恰逢金秋,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陝西五省(區)以及西安市的文藝精英薈萃古城,拉開了第二屆中國藝術節·西北薈萃的帷幕,為絢麗多彩的三秦大地帶來了濃鬱的藝術氣氛。23台各顯風情,獨具異彩的劇(節)目競相登台。
素有歌舞之鄉盛譽的新疆代表團,這次仍以自己的優勢為觀眾獻上一台《歌舞晚會》和歌劇《魂係東歸路》。那粗獷的西域情調,奔放淳樸的舞姿,醉人的民族歌喉,令人叫絕不迭。北宋時期被稱之為西夏的寧夏藝術家,以一台鄉情極濃的夏劇《皇封乞丐》和高揚著民風民情的歌舞《西夏土風》風靡了對民族風情蓄有強烈感情的觀眾。尤其是分上、中、下三篇的大型民族樂舞《西夏土風》,以其古樸優美的音樂,豐贍濃鬱的民族色彩和格調,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細膩生動的舞蹈語彙及通過當時西夏人民的貿易、生產、習武的一個側麵,再現了古代西夏人民的生活習俗、精神風貌、階級矛盾和宗教文化。值得披露的是,這台“土風”是依據傳世的壁畫、文物、民間傳說等生活中實有的藝術形式,進行藝術的提煉和升華而創作。在文藝舞台上,波瀾壯闊地展現西夏曆史題材作品尚屬首次。占有敦煌莫高窟天時地利的甘肅代表團,理所應當地把組舞《極樂敦煌》帶給了陝西的觀眾。而另一台秦腔劇《三老和兩小》則以親切的秦聲以滋潤三秦觀眾之耳。當然,有興趣的觀眾還可以去細心的比較一下陝甘兩省秦腔的韻味異同。作為農村經濟改革一曲頌歌的大型現代隴劇《臥牛奔月》,無疑是甘肅省隴劇團推出的一台力作。作為當代中國農村一個縮影的臥牛村,在農村改革的大潮中,實現了“臥牛奔月”的神話。改革的勝利,使得臥牛村從傳統的桎梏和貧困的重軛下解放出來。而被隱喻為“臥牛”的中國農民一旦投身到驚天動地的改革洪流,便迸發出璀璨耀眼的光輝。以“花兒”聞名遐邇的青海藝術界,這一次在西北薈萃上亮相的《歌舞·舞劇》,以全新的姿態,嫻熟的技巧,悅耳動聽的旋律,再一次把觀眾引進藝術的殿堂。而話劇《在這塊沒有生命的大地上》,則為我們展示了三十年來,三代人,在祖國西部柴達木盆地的那一片廣袤的,沒有生命的鹽湖上,察爾汗人是如何堅實地邁出了三大步。從原始的勞動方式,到現在所擁有世界上最先進全自動化的水采船,自豪的鹽湖人是怎樣創造著奇跡。全劇以質樸的戲劇形式去表現生活的本質、人的本質,六個演員幾十個人物的戲,一個演員同時演老子兒子,這無疑在藝術表現上豁透出自己的特色和探索精神。
作為西北薈萃,自然不能少了東道主陝西。陝西和西安市的藝術家們以《交響樂·合唱》、《馬大怪傳奇》(漢劇)、《漂來的媳婦》(眉戶)、《女皇與公主》(秦腔)、《高粱情》(舞劇)、《禿子鬧房》(提線木偶)、《桃花渡》(歌劇)、《秋鴻傳詔》(秦腔)、《法門軼事》(華劇)、《千古一帝》(二部、秦腔)《音樂會》、《丁家院》(秦腔)、《女魂》(秦腔)、《長恨歌》(舞劇)等14台劇(節)目躋身西北薈萃,表示了自己的熱誠與實力。鳥瞰西北薈萃,真是琳琅滿目、好戲連台。
198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