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代中國社會的奮鬥目標。胡錦濤同誌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而“一個社會能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要切實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斷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這就指明了文化建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地位、責任和作用。而文化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不斷創作出充盈和諧音符的優秀作品,為和諧社會的構建作出自己的貢獻。新版本眉戶現代戲《遲開的玫瑰》,以她獨有的芬芳醇香,似一個激越的音符,為構建和諧社會禮讚歌唱。
新版本《遲開的玫瑰》在戲中原有的反映改革開放20年來社會生活深刻變化,揭示當今時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精神定力,張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奉獻精神的同時,從另一個視點突進,運用藝術的顯微鏡,著力放大“和諧”的情致,綻放出構建和諧社會那新的色彩。
《遲開的玫瑰》主人公喬雪梅的家庭,自母親不幸遭遇車禍身亡一下子掉到了典型的困境之中。父親工傷致癱,四個孩子都在上學,這個家將何處去?雪梅十年寒窗,考上了名牌大學,她離家門,進校園,誰也不能去責備她。然而,那樣的話,這個家就很可能充斥不和諧之音。可以設想一下,這個家無非出現兩種選擇:一是孩子們自謀生路,各奔東西,老父親另覓歸宿,這個家就徹底散了。未成年孩子過早進入社會,難免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結怨與矛盾。誰都無法預料會給社會帶來什麼樣的麻煩和問題,不和諧的因素太多太多。二是家不散,懂事的孩子雖然有心一個個接力棒似的來支撐這個家庭,但人生是複雜的,他們不是生活在真空裏,一不留神便會身陷困厄和製約當中。不僅各自的發展會受到無形的束縛與影響,而且也不可避免地會埋下形形色色的不和諧因素。由於家庭是社會肌體的細胞,這種種不和諧最終可能導致個人、家庭、社會都陷入一種不和諧的泥淖。顯然,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審視,這兩種選擇,負麵效應都不可低估。麵臨緊要關頭,雪梅站出來了。她義無反顧地丟棄大學錄取通知書,用自己瘦弱卻又堅實的肩膀,挑起了這個五口之家的重擔。為營造家庭及社會的和諧之歌,默默地奉獻出一個小小的音符。誠然,雪梅的抉擇是要付出個人代價的。可是為了克服困難和遙遠的目標奮鬥或作出某些犧牲,決不能看作是價值的缺陷、精神的乏力,恰恰相反,這是另一種個體的尊嚴、人性的舒展。
和諧社會的建設,呼喚著文化的人文關懷。藝術作品中的情感層麵是人們對社會生活感性的價值判斷與反映,能夠對人的心理撫慰和精神激勵產生突出功能。《遲開的玫瑰》的深刻與成功之處在於,全劇注重貼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與情感,刻意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美德。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時代主題,濃墨重彩地做足了對社會矛盾的疏導和緩解、對親人家庭的親和與凝聚這篇大文章。隨著劇情的演進發展,一步步印證了雪梅作出自我犧牲的必要性與價值所在。四弟豆豆因失戀,蓄意去找涮他的人算賬,衝動到“要宰了他!”這種行為已經超出了一般層次上的不和諧,弄不好還會釀成大禍,引發社會的不安定。在這關鍵時刻,雪梅那柔情的性格中傾注了剛強,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一個幾乎墜入社會渣滓的青年從危境中解脫出來,並且送上了正軌。這是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不小貢獻。如果說豆豆的轉變還是喬家親情範疇內的事情,那麼,下水道維修工許師傅則從社會的另一側麵,烘托了這種構建和諧社會的藝術張力。許師傅未考上大學,打算自暴自棄。那樣的話,很可能也要給社會增添不和諧的音符。但雪梅榜樣的力量,使他戰勝了自我,鼓起了風帆,勤奮工作,努力上進,不但成為一個對社會頗有貢獻的人,也贏得了珍貴的愛情。另外,三妹婷婷是個養女,她的一個親姐妹被另一人家收養,結果當了“三陪女”,淪為社會極不和諧的雜音。而婷婷攻讀北大,留學英國,成為國家棟梁之材。二妹芳芳遠嫁南方,創業成功,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安置就業人員,成為社會穩定和諧的積極因素。雪梅出嫁的那場戲,無疑是全劇的高潮。這裏,人們找到了共同價值的認同基礎,舞台彌漫著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親和力。喬家人團聚了,許師傅加盟了,雪梅昔日的同學紛至遝來,異彩紛呈。人人有出息,個個講奉獻,喬家院落傳遞出的和諧音符激越飛揚,響遏青雲,交彙成一曲構建和諧社會的動人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