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陝西戲劇創作的新收獲——陝西省第三屆藝術節新創劇目巡禮(1 / 3)

實踐“三個代表”,發展先進文化,是文化藝術工作者在新世紀的光榮使命。剛剛落下帷幕的省第三屆藝術節全麵貫徹了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充分調動了專業、業餘文化工作者和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唱響了一曲熱烈、精彩、繁榮、鼓勁的主旋律。連日來,古城西安百花競豔,好戲連台,流光溢彩,全方位地展示出新世紀我省藝術創作的新收獲,映照出我省文化藝術事業的勃勃生機和繁榮景象。

掃描藝術節上展演、亮相的25台劇(節)目,作為藝術節重頭戲的十幾台大戲,自然格外引人注目。戲劇藝術任何時候都以表現時代的精神特點、審美觀念,包括人們對以往各個時期的重新認知,而能夠呈現出的一種藝術化概括見長。作為綜合藝術,戲劇作品又能以它濃縮一個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道德水平的特點以及藝術家前瞻性的思維、表現特征,而起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審視這些大戲,我們欣喜地看到,新世紀以來新創作的這批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充盈著積極思想內容,並賦予較為完美的藝術表現形式的作品,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新世紀以來陝西戲劇工作者與時俱進的新的創作思路。劇作大都以嶄新的文化觀念和審美視覺來謳歌時代,濃墨重彩地去表現有著濃鬱地域特色的三秦大地的曆史文化、人文精神、社會生活,觀照西部大開發和市場經濟浪潮所帶給人的精神、道德、觀念等深層次的衝擊和變化。並借助新的藝術表現手段,競相引領出一派足以精彩演繹文化神韻的舞台天地。使陝西的戲劇創作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呈現出一種新突破,取得了新收獲。

現代劇目姹紫嫣紅一台台的現代戲在舞台上此伏彼起,奪人耳目,無疑是人們議論的首要話題。

由省人藝著力打造的話劇《又一個黎明》堪稱其中的扛鼎之作。《又》劇的情節並不複雜,僅僅是由一連串偶然的巧遇扭結成一個簡單故事。編導的高明在於他們不去演繹那個悲歡離合、恩怨情仇的故事,而是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驅使主人公及一係列人物穿梭在記憶與遺忘的臨界點上,讓他們麵對18年前的往事,一步步走向自省,進行靈魂的剖析和拷問。這是一種將自己的靈魂置於人類進步、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上的全方位考慮,伴隨而來的是對人的本質不可避免的思考,是對新時期人們的心理道德質量的考核。馬克思曾經說過,每個時代總有屬於自己的問題,準確地把握並解決它,就會把理論、思想和人類社會大大地向前推動一步。我們目前麵臨經濟轉型期,道德的構建和重塑至關重要,為民所盼。公民道德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十分突出的課題。《又》劇在審美的思考中,給觀眾以巨大的心靈撞擊與震撼,將人們的思緒牽往聖潔的殿堂。全劇意蘊深邃、視點獨特、主題昂揚,不僅為陝西劇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而且為全國戲劇舞台奉獻了一部話劇力作。商洛市劇團帶給觀眾的花鼓現代戲《月亮光光》,則是以一種質樸清新的風格、詩情畫意的手法,吹奏出一曲感人至深的真情之歌。遭遇不幸的城市姑娘林怡芳被淳樸的山民所救,從此,她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毫無保留地揮灑在這片土地上。其間,貧窮但寧靜的山鄉生活能夠消解當時山外天地的喧囂與紛爭,固然是主人公留下來的原因之一,而圍繞留與走三次選擇所展示的戲劇衝突釋放出來的鄉情、民情,才是最終決定女主人公從良心的報償走向理智的抉擇之根本緣由。這個真實感人的故事,經過藝術家的創造,把廣闊紛繁的社會背景熔鑄於主人公跌宕的命運之中。把人在命運麵前的無奈提升到人對自身前途的理性選擇的新高度,進而使全戲在濃厚情感氛圍的奔突中,呈現出一種動情而不傷情的基調。加之陝南花鼓戲那熱烈抒情、優美細膩的曲調和充滿生活氣息,載歌載舞的動感表演,令人感到情趣盎然、美不勝收。如果說《又一個黎明》、《月亮光光》比較側重視點迥異、風格獨特來呼喚真情、謳歌時代的話,那麼,渭南市秦腔劇團創作演出的眉戶劇《千樹萬樹梨花開》則旨在以主流戲劇高昂的政治熱情、思辨的理性思考、銳意的創新意識,與時俱進,完成了一部主旋律的劇作。故事緊扣當前農業產業發展的大趨勢,背景放在西部大開發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選擇了以調整傳統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投資環境、開拓新型農業生產領域、興辦梨汁加工廠走向國際市場為經線,同時勾織鄉情、愛情、友情的多重線索為緯線,經緯交織,擷取生活素材,巧妙結構戲劇、開掘表現人物,在實現企業先進科學管理與農村宗親保守觀念的激烈衝撞中,鮮明地塑造了梨花這個心胸寬闊、懷念鄉情而多層又多麵的舞台新型人物。為新時期舞台著力呼喚的新人物增添了色彩。同時,劇中較為深刻地揭露了那種狹隘、偏執、自私的農民意識、宗法觀念和小生產占有者的心態,熱切地呼喚他們走出封閉的精神凹地,告別自身心理痼疾的泥淖。值得稱道的是,該劇並非簡單地直奔主題,而是運用了現實生活中鮮蹦活跳的情節與事件,以“千樹萬樹梨花開”為主體審美意象,寫意寫實結合,節奏張弛分明,敘事抒情相得益彰,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是一台緊貼農村改革發展趨勢、有著強烈現實意義又頗具觀賞性的好戲。省戲曲研究院眉碗團曆經數載、不斷打磨的眉戶戲《好年好月》,則是以市場經濟時代知識對人的啟迪和人格獨立的文化層麵為切入點,呼喚人的全麵解放。劇情圍繞一個未曾徹底開放、而又受到經濟改革大潮滌蕩的陝北農村展開。通過女主人公月兒及幾個鮮活的藝術形象,生動地展現了當代黃土高原農村青年的眾生相,顯示出劇作者對這塊土地前途命運的思考。該劇渾厚深沉,既活脫出地域性特征,也不無現代意識的映照。不啻是一部反映改革開放新時期,陝北農村一群青年追求事業成功和愛情美滿,實現人生價值的現實主義力作。西安市多家藝術表演團體聯手推出的眉戶劇《穀雨》,另辟蹊徑,捕捉到農村一角,由人性最為隱秘的性愛中去開掘廣闊而深刻的社會話題。這部戲以改革開放後農村兩種意識、兩種觀念的衝突較量為背景,以改良果樹品種的事件為載體,編織出主人公穀雨同火生的愛情線、與關山的情愛線之坐標。縱橫捭闔,反複推進,揭開了罩在“文明家庭”、“模範夫妻”之上的麵紗,直指主人公生命本體的苦樂。其所凝聚的深沉人文主題,人的精神完善,超越了一般戲劇作品中一個女人兩個男人故事帶給人們的心靈感受,實現了劇作從道德評判跨入對人生命本體價值的審美觀照。倫理學家史懷澤說過:“文化,是個人和人類在所有領域中所有進步的總和。它有助於作為進步中的進步——個人的精神完善。”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穀雨》是我省戲劇創作領域新出現的一出在人性層麵上大膽開掘的藝術力作。與上述現代戲相映成輝的是由西安市易俗社創作演出的秦腔《郭秀明》。這出完全以忠實實踐“三個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郭秀明的動人事跡為基礎,以紀實的敘事手法和寫意表現方式,緊緊抓住幾個動情的亮點、幾組矛盾衝突的展現,經過細致刻畫、反複渲染,把生活中的郭秀明藝術化地再現在舞台上。進而謳歌了千千萬萬個為實現自己的入黨誓言,腳踏實地奮戰在基層第一線的共產黨人的崇高形象,為創作英模題材的理論思維提供了實踐範例。

綜上所述,在省第三屆藝術節上全麵打響的現代戲,標誌著新世紀我省現代戲的創作已經粗具集團軍的規模。這些作品,總體上看,一是注重貼近時代,弘揚主旋律,唱響時代強音。二是在劇作內容和表現形式的深度和廣度上,有新的思考、探索、開掘和進步,富有成果。三是戲劇的文化層麵、文學品位顯著提高,藝術感染力、審美價值大幅增強。從一定意義上講,為新世紀陝西戲劇創作攀登新的高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曆史劇作多方出新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的陝西,作為文化大省,幾千年來的曆史文化積澱和周、秦、漢、唐十幾個封建王朝的興衰,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厚的文化遺產。取之不竭的曆史題材為劇作家提供了長足的創作動力,新編曆史劇和改編傳統戲曆來是戲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嶄新的文化觀念和現代意識關照、反映曾發生在三秦大地上的曆史流程,表現那些為中國曆史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理所當然地成為藝術節上的又一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