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紀念莫過於多出優秀作品——為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六十華誕而作(2 / 3)

多出優秀作品的第二環節是切實搞好二度創作。有了好的劇本,隻是奠定了劇作成功的基礎工程。離開了二度創作的配合、深化和包裝,想要成為名副其實的優秀作品仍然是不可能的。作為綜合意義特別強的戲曲藝術,表導演、音樂(包括作曲、配器、演奏)、舞美(包括設計、繪製、燈光)諸環節有機構成了一個複雜而龐大的藝術思維與實際操作的體係。誰都不會低估這個體係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在整個劇作裏的獨特而重要的作用,誰都會主張這個體係中的各個環節均能獨樹一幟、風姿綽約。但是,這個體係不論多麼複雜龐大,也不論何等獨特重要,從總體上講其唯一使命就是為劇本服務。每個環節都要圍繞著一劇之本的劇本所提供的內容來做文章,而不能僅單在“二度”(形式)上絞盡腦汁。譬如根據劇本內容和創作風格的需要,設計和編排一些新的、足以體現同現代觀眾審美情趣緊密結合的舞台、音樂和舞蹈造型,以適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給人一種全新的氣象,是必要的,就是對戲曲藝術發展的新貢獻。然而,這種求變出新,適應青年觀眾,大膽吸收借鑒現代藝術表現語彙和舞台形式,前提是要處理好戲曲本體和現代意識之間的關係。戲曲自身的特點,劇種獨有的個性絕不能被衝淡甚至淹沒。虛實結合、以虛為主是戲曲的基本特征之一,二度創作過“實”,反倒不利於戲曲藝術特點的發揮,更不利於戲曲為城鄉人民的經常性演出。像舞台布景的適度變化和增加,有助於舞台氛圍的濃化,營造出某種心理情緒,從而強化演員的表演效果。可一旦這種變化離了譜,增加過了頭,動不動大轉台、高平台,每戲必用,到了濫的程度,甚至光怪陸離的商品性包裝也來衝擊舞台,則難免會產生負麵效應,幹擾、影響乃至擠掉演員精湛的藝術表演。另外,大型戲曲中融入舞蹈,加以伴唱,搞好了,有助於烘托氣氛、渲染情境,確實富有積極作用。但是現代戲曲畢竟還不是綜合性的現代舞台藝術(現代戲曲要不要過渡到一門綜合的舞台藝術,可以另題研究),當前戲曲中愈演愈烈的“有聲皆歌,無動不舞”的歌舞化傾向值得引起注意。一旦這種“載歌載舞”擴散到了喧賓奪主的程度,戲曲的基本特點如獨特的聲腔韻律、優美的身段台步就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從這種意義考慮,戲曲的歌舞化傾向不宜過分發展,而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到解決好程式化與時代感的矛盾,傳統形式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多樣式地探索和磨礪戲曲表現手法等方麵上來。戲曲研究院已經走過了60年的曆程,無論在劇目創作還是二度創作領域都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這個風格得到了戲劇界的公認和讚譽。那麼這個風格的“魂”是什麼呢?我認為就是藝術創作上比較準確地處理好了上述的幾種關係。既不固步自封,拒絕外來的優秀藝術;更不妄自菲薄,輕看民族的優良傳統。藝術上以己為主,博采眾長,敢於探索、勤於實踐、嚴格要求、銳意進取,不懈地勇攀戲曲藝術的高峰。應當說,這個風格是十分珍貴的,我們一定要進一步繼承並發揚光大。為了保證出優秀作品,二度創作還有一個“最佳組合”的問題不應忽視。一部作品,既然稱得上是優秀的,那組成它的各個藝術環節也都應該是優秀的。戲曲作品的二度創作環節多,要求高,涉及的專門人才廣泛,而單獨一個表演團體無論其藝術實力怎樣雄厚,都很難提供各個門類的一流人才。這就有必要從更寬的視野、更大的範圍來選擇、邀請、集中名家高手組成創作的最佳陣容,進而確保優秀作品的藝術水準。“最佳組合”也會帶來一些“後遺症”,諸如劇作的經常性演出往往難遂人願,劇團的正常活動可能受到衝擊……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一是防止“最佳組合”的濫用。不管什麼作品,大戲小戲,動輒就搞“最佳組合”是不行的。二是注意協調好方方麵麵的關係,努力做到既保證了優秀作品的需要,同時也要安排妥劇團的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