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的璀璨群星中,張蓓是一顆耀眼的明星。
新時期的戲曲表演,不僅要求演員嗓音條件好,而且要求演員會表演,文武都能來;還得扮相俊美,身段灑脫,富有藝術靈性。經過演員訓練班長期嚴格的科班學習,曆經整整七個春秋的潛心磨煉,加之自身較好的先天條件,張蓓異軍突起,出落得卓犖不凡。
孫悟空三調芭蕉扇是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正因為人們過於熟悉,要演好此類題材的戲曲反而就不大容易了,非得有新意、有絕活不可。張蓓在新創作的秦腔折子戲《借扇》中飾演鐵扇公主一角,比較準確地捕捉住了鐵扇公主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表演上注意演活人物、宣泄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心緒,而不是單單賣弄技巧,一味演繹情節故事。這樣,張蓓便成功地抓住了觀眾的審美心理,把角色的命運、演員表演的獨到魅力同觀眾的審美觀點交融於一體。觀眾看戲,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也認識了張蓓。張蓓的扮相,在一種古典美人之風韻中豁透出幾分颯爽英姿,在落落大方裏飄逸出幾許瀟灑情調,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於這出戲注重突出具有較大難度的武打動作,銳意借助光、電、布景來完成人物造型,這些恰恰給張蓓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她在《借扇》中的“背劍出鞘”、“劍劈華山”、“倒踢紫金冠”、“轉劈叉”反“烏龍絞柱”、“海底探月”、“抱肘僵屍”等係列舞台動作,質量高,難度大,形象美,仿佛是專為張蓓設計。她演起來俏拔靚麗,得心應手,輕鬆自如。不僅動作到位、功夫過硬,而且集形體、神韻、舞台美於一體,釋放出渾然天成的藝術整體美。她的表演令觀眾興味盎然、目不暇接,於欣賞中升騰起濃濃的美的享受。
作為一名有成就的演員,戲路應當寬。張蓓飾演過《隔門賢》中的芙姐、《掛畫》中的耶律含嫣、《雙下山》中的小尼姑、《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八仙過海》中的魚精、《屠夫狀元》中的黨鳳英、《十五貫》中的蘇戍娟、《楊七娘》中的楊八姐、《卷席筒》中的嫂子、《兒大不由爹》中的單秀閣,《趙氏孤兒》中的公主、《斷橋》中的青兒等角色,各具風采地塑造了十幾個不同性格的人物,特別是《掛畫》中的耶律含嫣、《隔門賢》中的芙姐,張蓓都有獨到的探索和追求,深受行家好評和觀眾青睞。
張蓓所以能獲得觀眾及專家們的好評,同她以一種“藝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刻苦練功密不可分。為排演好《八仙過海》裏的魚精一角,她夜以繼日地若練“踢槍”技藝,有時一個上午連續踢出上千次,兩腿都布滿了青紫塊。可她終於掌握了超凡的本領,能夠揮灑自如、勢若暴風驟雨般地連續踢出16杆飛槍。當然,作為表演藝術家,不僅要功夫出眾,善於表演,更重要的還是要在舞台上塑造好人物。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成立60周年紀念演出活動中,一出折子戲《斷橋》激起了重重浪花,既受專家讚賞,更為戲迷稱道。雖然說,《斷橋》的成功係由多方麵的原因催成,然而張蓓在戲中出色地塑造了嶄新的一個青兒形象,無疑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青兒,嚴格說來在《斷橋》裏不算主角,可她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戲中既發揮著溝通白娘子和許仙命運的作用,又承載著陡生“反轉”,點燃白、許二人情感的使命。戲多,卻偏偏不能奪戲;內心情緒複雜,可處處先要顧及他人。應當說,這一角色對演員的表現功力要求是相當高的。張蓓深深領悟自己扮演的人物在舞台上應該做什麼和怎樣做。她充分調動和利用自己激情的唱腔,雕塑般的亮相、高超的武功,催化整出戲演得高潮迭起而又從容不迫,情感火暴而又抑揚有致。舞台上的她,造型,生發著靜中蘊動之神;動作,釋放著動中藏靜之奇,整個舞台“行動”無不出奇顯神的在白、許之間穿針引線。尤其是她那獨具的藝術姿韻,滿台升騰著精、氣、神的魅力,對烘托他人、渲染氛圍、跌宕劇情都飛越著一種頗有意義的作用。誠如專程由北京來陝參加院慶看戲活動的首都評論家所言:“這個青兒太棒了,為戲增色甚矣。”
張蓓自1987年始,頻頻在全國和省戲曲大賽中獲獎,連連參加全國和國際間重要藝術活動,多次赴歐洲、香港等地進行文化交流演出。1997年,她被評為陝西省“青年表演藝術家”,成為三秦人民喜愛的青年戲曲演員。當然,“青年表演藝術家”的稱號對張蓓而言,隻是起點而非終點。煌煌藝術,漫漫大道,無邊無涯,張蓓需要學習和提高的東西還很多很多,人們企盼她在藝術上能夠不斷有新的創造、新的突破、新的建樹。
199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