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繼續堅持“三並舉”方針
推動精品的生產和加工提高“三並舉”是我國戲曲劇目工作的一個長期方針。即現代戲、新編曆史劇、傳統劇並重的方針。多少年來,這個方針有效地推動了我國戲劇舞台的全麵繁榮。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如何更好地做到以“三並舉”為推動力,全麵促進藝術精品的生產和繁榮,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提倡現實題材創作,努力推出一批積極反映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塑造社會主義新人新藝術形象的優秀作品,是我們藝術創作的重要方麵。我省曆來重視現代戲的創作,省戲曲研究院從它的前身——延安民眾劇團起就有這個傳統。解放後,他們堅持不懈,創作演出了《梁秋燕》、《杏花村》、《遲開的玫瑰》等優秀劇目,給我省的現代戲創作起到了很好的表率、示範作用,幾十年來,為我省爭得了很多榮譽。值得重視的是,現在如何結合時代特點,更加拓寬、深化現代戲創作的路子。改革開放的思想解放運動給現代戲創作提出了新的課題,特別是近幾年全國出現的一些優秀劇目,已不滿足於對某個政治運動的簡單配合,逐漸自覺地提高了對文化教育功能、認識功能和娛樂功能的綜合開掘,注意向人的心靈深處開掘,注意提高作品的文學品位和藝術品位。審視一下當今舞台,我們看到有的作家開始注重並實踐了對人類生存狀態及命運的關注,這無疑是其審美意識提高的表現,應當看作是我們戲劇創作隊伍中出現的一種可喜的現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社會的現狀,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一切值得大書特書,需要我們的藝術家很好地去表現。但如果僅僅對這種變化作那種就事論事的表現和反映,其創作出來的東西,就難免陷入內涵淺薄浮囂的模式。相反,將這種變化放到人類曆史發展進程的長河中去審視、去思考、去開掘,就可能表達出更深刻、更寬泛、更富意蘊的內容。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呼喚著現代戲創作的突破和創新,這就首先要求我們創作人員的思想一定要開闊,力求改變那種過於傳統的思維定勢,努力做到對生活有新的發現。還有一點相當重要,就是戲劇是一種表演藝術,對題材的選擇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不是什麼都可以入戲的。有的題材,內容非常有意義,但不一定能夠寫成好的戲劇作品。戲劇要講情趣,要講機趣,要使演員能動起來。各種不同體裁和形式的戲劇在選材上有很大的異同。如戲曲的選材不能不考慮到其寫意特征,話劇的選材則相反,歌劇的選材要特別講究情感濃烈,故事則可以單純明白一些。舞劇則常常選擇那些人們熟知的故事,在這方麵劇作家是清醒的,有認識的,有經驗的。我在這裏隻是強調要重視劇種的特殊性,在創作時要特別注意各藝術品種的內在規律,以使我們的現代戲創作更加有針對性,更加富有生氣。
新編曆史劇一直是我省的強項。《千古一帝》、《蔡倫》等都給我省爭得了榮譽,歌劇《張騫》被稱為中國歌劇藝術史上裏程碑式的作品。我省的曆史文化積澱相當深厚,可以說蘊含著寫不完的題材,這一點外省的同行們是非常羨慕的。我們應該十分珍惜這種財富,精心地從中發掘,提煉可以用於創作的東西。我們在寫現代戲時要注重它的曆史縱深感,而在創作新編曆史劇時則要注重它的現代感,即在曆史劇的創作中要流淌貫穿一種現代意識。當然這絕不是簡單地隨便讓古人說說現代話語。曆史劇畢竟不是直觀的曆史教科書,它有很大的藝術創造成分,在曆史這個載體上融進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多重感受,這就是曆史劇對現實生活的觀照。一般來說,擅長寫曆史劇的作家都是很有社會責任感的,他們要同時照兩個方麵:一方麵要對曆史負責,另一方麵要對現實負責。那種為曆史而曆史的創作,很難起到新編曆史劇所應承擔的使命。當然,這裏有一個度的問題,過分拘泥於曆史難免流於陳腐,一味靠近現實則可能有媚俗之嫌。我們期待著優秀的新編曆史劇的誕生。
在重視現代戲和新編曆史劇創作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了傳統劇目。我省各個劇種的傳統劇目資源十分豐富,有人估計達數千部,這其中雖然是精華和雜蕪並存,但不少劇目能曆經數百年的演變而未被淘汰保留下來,說明它有很強的人民性及藝術性。我們應該充滿信心地繼承好這筆財富,以豐富我們的舞台演出,滿足人民群眾的欣賞需求。當代的劇作家們不要忽略這一片富礦的開掘,要善於從中發現金子、鑽石,要深入地去研究,精心去鑿璞見玉,磨礪生光,整理、改編一些有群眾影響的傳統劇目。對其中優秀的東西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充滿信心地將它們列入我們的創作庫中。對那些蒙有灰垢的東西,則通過化腐朽為神奇,別開生麵地利用它,使之也成為優秀或較優秀的作品。我省的戲劇舞台在這方麵是有光彩的,一些傳統劇目,如《火焰駒》、《周仁回府》久演不衰,擁有大量的觀眾。另一方麵,還應該看到當前的舞台離我們做好進一步整理、加工、提高傳統劇目這篇大文章還有距離,也就是說,真正能照亮我們舞台的傳統劇目現在還嫌太少。這個問題似乎應引起大家的關注。
?四、乘西部大開發之東風
創西部藝術獨特之風格一個國家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風貌,一個民族有自己非同尋常的文化精神,一個人有自己的個性,一個藝術表演團體、一個劇院,同樣也需要有自己卓爾不群的藝術風格。沒有自己風格的藝術團體,其生命力就難以旺盛,甚至最終會導致衰竭。昊昊西部,渾厚深邃,強烈地傳遞出一種高揚的文化精神,美哉西部,呼喚著風姿綽約的西部藝術風情。目前,西部大開發給予陝西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把全世界的目光引向這裏,這正是我們陝西藝術家大展才華的好機會。曾記否,音樂界當年刮起的那股強勁的“西北風”,至今威力猶存,影響猶在。文學界也是佳作迭出,舉起了“陝軍”的大旗,我們戲劇藝術界怎麼辦?我們似乎也需要建立一種追求自己風格的自覺性,應當展示出一種叫得響的獨特風采,進而逐步形成一個目標基本一致的創作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