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作優秀作品,是繁榮文化的首要任務”。優秀舞台藝術作品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文化建設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三年一度的陝西省藝術節,不僅是一項繁榮陝西文藝事業的重要舉措,而且也是貫徹黨的文藝方針政策,落實十六大精神的具體措施。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係乎時序。”藝術是反映時代的一麵鏡子,真正的藝術作品應當具有一種大眾情懷。自立意謀篇之初,就需要牢牢樹起“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觀念。從而在最大範圍獲得人民的喜聞樂見,贏取大眾的掌聲與口碑。真正的藝術作品也應當是技藝精湛,具有鮮明的民族品相和濃鬱的當代氣象。堪稱優秀之作理應是能夠凸現人物形象靈魂中的獨特之處,展示舞台藝術的民族意韻和情境,進而彰顯出光束四射的藝術魅力。真正的藝術作品還應當釋放出醇美的境界,讓詮釋舞台的話語輝映出獨特的審美價值,開拓出全新的審美境界。掃描在第四屆陝西省藝術節上閃亮登場的諸多作品,我們欣喜地看到,為數不少的作品以其綽約風姿豁透出了一種融大眾情懷、精湛技藝和醇美境界於一體的藝術品格。
藝術節的開幕式大型文藝晚會《爛漫金秋》,飽含濃鬱的三秦風情,洋溢節日的歡慶氣氛,濃厚的曆史傳統,高揚的時代精神,在這裏找到了很好的契合點。晚會薈萃了我省三年來最新創作的16個精品節目,氣勢恢弘,五彩繽紛。高雅和通俗,經典與時尚交相輝映。在向人們亮出陝西藝術品牌,折射出中國西部舞台藝術璀璨光芒的同時,也以四藝節一個曼妙的“引子”,預報了整個藝術節琳琅滿目的華章。作為托起藝術節平台支柱的15台大戲,更加顯得爭豔鬥妍,各領風騷。其中不乏足以準確地傳遞出不同時代文化環境中不同人物的審美趣味、價值觀念以及人所關注的時代主題之作。如秦腔《杜甫》、方言話劇《郭雙印連他鄉堂》、京劇《雷雨》等著力追隨人類進步的思想潮流,將人文關懷精神、現代民主思想與傳統的東西、現實社會俚俗鄉間的尋常百姓生活結合起來,融會貫通,活脫出現代性。另外,從同當代觀眾的審美欣賞習慣盡可能接近吻合著眼,這些大戲都比較重視現代舞台呈現技術的創新與升級換代,提升了戲劇藝術的可看性。那種能夠形成舞台出神入化,渲染具象、意象、抽象的情境和意境再也不是可言而不可即的事情。而以市、縣唱主角的歌舞類節目。則全然給人以異軍突起的感覺。大型歌舞《寶塔高·延水長》、《巴山情·漢水韻》、陝北民歌史詩《信天遊》、民間社火舞詩《華山魂》,一以貫之地體現著“三貼近”的精神。這些作品躍然舞台,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們清楚地意識到了推動曆史進步的人民大眾是為文化作品提供豐富多彩題材永不枯竭的源泉,人民大眾既是舞台永遠的主人,也是舞台藝術永遠服務的對象。營造這些作品的藝術家無不從發自內心對待生活的態度出發,演繹出一種對待大眾與人生的親近姿態,創造出一種藝術家與大眾之間緊密擁抱的新型關係。毋庸細言,它們普遍唱紅舞台,受到觀眾的歡迎自然是情理中事。另外,那些《雜技魔術晚會》、《交響音樂會》、人偶劇,由於注重了貼近群眾和精心包裝,已不僅僅是藝術節的點綴之物。它們紛紛以自身的優勢,點燃時代的火炬,推出了一株株奇葩異卉,受到不同類別觀眾的青睞,編織成藝術節不可或缺的一道道靚麗風景。
爛漫金秋,日也朗朗,月也朗朗。
爛漫金秋,風也飄香,花也飄香。
正是在這醉人的氛圍裏,觀眾盡情地享受著一道道精美的藝術大餐,全省廣大文藝工作者、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共同支持藝術創作的繁榮和打造精品的熱情也被積極調動起來。我們要乘勢而上,應和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為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樣的高度,充分利用藝術節的平台,更好地繁榮藝術創作,更多地多出優秀作品。
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