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陽曆一年有十二個月,分四個季節二十四個節氣。四季即: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二十四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月二個節氣,上半年(即:1月到6月)一般在6日、21日左右,下半年(即:7月到12月)一般在8日、23日左右,前後不差1~2天。如立春一般在2月6日左右,雨水在2月21日左右,立秋一般在8月8日左右,處暑在8月23日左右,以此類推。每個季節三個月包括六個節氣,從立春到立夏前稱春季,從立夏到立秋前稱夏季,從立秋到立冬前稱秋季,從立冬到立春前稱冬季。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二十四節氣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世界通用。

二十四節怎樣來的二十四節氣最早起源於中華民族曆史文明的搖籃一一黃河流域。

春秋時代還處於典型的農耕社會,農業生產是維係整個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天大的事”自然是搞好農業生產。要搞好農業生產,自然就得把握農時,掌握自然氣候的變化規律,以便在惡劣天氣到來時,提前做好準備,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古人是怎樣有效地把握自然氣候變化規律的呢?人們首先從觀察物候的變化人手。所謂物候,就是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對氣候變化的反應。這些反應都是有一定規律的。

最古老的曆書一一《夏小正》上就物候有詳細的記載。《夏小正》全文雖隻有五百餘字,卻以全年12個月為序,記載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農事、氣象等方麵的內容,說明我國古人對於星辰,特別是北鬥星的變化規律研究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後來,人們發現通過物候來掌握氣候顯得沒有規律,並且也不太穩定。直到周朝、春秋時期(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年),人們意識到物體在陽光下的影子長短可能與太陽的位置和氣候變化有某種關係。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土圭被發明,用來測量太陽對晷針所投影子的長短,這就是土圭測日影的方法。

經過長久的觀測和記錄,人們發現在夏天的某一天正午,土圭上的杆影長度最短,而後就越來越長,天氣也隨之越來越涼;進入冬天後,又有一天其正午的杆影長度最長,我們的祖先給它們命名為“日至”。“至”就是達到極限的意思。後來,為了把兩個“至”區分開,又把夏季的日至稱作日南至,或夏至;冬季的日至稱作日北至,或冬至。夏至到夏至,或冬至到冬至,恰恰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即陽曆的一年。在夏至到冬至和冬至到夏至的兩個時段裏,有兩天的白天和夜晚一樣長,命名為“秋分”和“春分”,“分”表示晝夜平分。今天,在河南嵩山腳下還保留著世界上最古老的“周公測量台”。它完好如初,是我國先民用土圭測日影的最好證據。

另據史書記載,土圭並非唯一的測量工具,也有人用北鬥星鬥柄所指的方向來定節氣。黃昏時鬥柄指東為“春分”,指南為“夏至”,指西為“秋分”,指北為“冬至”。

“兩至”、“兩分”確立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開端的四個節氣也相繼確定下來。這樣“四立”加上“兩分”、“兩至”,正好把一年分為八個基本相等的時段,把四季的時間範圍定了下來。《呂氏春秋·十二紀》中就記載了完整的八個節氣。

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新技術、新工具不斷湧現,農業生產也變得更加精細與複雜。為了使生產效率提高,必然要求人對農時和氣候的掌握有更多的主動性和預見性,以便及時采取措施。到秦漢時期,黃河中下遊地區的人們根據本區域曆年氣候、天氣、物候以及農業生產活動的規律和特性,先後補充確立了其餘16個節氣。這16個節氣分別是: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這時二十四節氣才趨於完善。西漢《淮南子》一書(公元前137年)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記載。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製定的《太初曆》,就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並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曆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曆24個節氣,每月2個。

從此,人們對二十四節氣的認識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而發展延伸著。對農業生產有特別含義的時段,有了更詳細的闡述,並且在不同氣候和農業生產特點的地區運用時,產生出大量的農諺、民謠。節氣的含義,已不僅僅是24個名稱所能表達的了。可見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在長期農業生產實踐中,逐漸掌握季節變化規律,不斷總結、探索而創造出來的。二十四節氣的應用,可使人用力少而收成多,是指導農業生產的課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