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時賣蘿卜的小販和農民常挑擔或推著挑子車走街串巷叫賣:

“水蘿卜哎,又脆又甜喲!”主婦們聽到後便出院門買蘿卜。她們挑好後,小販用刀先嘎巴一刀將“心裏美”去頂,再快速幾刀旋開蘿卜皮,不切斷再將紅蘿卜芯按方格樣兒橫豎幾刀切成方形條狀。整個蘿卜被切成一朵盛開的紅牡丹花,特別好看。拿回家後,全家人你一塊、我一塊,嘎巴、嘎巴咬著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點辣的純綠色的好春令食品。

而在今天,人們發現了更多“春味”,隻要有“咬”這個動作的人們都要嚐嚐,隻要是性屬辛甘升發的食品人們都要品品,有葷有素,有中有洋,組成了現代咬春宴。

2.鞭春牛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特別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掌,在『El縣誌上有詳細記載:“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裏市各扮故事表演,日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俟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指傳統中統管農事的地神,亦稱春天之神)聖,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個牛狀物,亦稱春牛)畢,民爭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蓄息地。是日喜晴厭雨,歌日: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說的是打牛的頭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站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人手。那“耕夫”若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提前備耕;“耕夫”站在牛後,則表示春令來遲;若人牛並行,則春令適中。立春日那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在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辦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打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接著交給下屬吏與農民依次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喜愛。然後,人們歡笑著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人牲圈,象征槽頭興旺。據說當天若是晴天,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不吉不利,象征這一年年景將不佳。

如今,一些農村仍有打春牛的習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叫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據說可以不患病,今已成為笑談。

立春日,村裏選出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預示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碎,分土回家,撒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的風俗是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能夠避免牛瘟。晉南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塗灶,據說能夠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報酬。其實質上是一種佳節促銷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區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象征土地,春牛象征農事,俗稱“春牛圖”。

鞭春牛的意義,不僅僅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爛,人們爭奪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拾得牛頭為大吉。此外還有采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很多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除了皇曆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廣泛刻印春牛圖,作為春節期問的吉祥畫售賣。

浙江某些地區迎春牛獨具匠心。迎春牛時,人們一一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可見,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就是將迎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3.迎春立春那天,民間習俗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一定要做好準備,進行演練,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之日正式迎春。民間迎春活動亦很熱鬧。立春日時,四合院與農家院裏要高挑“春幡”,各家門框上都要貼上用紅紙書寫的對聯,如“一門歡笑春風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豐年,八方獻瑞”、“春風得意,六合同春”等聯語,院內屋內牆上也貼滿“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裏一片紅彤彤的氛圍,顯得春意濃濃,也象征著吉祥。大人孩子要換上幹淨的新裝,婦女們臉上抹上胭粉,在頭上插上寫著春字福字的紅絨花,或用彩色綾羅剪出表示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發髻上,也有的用紅紙剪刻成雄雞形狀貼在屋門上。由於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瑤筐彩燕先呈瑞,金縷晨雞未學鳴。”這首古詩表達出了春色滿院、歡樂迎春的情景。

此外,有些村鎮立春日舉辦“迎春會”,常找一個十多歲的男童化裝成一個官老爺,身穿紙宮服,頭戴紙帽,腳蹬紙靴,騎著牛,前往祭祀壇,帶領百姓祈禱保佑天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沿途敲鑼打鼓、放鞭炮以迎接春天的來臨。

舊時在北京的農村還有農家找一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在田野中站立,然後眾農人敲著鑼鼓,從田野裏將小孩拜迎回來,叫做“迎春”。至今也有農家寫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家興旺”等紅條幅貼在牆上,並擺上果品或春盤,恭候春的來臨。

4.其他立春節,有些地區的女孩子剪彩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杆”。插在發梢上,競相比美。晉東南地區的女娃娃們,喜歡交換這些頭飾,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流行縫小布袋,內裝豆、穀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寓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平安安。

山西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講究請女婿吃春餅。河北南部地區有“打春吃瓜,活到八十八”的民諺,瓜指的是南瓜,當地居民有在這天吃南瓜餡兒餃子或南瓜餡兒包子的習俗。

雨水的節氣習俗1.認幹爹四川一些地區的民間習俗是“拉保保”。過去,人們迷信命運,為兒女求神卜卦,看自己的兒女好不好養,特別是獨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認個幹爹,按小兒的生辰年月日時同金、木、水、火、土,找算命先生算算命運相合相克的關係。假如命上缺木,拜幹爹取名字時就要帶上木字,才能保證兒子健康百歲。此舉年複一年,久而演化為一方之俗,傳承現在更名“拉保保”。

為何在雨水之際“拉幹爹”,是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川西民問許多地方在這天都有個固定的“拉幹爹”的場所。當天無論天晴下雨,準備“拉幹爹”的父母都會手提裝好酒菜、香蠟、紙錢的篼篼,帶著孩子在人群中穿梭找準幹爹對象。假如望子成為文曲星就尋一個文人當幹爹;如果希望孩子身體結實就尋一個體格健壯的人為幹爹。一旦有人被拉著做“幹爹”,有的掙脫掉跑了,有的躲也躲不開,通常會高興地答應,並認為這是別人信任自己,從此自己的命運也會好起來的。拉到之後,拉者連聲叫道:“打個幹親家!”然後擺好帶來的下酒菜,焚香點燭,叫孩子“快拜幹爹,叩頭”,“請於爹喝酒吃菜”,“請幹親家給娃娃取個名字”,“拉保保”就算結束了。分手後也有經常走動的,稱為“常年幹親家”,也有分手後就不再來往的,叫“過路幹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