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傳統農民的心理群像
傳統農民的心理是在長期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背景中形成的。在這裏我們把傳統農民的總體心理特征描述為以下五個方麵:
1.傳統農民具有濃厚的鄉土特征。費孝通先生認為,農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因此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對農民而言,土地是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它承載著農民的全部希望和幸福。在傳統社會中,絕大多數的土地並不掌握在農民手裏,擁有土地便成為農民的最大生存願望。帶著對土地的深厚感情,大多數農民在不屬於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以土地為基礎,農民聚在一起居住,形成了親切而又熟悉的聚落格局,他們的生活是富於地方性的,即活動範圍有著地域上的限製,從而逐漸形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這種生活狀態使農民對故土產生了濃厚的感情,一旦他們離開了原來的生活圈子,他們就會覺得不適應,或者即使適應他們仍然把故土作為感情歸宿。
2.傳統農民具有內向和封閉的特征。由於活動範圍小,與外界缺少聯係和交流,農民的生活圈子封閉起來,很少向外擴展。所謂“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就是對農民封閉生活的絕好寫照。在這樣一個靜止的環境裏,農民的心理向度是單一的,即主要是關注自己生活的範圍。外界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和不可靠的,他們也不會主動去與外界發生聯係。陌生人和陌生的事物進入他們的圈子往往會造成驚慌和懷疑,並無可爭議的成為茶餘飯後談論的新聞。農民也習慣於小範圍帶來的簡單生活,習慣於熟人之間的感情性交流。
3.傳統農民具有普遍的特殊主義傾向。費孝通先生曾將中國的社會關係歸結為差序格局,親緣關係,地緣關係,直至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一個“同”字,深刻的說明了它的內涵。同宗,同鄉,同學……因為同,必然平添了幾分親近。這種傾向是一種特殊主義的傾向,它對人對事不是平等的對待,而是有差別的對待。帕森斯和希爾斯認為,特殊主義就是憑借與行為之屬性的特殊關係而認定對象身上的價值至上性,而普遍主義則是獨立於行為者與對象在身份上的特殊關係的。是特殊主義還是普遍主義是傳統與現代分野的重要標誌。
4.傳統農民具有狹隘的功利傾向。他們看重實際利益,特別是眼前的實際利益。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就生動地描繪了這種形象。在傳統社會裏,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抵禦自然風險的能力很差,再加上統治者的欺壓盤剝,農民在天災人鍋麵前具有深深的乏力感,他們無法對未來做出可能的預期。在這樣困苦的生活中,農民不會通過幻想來取代眼前迫切的物質需要,而是盡量捕捉眼前的實際利益機會。生活的困苦和未來的不可預期,把農民的需要束縛在最低層次,使他們無法顧及長遠。
5.傳統農民具有強烈的保守傾向。農民在狹小的生活圈子裏,不了解外界的信息,對生活範圍之外的事情充滿不確定性。這種社會和心理的封閉狀態,必然使農民產生保守傾向。另外,農民在資源方麵極度匱乏,這讓他們在麵臨各種選擇時必然首先是求穩。在封建社會中,就是腰纏萬貫的地主,在進行投資決策時也將置地購宅放在第一位,因為這是最穩當的做法。對信息的缺乏和小農經濟的脆弱性,使農民無法擺脫保守心理的束縛。
(三)農民觀念現代化的內容
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民的現代化主要是觀念、意識的現代化。根據現代化社會和市場經濟的要求,我們認為中國農民的觀念現代化應當具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1.獨立意識。所謂獨立意識,就是建立個人的主體意識。人的主體意識的建立,是人的現代化的核心。在傳統的封建社會裏,中國農民所具有的是依附性人格。在那樣的社會裏,他們受著層層控製,在最頂層有高高在上的皇帝,普天下都是他的臣民,而不是獨立的公民,中間層次為層層執行其旨意的封建官僚,基層事務則被族長把持,在這樣的政治格局中,農民不可能有獨立人格。而且,在傳統的社會中,生活單調乏味,呈現出劃一的模式,人循人,子隨父,一切聽從別人的安排,留給個人進行思考和判斷的餘地很小。而現代社會,沒有了層層壓迫性的政治控製體係,呈現在人們麵前的是寬鬆的政治氛圍,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無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固守老祖宗遺留下的簡單、一成不變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已經沒法適應社會生活了,要想成為生活的強者,就必須獨立思考,自主決策,獨立行事。市場經濟的要求,使得農民自覺不自覺地擺脫了依附性人格的束縛,確立起了獨立自主的現代意識。比如過去隻能聽任指揮的農民,現在走南闖北,辦工廠、開商店,在市場經濟的舞台上靠著個人的能力,大顯身手,充分體現了他們的獨立性。
2.開放意識。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開放的係統,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必然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延續了數千年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現代社會以市場為紐帶興起的經濟全球化浪潮迅速波及到了其他領域,產品要交流,思想要交流,科學技術要交流,信息要交流,就連生活方式也要相互影響和滲透。處於這樣的社會之中,農民的行為和觀念必須由封閉轉向開放,方能適應。農民在行為方式上要開放,不要被鄉土束縛自己的手腳,要敢於走出去,和外部世界建立廣泛的經濟上、文化上的聯係,更主要的是做到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的開放,要樂於接受新科學、新技術、新思想。隻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變革,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3.創新意識。創新意識就是人類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創造精神。開拓創新,就是運用創造性思維,了解新事物,吸收新思想,采用新對策,探索新經驗,取得新成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知足常樂”、“小富即安”是傳統農民的心態,而不安於現狀,永不滿足,不迷信定論,不斷進取是現代人的特征。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隻有有了強烈的創新意識、進取和開拓精神,個人才會不斷取得成功,整個社會才會充滿活力。無數事實表明:在我國農村快速發展中湧現出來的大批農民企業家、經營者和種養致富能手,大多是具有創新精神勇於開拓的一代新人。
4.競爭意識。競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個體發展的激勵機製,競爭,就要求優勝劣汰,要有善於勝利的膽識,也有敢於承受失敗的勇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時代的弄潮兒們毫不掩飾自己的競爭願望,憑借自己的遠見卓識,以及堅強的意誌品質和較強的挫折承受力,成為經濟事業上的成功者。新時代的農民要自覺地克服小農意識,增強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提高產經營素質,擴大經營規模,提升服務檔次,把自己培養成善於在市場經濟大海中弄潮的強者。有的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就是一個很好的競爭策略。競爭伴隨著風險,要銳意進取,敢於拚搏,在戰勝風險中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