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為農戶服務的意識和功能發生了較大變化,在組織和引導農民走向市場、參與市場競爭方麵發揮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2.農民專業技術協會。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又稱為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是指農村中一定數量的個人或單位,為了共同的利益以某種或多種技術活動為主要服務內容,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聯合起來,為一定的生產活動服務的專業合作組織或社團,在廣義上泛指為成員專業生產提供技術、信息、購銷、加工、儲運等服務的農民組織。有些冠以“服務中心”、“服務公司”等名稱的組織,實際上也行協會之職,隻是名稱不同而已,所以也將其納入協會這一概念。
專業技術協會分專業協會和專業研究會兩種類型。專業協會是農民根據專業生產需求,自由結合起來相互交流信息和生產技術,實行互助合作、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組織。除了組織會員學習各種技術、進行專業技術交流外,也向會員提供信息服務,同時代表會員與政府及有關方麵進行對話和建立業務聯係,協助國家落實有關經濟計劃。這種組織的特點是在分散生產的基礎上實行聯合服務,並以此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程度,擴大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增加農民的收益。專業研究是農民為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自願組織起來的一種民間科技服務組織。其主要職能是引進、示範、推廣、普及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對農民實行專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專業技術協會的宗旨,概括而言,就是通過提供生產諸環節服務來促進會員發展生產。這些服務包括引進技術,進行技術示範和指導,提供有關經濟技術信息,采購生產資料,推銷農產品,興辦購銷、加工、儲運等經濟實體。專業技術協會的性質是中介性非政府組織,它把分散的小農戶和競爭激烈的大市場連接起來。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在以技術推廣服務為主的同時,大多還兼搞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形成了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受益的新刑合作經濟形式,對開拓市場、抵禦風險起到了很好作用。
我國農民專業協會的發展大體經曆了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萌芽時期。當時農村一些地區開始推行家庭承包責任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使得農民獲得了經營自主權,在獨立發展生產過程中迫切需要學習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為了適應這種要求,農村出現了第一批自己組織起來的服務組織。四川是全國專業協會發展最早的省份,1980年即在郫縣成立了養蜂協會。同年5月,在廣東省也出現了專業協會,即恩平縣牛江鎮雜優稻研究會。這一時期由於農民專業技術協會還屬於新生事物,未被人們所認識,尚處於自生自滅的自發狀態中。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為迅速發展時期。專業協會由於得到了中國科協等有關部門的扶持,獲得了較大的發展。1986年1月,國家科委、中國科協聯合提出,把支持推動協會的發展和提高作為農村科普工作的重要內容。1987年下半年,由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農牧漁業部、商業部和中國科協組成的農村專業技術研究會聯合調查組赴四川、山東、廣東進行調研,並於年底召開全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論研討會。此後不久,中國科協編輯出版了《農民的創舉》和《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問題探討》兩本書,分別介紹了各地專業協會發展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從此,專業協會逐漸引起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
據統計,1987年,全國農村專業協會已有7.8萬個,其中最多的省份四川省有1.1萬個,其次是黑龍江省7850個,湖南省7150個,山東省6195個;1000個以上的省有15個。據對15個省市、計劃單列市的不完全統計,農村專業協會中技術服務型(包括自我服務和社會服務)占91.96%,辦有經濟實體或本身就是經濟實體的占6.75%,科技開發型占1.29%,協會涉及門類已達140多種。
農村專業協會在以上兩個階段以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研究和開發為主,大多數以專業技術協會(研究會)的稱謂存在。由於受各種因素的限製,尤其是統購統銷計劃體製的限製,流通領域專業協會數量微乎其微。
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為轉型發展時期。隨著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實行市場調節。與此相伴隨而生,農業生產領域湧現出一批新興產業。農民對產品的生產及其相應的產前產後服務提出了要求,從而開始出現一批具有一定科技水平同時又具有產前產後綜合服務能力的專業協會。據農業部1990年統計,全國各類專業合作與聯合組織已達123.1萬個,其中生產經營型74萬個,占總數的60.0%;服務型41.4萬個,占33.6%;專業技術協會7.7萬個,占6.30%。據科協統計,1992年全國已有專業協會13萬個,會員近500萬,分布在全國的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協會數量超過1萬個的有山東、四川、黑龍江三省。全國農村縣以上各級專業聯合會1700個,其中地區性聯合會有800個,省級專業協會24個,跨省的40個。
這一時期的專業協會在技術協作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許多服務內容。但由於技術協作仍起重要作用,這時的專業協會以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研究會)、農業技術經濟合作協會等名稱並行存在。
第四階段:1994年初至現在為深入發展時期。國務院明確農業部作為指導和扶持農民專業協會的行政主管部門。在農業部的有關文件和規定及相關材料中,開始將農業領域內農民自己組織的各類專業協會和服務組織統稱為農民專業協會,並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調查。據統計,1993年底,全國已有各類協會143萬個。其中以技術普及服務為主的協會13萬個,占總數的7.0%;以生產經營為主的協會80萬個,占57.0%;能做到產前、產中、產後係列服務的協會有50萬個,占36.0%。湖北、山西、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廣東和四川等10個省份協會總數超過5萬個,全國縣以上各級專業協會、聯合會達1700多個,其中地區性聯合會800多個,全省性聯合會24個,跨省性聯合會40個。在全部協會中,種養業協會約占90.0%以上,涉及門類和產品達140多個。
1994年1月,農業部和國家科委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強對農民專業協會指導和扶持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1994年,農業部還與有關部門協作完成了《農民專業協會示範章程》的起草工作。《通知》和《章程》的頒布和實施,進一步促進了專業協會的發展。據農業部1996年底統計,農民專業協會已發展到150萬個,並呈現出以下新的發展特點:更加適應人們的消費需求,圍繞“菜籃子”工程所興辦的協會占總數的25.0%;更加適應農民的服務需求,服務項目由生產領域進一步向產前產後延伸;由小規模協作向大規模合作發展;跨區域型專業協會達2000個;由生產型向實體型發展,有10.0%以上的協會辦有經濟實體,平均每個協會擁有固定資產8.5萬元,銷售收入2.8萬元;內部管理更加完善。
3.鄉鎮企業。鄉鎮企業是相對於城市企業而言的,它是中國農民舉辦的從事商品生產、交換、服務活動的贏利性經濟組織,包括鄉、村、部分農民聯營的合作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鄉鎮企業的產業,包括種植業、養殖業中有鄉、村舉辦的種植場、養殖場和林場等;工業(包括煤炭、電力、冶金、機械、建材、森林工業,以及紡織、食品、縫紉、皮革、造紙、工藝美術等)和建築業;服務行業的交通運輸業、商飲業和其他服務業。鄉鎮企業和家庭聯承包責任製被認為是中國農民的兩個偉大創舉。
鄉鎮企業是在農村手工業和農副產品初加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萌芽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隻是農業社的一種副業,多是一家一戶的個體小作坊,除個別手工業生產是由有技術的主要勞動力常年經營外,大量的家庭副業、手工業是利用農閑時間或由家庭輔助勞力經營的。
1956年,在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各地政府把農村分散的個體手工業者組織起來加入農村高級合作社,使鄉鎮企業初具雛形。在50年代末期創辦了一批公社和生產隊集體所有製的企業,簡稱為社隊企業。“大躍進”和“文革”期間,鄉鎮企業受各種政策影響,走過了一段艱苦的發展時期。
1984年是中國鄉鎮企業發展史上的一個新起點。中共中央[1984]4號文件把“社隊企業”改名為“鄉鎮企業”,充分肯定了鄉鎮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鄉鎮企業從此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時期。
經過20世紀80年代數量、規模等外延擴張和90年代的技術、資本優化組合,中國今天的鄉鎮企業,就整體而言已不是曆史上那種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鄉村工業,它已完全超越了加工農副產品的傳統發展模式,重工業在鄉鎮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超過45.0%,而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產值在整個輕工業產值中的比重也超過40.0%。在經濟發達省份,鄉鎮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企業規模、行業及產品結構等,與城市國有工業幾乎“同構”,有些方麵甚至還領先。如江蘇省鄉鎮企業20世紀90年代所購置的設備60.0%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近幾年浙江東部、山東膠東半島、廣州珠江三角洲和江蘇蘇南地區的鄉鎮企業發展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