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新中國成立後到70年代初期鼓勵生育的人口政策。中國現代人口學研究的先驅馬寅初教授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發表了“計算人口的數學”,30年代發表了“人口問題與世界經濟大勢的關係”,40年代發表了“馬爾薩斯之人口論”。到1953年新中國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時,中國人口6.02億,自然增長率為2.0%。他四年後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關於人口研究的第一個結論言簡意賅:“我國人口增長太快”,同時主張“提高人口的質量,控製人口的數量”。但隨著馬寅初先生受到批判,他的人口理論也被忽視,國家實行了鼓勵生育的人口政策,使人口數量空前增長。在實行計劃生育後,巨大的人口增長慣性仍在持續。到2000年,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4億人相比,半個世紀以來人口增加了7.6億人,增長了1.41倍,平均每年增長1.8%,人口密度從1949年的每平方千米56人上升到135人。
6.巨大的人口基數。1978年以來,國家加強了計劃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長率迅速下降到1.0%左右,婦女總和生育率降到2.1,但由於人口基數太大,僅1983年以後新增人口仍然達到了1.6億。
7.家庭養老的贍養方式。由於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農村人口數量大,國家的社會保障製度無法覆蓋農村地區。因而農村家庭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贍養功能。在男性繼嗣製度下,兒子是實際的養老承擔者,因此就出現了“養兒防老”的生育意願,農民更傾向於多生幾個孩子來降低年老後的養老風險。
8.僵化的戶籍製度。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為了保障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本積累,實行了二元的戶籍管理體製,即嚴格區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這樣的管理體製和計劃經濟的發展模式,阻礙了合理的人口流動,從而在農村地區滯留了過多的人口。這樣的戶籍管理體製在改革開放以後雖然有所鬆動,但至今還沒有在全國範圍內有大的改觀。
(二)中國農村人口的年齡構成
所謂人口的年齡構成,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的時間點上,人口年齡的分布狀態。這種年齡的分布狀態,是出生、死亡變化結果的反映。人口年齡構成的表達方法,通常是以每一歲年齡的人口數或每五歲年齡構成一個年齡組的人口數在總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數來表示。年齡構成雖然顯示在一定時間點上,是靜態形式的表現,但卻反映了一定的動態過程。因為特定的人口構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發展的趨勢,也影響著未來人口的發展過程。因此,了解農村人口年齡構成對了解農村具有重要作用。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人口的年齡構成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它在人口結構體係中占有重要地位。
衡量人口年齡結構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依照一定的標準把人口年齡結構劃分為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人口年齡結構由年輕型向成年型再向老年型的轉變過程就是人口老化的過程,反之就是人口的年輕化。
從我國幾次人口普查年齡性別狀況資料看,中國農村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也在不斷變動。在人口自然變動和機械變動的共同作用下,中國農村地區的人口年齡結構呈現與城鎮地區不同的特點。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隨著農村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的波動,人口年齡結構也由年輕型逐步過渡到成年型。進入20世紀90年代,農村人口年齡構成正處於由成年型向老年型過渡時期。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中國農村老年人口(65歲及其以上)占農村總人口的3.8%;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占4.99%,18年上升了1.19個百分點;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占5.73%,8年上升了0.74個百分點,上升速度有所加快。按聯合國人口年齡結構類型劃分標準來看,農村地區少兒人口比例已在30%以下,已達到老年型人口標準,但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尚未達到7%,仍屬於成年型人口,而且從老少比和年齡中位數來看,也都尚屬成年型人口。所以,目前中國農村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基本屬於成年型,但正在向老年型轉化。若按中國1989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預測,到2010年,老年人口將有8000多萬,占農村總人口的7.74%;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有1.2億,占農村總人口的9.98%,老齡化速度明顯加快。上麵預測的結果,是在假定農村人口不向城鎮轉移的情況下得出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城鎮化過程也將大大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地區的大規模轉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將對農村地區人口年齡結構產生深刻影響。由於城鎮化過程中農村青壯年轉移速度遠高於老年人口,必然會使農村人口老化速度大大加快。這不僅給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一係列問題,而且也使農村地區的家庭養老麵臨嚴峻的挑戰。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