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跟正羽的分手也是在秋天.
嚴格來講,他們沒有正式地說過分手,他們在不同的城市裏上大學,剛開始的第一個學期,靠通信和電話維係。王晶有時候會忽然想念正羽,甚至會逃了課回寢室打電話,那時候大學生中手機並不普遍,她沒有手機,他也沒有。
於是她隻能回寢室去打,或是用校園裏的公用電話打,打到他的寢室。上課時間,打過去常常沒人接。她就悵悵地放下話筒, 一個人發會呆。
發呆的習慣,大概就是那時候養成的。
後來斷了聯係是因為一次爭吵,爭吵的起因已經久遠不可考,但當時王晶中瓊瑤的毒太深,總以為“你愛我你就應該容忍我”,正羽在那之前也一直挺讓著她的,每次吵完了都會主動跑來找她,想方設法的,必得她答應和好了才算完。
但最後那一次,他們已經分隔兩地,王晶記得是自己說過一些很決絕的話,其實不過是氣話,而他似乎也真的生了氣,沒有再主動找過她。
王晶起先是賭氣,就是不肯先服輸,拖得久了,也覺得傷了心.
她那時偏偏固執地隻是相信,真的想念一個人的話,再怎麼困難也會找到他(她),不找,大概也就說明此人不重要,聯不聯係,都沒什麼要緊了.
那時王晶就想。如果自己對正羽已經是這麼無關緊要的一個人了,她寧願,就這麼結束也好.
可現在回頭看,十幾歲的時候大概都很衝動,容易喜歡一個人,也很容易忘記.那時候大概各自也都忙著適應新學校,結識新朋友。失去正羽,王晶不是不傷痛,隻是,時間過得越久,她越發沒有勇氣跑到他所在的城市找他,去了又能說什麼呢?
就這麼過去了,後來每次想起來,王晶都會問自己,如果當時早一點回頭,也許,事情不是不能挽回的,然而日子過得越久,心裏也越知道,他們是真的完了。
所以現在,王晶每次聽劉若英那首《後來》,就覺得於我心有戚戚焉。
“如果當時我們不那麼倔強,也不會那麼的遺憾”。
就象在說他們的故事,聽著聽著,又會發會兒呆。
一首歌能夠引起那麼多人的共鳴,大概也是因為,很多的人的遺憾,都是類似的。
大太陽底下並沒有太多新鮮事,誰的愛情不曾失去?誰的青春不會過去?
時間是個很奇妙的東西,有時候象停住了似的,度日如年,有時候,一不留神,它就象沙子一樣,從手指縫裏匆匆地流過了。
也許人真的是善變的動物,誰失去誰都不會活不下去。
大學裏後來的日子,王晶如常地念書,偶爾做做家教掙點零花錢,與思聰成了好朋友,身邊總是不缺男生的。
隻是王晶也不知怎麼回事,總是對那些男生提不起興致。倒是思聰過得無比充實,四年裏換過三個男友。
畢業後,王晶也交過兩次男朋友,可都隻維持了很短的時間。不是他們不夠好,隻是她總是在跟一個人相處久了就覺得無趣,跟人家慶祝完了相識一周年,已經開始想要結束。就這樣,一不小心,就跨進了大齡女青年的行列。
假期回老家的時候,王晶的媽媽也象所有母親一樣著急,可不是?她那些留在家鄉的中學同學好多都結了婚了,有的連孩子都有了。
可王晶還是一個人,有同事朋友好心幫她介紹的,她都拒絕了。這都什麼年代了?還要相親?某些方麵,她比她看起來固執得多。
有時候覺得孤單,王晶也想找個人陪著,可過往的經曆又總在提醒她,覺得自己似乎天生缺乏維持一段長久關係的基因.
所以,一定是自己的問題,還是不要誤人誤已了。王晶這麼想著,也就蹉跎到了今日。
不過對現在的都市人來說,她這樣的也沒什麼奇怪的,好多過了三十歲也沒結婚的單身人士呢,比起來,她還算年輕的呢。
作心理谘詢的時候,看了那麼多因為感情不順而產生心理困擾的案例,王晶也多少有些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