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調味的意義
人們飲食的目的,就是為了攝取食物中的營養,以滿足機體的新陳代謝,促進其生長發育,維持其生理功能,補充機體因勞動所消耗的能量。但是,人們在攝取食物時,有各種各樣的口味要求,也就是說,要有鮮美可口的食物,才會增進人們的食欲。這僅僅靠原料的精良、刀工的運用、火候的調節是不夠的,還必須對食物進行一係列保鮮味、除異味、加佐味、增滋味的調味工作,才符合人們在口味上的要求。隻有通過菜肴調味來刺激人們的食欲,使之食時津津有味,借以增強機體功能,促進身體健康,方可達到飲食的目的。這就不難看出,“調味”在烹飪技術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因此,我們必須對調味技術進行認真的研究。
概括地講,調味的意義在於:
一、調味是達到飲食目的的主要手段
烹調菜肴的目的之一,就是使烹飪原料變成既有本味又有佐味的食品。任何一份菜肴在烹製時不管掌握得如何好,若不經過調味,也是很難滿足人們的飲食需要的。隻有經過菜肴烹製時的調味,使之變成適合人們需要的可口食品,刺激人們的食欲,才能達到飲食的目的。
二、確定菜肴的口味
每份菜肴的形成,究竟是什麼滋味,這主要依靠烹調時的調味來決定。如以炒肉絲為例:烹調時,佐以家常味的調味品,就成為家常味的肉絲;佐以魚香味的調味品,就成為魚香味的肉絲;佐以鹹鮮味的調味品,就成為鹹鮮味的肉絲。又如,以鮮魚為例:烹調時,佐以糖醋味的調味品,就成為糖醋味的鮮魚;佐以豆瓣味的調味品,就成為豆瓣味的鮮魚;佐以五香味的調味品,就成為五香味的鮮魚。
三、除異解膩
烹飪原料中,如水產品及牛羊類,往往都有較重的腥膻氣味;蔬菜類一部分品種中也有一些不良氣味,這些影響人們食欲的異味,是必須解除的。雖然在原料初加工及預處理中已經解除部分,但是,往往不能除盡,須經調味品的配合來抵消或調正,才能除盡。又如,肉類原料有較重的肥膩感,也可以通過調味品的作用,使之為人們樂意接受。
四、增加美味
烹飪原料中,有些品種本身的味道很淡薄或很單純,如魚翅、海參、粉條、豆腐等,雖營養價值很高,但本身無什麼滋味,必須依靠調味來增加鮮味,使這些原料能烹製成營養豐富、鮮美可口的菜肴。
五、調和滋味
一般葷菜和素菜原料製成的菜肴,都起著調和的作用。如豬肉與蔬菜一同烹調,豬肉的一部分滋味被蔬菜吸收,蔬菜也減輕了豬肉的肥膩,使烹調後的菜肴滋味更加鮮美。
六、融合滋味
有些鮮味可口的菜肴的滋味是由多種不同味道的原料組成的。如“什景素燴”、“奶湯大雜燴”、“紅燒什景”、“砂鍋豆腐”等的味道是由各種原料的滋味,加上調味品相互滲透、融合,成為既有此味又有彼味的綜合滋味的菜肴。這遠比單一原料的菜肴的鮮味來得豐富。
七、使菜肴更加多樣化
菜肴品種的多樣化,要由配料、烹製、調味、刀工的不同運用而決定。在調味方麵如以雞片為例:佐麻辣味,就是“麻辣雞片”;佐怪味,就是“怪味雞片”;佐椒麻味,就是“椒麻雞片”。又如,以排骨為例,佐糖醋味,就是“糖醋排骨”;佐五香味,就是“五香排骨”;佐魚香味,就是“魚香排骨”,品名以調味的變化而變化,使同一原料有不同的風味,增加了菜肴的花色品種。
八、突出特色
菜肴的調味,都具有地方風味特點。如京菜重於鮮香;粵菜重於甜多清鮮;滬菜香鮮味厚;浙菜重於新鮮清香;蘇菜味濃帶甜、本味醇厚;閩菜味重甜酸,多用紅糟;魯菜味重清鮮,尤以湯菜為最;湘菜味重酸辣。人們一提起麻辣味厚、魚香味醇等菜肴,就會聯想到四川味的特色。所以,調味在各地方菜肴的不同運用中,雖有其共性也有個性,隻要我們能認識它、掌握它,並不斷總結提高,就必然會使菜肴的地方風味更加突出。
九、美化肴菜色彩
烹飪原料通過調味,在調味品的作用下,還可收到增加菜肴色彩或決定其顏色的效果。如“金鉤豇豆”、“雪花雞淖”、“醬肉絲”、“冰糖肘子”等菜肴的色彩,就是在調味品的輔助或作用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