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四、五香味型及係列五香味

五香味的調味品是我國中藥材中的部分香味藥材,是山柰、八角、丁香、肉桂、砂仁、老蔻、甘草、草果等加鹽、白醬油、冰糖(或白糖)、料酒、薑蔥、麻油、味精、適量鮮湯與原料加熱後形成的五香複合味型。其味鹹鮮、香味濃鬱,廣泛用於冷熱菜式。用上述香料加鹽、老薑、蔥等可醃製食品,烹製成鹵製菜肴。應用範圍:以動物原料肉類及家禽家畜內髒和豆類及豆類製品成菜。近年來五香味鹵汁中或成菜中加入了豆瓣醬、火鍋料、香辣醬、幹紅辣椒、青紅尖椒、小米辣、野山椒、泡紅辣椒以及海鮮醬、排骨醬、花生醬、沙茶醬、咖喱粉(醬)、孜然粉、青花椒,使此味更加豐富。形成“五香家常味”、“五香麻辣味”、“五香豉椒味”、“五香酸辣味”、“五香椒鹽味”、“五香香辣味”、“五香魚香味”、“五香家常麻辣味”、“五香孜然味”、“五香麻辣孜然味”、“五香椒香味”。下麵分別介紹五香味,及五香係列風味味型。

五香味

五香味型是以中藥材香料與鮮湯、鹽、料酒、薑蔥等原料組成熬製成鹵汁的一種方法。一般鹵汁分為紅鹵汁、白鹵汁。烹飪原料經過加工處理後入鹵汁中烹製成菜肴。此味也有用五香粉、十三香或幾種香料、精鹽、料酒、薑蔥、醃碼入味後,再經過煮、燒、拌、蒸、炸、炸收等烹製成菜。

五香味型鹵汁

原料:山奈10克、八角25克、桂皮15克、小茴25克、甘草10克、甘菘3克、砂仁10克、豆蔻5克、草果15克、丁香5克、花椒20克、生薑100克、大蔥150克、料酒100克、冰糖250克、味精15克、精鹽350克、鮮湯500克、精煉油50克、紗布袋2個。

製作:將八角、桂皮、小茴、甘草、山奈、甘菘、花椒、砂仁、草豆蔻、草果、丁香等分別裝入紗布袋中,用繩紮緊袋口,薑蔥洗淨,薑拍破,蔥挽結。

將大塊冰糖敲碎,再與精煉油一同入鍋用小火炒呈深紅色;摻入沸水攪勻,即成糖色。鍋置火上,摻鮮湯,放入薑蔥、料酒、精鹽、糖色、味精,再放入香料包,燒沸後改用小火熬製,香味四溢時,即成五香味新鹵汁(紅鹵)。此配方中去掉糖色即成為白鹵汁。

鹵汁越鹵越老越好,因此要常“清掃”。鹵水中浮油要經常打掉,隻留一層油麵子。鹵水不使用時應燒沸後自然冷卻保存,不要晃動。夏天鹵水必須每天燒沸後存放。鹵水長期不用要經常取出燒沸。最好用搪瓷桶、瓦缸或不鏽鋼桶盛裝。

此味型鹵汁適於整體原料如全雞、全鴨、鴿子、豬蹄、豬肘、大塊豬排、牛肉、動物內髒、豆類及豆類製品。菜品如:“五香紅酥手”(紅鹵)、“鹵水拚盤”(白鹵)。

五香椒香味①

特點:香嫩爽口,鮮辣香麻。

用料:白鹵水、十三香、青紅美人椒、青花椒、薑、蔥、料酒、精鹽、味精、精煉油、香菜。

製作:青紅椒切成圓圈。主料製淨用薑、蔥、料酒碼味。鍋內加入白鹵水,將主料下入燒沸,打去浮沫,用小火燜熟撈出,宰成形。用小碗將白鹵汁、十三香、味精、香油調均,澆淋在主料上。鍋內放油,下青紅辣椒、鮮花椒略炒香後淋在主料上即可。

適應範圍:雞、魚、兔等口味較嫩的原料。部分海鮮產品也可。適於煮、蒸、鹵等烹製方法。

代表菜式:“椒香風味雞”、“五香椒香盤龍鱔”。

注意事項:白鹵汁、潮式白鹵汁色較淺,不宜用深色,以免影響色澤美觀。如主料是魚類,先用鹽、五香粉、薑蔥、料酒碼味,蒸熟後再淋加有味精、雞精的潮鹵汁,再淋鮮椒、花椒油、熱油效果更佳。

五香家常味

特點:香辣鹹鮮兼備,味美鮮醇味濃。

用料:郫縣豆瓣醬、五香鹵水、胡椒粉、精鹽、料酒、薑蒜片、白糖、味精、高湯、水澱粉、精煉油。

烹製:主料製淨,經碼味出水後,經五香鹵水烹製成熟後入鍋內高油溫炸酥入盤擺型。鍋置火上放精煉油,下郫縣豆瓣煵酥後加薑蒜片、胡椒粉炒香後下白糖少許(合味),料酒、精鹽,摻少許高湯,撈去渣(不用),放入配料,入味後勾芡收汁起鍋,澆在盤中主料上即成。

適應範圍:豬膀、肘、大排、全雞、整鴨等。

代表菜式:“彩虹豬排”、“五香家常酥皮肘”。

注意事項:主料鹵製已入味,豆瓣醬不宜太多,可加少量香醋。

五香麻辣味

特點:麻辣味濃,鮮香酥軟。

用料:紅五香鹵汁、火鍋料、十三香、花椒粉、熟芝麻、味精、香油、精鹽、料酒。

烹製:主料製淨,改刀用精鹽、薑蔥、料酒碼味。紅五香鹵汁,加入火鍋料,入鍋燒沸後,下碼入味的主料,打去浮沫,用小火燜鹵1小時後起鍋入盤,刷上香油,均勻地將十三香、味精、熟芝麻、花椒粉撒在主料上即可。

適應範圍:適應於家禽、家畜、野味、飛禽等。

代表菜式:“五香麻辣兔頭”、“五香麻辣酥雀”。

注意事項:麻辣濃度可分特辣、中辣、微辣。

五香豉椒味

特點:味濃香辣馥鬱,風味獨特。

用料:豬肉(肥三瘦七)、豆豉、芽菜、精鹽、十三香、紅辣椒、青辣椒、大蒜、蔥、薑、料酒、味精、白糖、香油、精煉油。

製作:主料製淨,改刀後用薑蔥(薑拍破)、精鹽、料酒碼味待用。豬肉剁末、芽菜切末、豆豉切碎、蒜切米、蔥切顆。青紅椒切成小顆。將主料入籠清蒸7分鍾左右後出籠。鍋置火上,摻入精煉油,下肉末煵炒酥香起鍋。鍋內另放香油燒熱下豆豉、芽菜、蒜米煵炒至豆豉酥香時,加入肉末、紅青椒顆、白糖、十三香、味精、蔥顆簸轉起鍋淋香油蓋在清蒸出鍋裝盤的主料上即可。

適應範圍:動物原料整件或大塊的主料,家禽、家畜、水產均可應用,有的主料經鹵製或醃製後蒸、炸,烤入盤成型再澆上此味汁。

代表菜式:“五香豉椒嫩魚頭”、“五香豉椒酥鴨唇”。

注意事項:十三香有味即可,不宜太重。

五香酸辣味

特點:香麻酸辣,味醇解膩。

原料:五香粉、川鹽、胡椒粉、醪糟、幹辣椒、花椒、精煉油、薑蔥、味精、雞精、白醋、酸菜、香油、高湯。

製作:主料製淨,除盡血水入鍋燉熟或蒸熟軟,形整不爛裝入盤。鍋內下油用薑蔥煸炒,下酸菜、五香粉、醪糟、川鹽,紅醬油、摻高湯燒入味後,加白醋、味精、雞精,入湯缽內,放入製熟的主料。鍋內下油,下幹辣椒、花椒,連油淋在湯缽內主料上,撒上蔥花、淋上香油即成。

適應範圍:豬排、豬蹄、豬肘、全雞、全鴨、整形或大塊動物原料,主料先炸後鹵,或旱蒸製熟均可。

代表菜式:“五香酸辣美蹄”、“五香酸辣美蛙”。

注意事項:五香料不宜過多,有香味即可。

五香椒鹽味

特點:鹹麻香鮮,四季皆宜。

原料:精鹽、花椒麵、味精、五香粉(或十三香)。

製作:川鹽在鍋內炒幹香起鍋入盆,加味精、花椒麵,拌勻入碟,以蘸食為主。鹽、花椒、五香粉的用量為1/3。十三香也可替用五香粉。

適應範圍:酥炸菜肴,或經鹵製、白煮的菜肴。也可加點辣椒麵,味道更為豐富。

代表菜式:“涼杆順風耳”、“椒鹽桃腰卷”。

注意事項:注意鹽、味精、花椒麵、五香料的比例。

五香香辣味

特點:香辣麻,香味濃鬱。

原料:鹵水、精鹽、料酒、幹辣椒、花椒、花椒油、醬油、味精、蔥花、薑蒜片、香油、熟菜油、香油、熟芝麻。

製作:主料經精鹽、料酒、薑蔥碼味後入鹵水鍋中鹵成六成熟撈出。主料也可經過油或炸酥。鍋內放油,下幹辣椒節、花椒、薑蒜片炒出香味時烹料酒、醬油、下味精、花椒油,滴香油,下蔥花起鍋入盤。撒上熟芝麻即可。

適應範圍:適於禽類、畜類以及水產等原料的烹製。

代表菜式:“五香香辣節節香”、“跳跳五香香辣仔骨”。

注意事項:注意炒製時的調味。

五香魚香味

特點:色紅亮,魚香味濃,主料酥香。

用料:川鹽、料酒、泡紅椒、泡薑、薑蒜米、白糖、醋、味精、蔥花、五香鹵水、泡椒油、精煉油、水澱粉。

製作:主料經製淨後,用川鹽、料酒、蔥薑碼味後汆血水。再入鹵水鍋中鹵製七八成熟後,入油鍋炸成色澤金紅外酥香時入盤。鍋內放泡椒油,下泡椒(剁細)、泡薑米、薑蒜米炒香上色,摻少許高湯,下白糖、醋、味精,勾水澱粉,淋滾油,下蔥花。將汁澆在主料上即成。

適應範圍:此菜成菜大器,是筵席大菜,適於雞、鴨、兔、牛、羊、豬等動物原料。此味經炸或蒸後主料酥軟更加入味。

代表菜式:“黃金魚香全鴨”、“多香魚香燈籠雞”。

注意事項:主料製熟炸酥後,入盤壓鬆,便於澆淋魚香味汁時入味。蒸製主料時,此味也要先碼五香料等味,才符合五香魚香味。

五香家常麻辣味

特點:味濃醇香,麻辣厚重。

原料:老油老油。(特製)、精鹽、料酒、郫縣豆瓣醬、胡椒粉、薑蒜片、花椒、幹辣椒、五香粉、白糖、精煉油、味精、香油。

製作:原料清洗幹淨,入鍋汆水或經油炸製後備用。鍋內放油,下郫縣豆瓣炒酥香、色紅後下老油、幹辣椒炒至棕紅色。下花椒、薑蒜片,下主料、精鹽、白糖、料酒,摻少許高湯,繼續翻炒至水分收濃亮汁,亮油時下味精、滴少許香油炒轉入缽即可。

適應範圍:適於水產中魚丁、魚塊、魚條、牛蛙、土龍蝦、河蝦、大蝦以及家禽動物原料等。

代表菜式:“缽缽土龍蝦”、“西蜀福螺”。

注意事項:主料龍蝦剪去腳須,福螺洗淨泥沙。

五香麻辣孜然味

特點:酥香味濃,回味無窮。

原料:五香鹵水(紅鹵白鹵均可)、精鹽、薑片、蔥、五香粉、孜然粉、辣椒麵、花椒粉、特製紅油、香油、熟芝麻。

製作:主料去毛或去皮,製淨,用薑片、蔥、料酒碼入味,入鹵水鍋中鹵製到五至六成熟時,入油鍋炸製,或用炭火烤製成熟。待主料色澤金紅、酥香時撒上用五香粉,孜然粉、花椒麵、味精及炒過的少量精鹽拌勻的調料以及熟芝麻即可。全羊、乳豬、豬方等則經碼味後生烤,也可用此味(蘸碟食用)。

適應範圍:可用大型原料如小乳牛、全羊、乳豬、兔、雞鴨鵝、全魚等等。

代表菜式:“風味羊排”、“連皮五香烤兔”、“五香孜然酥魚”。

注意事項:烤製主料時注意不要烤焦糊,以免影響風味。烤製時隨時刷油。主料烤製前底味要碼足。

五香椒香味②

特點:香辣酥脆,佐酒尤佳。

用料:豆瓣油(特製)、精鹽、味精、吉士粉、生澱粉、青紅椒、薑蒜米、五香粉(或十三香)、料酒、精煉油、香油、蔥花、雞蛋。

製作:主料製淨,改刀,用薑蔥,料酒碼味約1小時。青紅椒切小粒。將碼味後主料用全蛋液拌勻,再撒上吉士粉和生粉拌勻,均勻地粘裹主料。鍋內放油,燒至七成熱時下主料至定型、撈出,油溫回升後再入鍋內炸至色澤金黃,酥脆時撈出。鍋內下豆瓣油,下薑蒜米、青紅椒煸炒,下主料、五香粉、味精,滴香油,撒蔥花入盤即可。

適應範圍:適應於口感要求酥脆化渣、香鮮、辣脆的菜肴。一般主料要求條、片、塊小的原料以及小魚、小蝦、美蛙等。

代表菜式:“五香椒香鯽魚”、“五香椒香肥牛排”。

注意事項:炒製時動作要快,以免主料上桌之前回軟,失去風味。

五香孜然味

特點:孜然味濃香、風味獨特。

用料:精鹽、料酒、十三香、孜然粉、辣椒粉、白糖、薑米、豆瓣醬、香菜、香油、精煉油。

製作:主料改刀成小型絲、片、丁狀,用料酒、精鹽碼味。香菜洗淨切成小節。鍋置火上下油燒熱,下主料炸酥香起鍋,鍋內下油,下少量豆瓣醬炒上色,下薑米、主料、辣椒麵、十三香、孜然粉、白糖少許、味精、滴香油,下部分香菜,簸轉起鍋入盤內另一部分香菜上即可。

適應範圍:主料經改刀成的小型動物原料等。

代表菜式:“五香孜燃羊肉”、“五香風味肝片”。

注意事項:五香粉不宜多放。主料底味碼夠。

五、麻辣味型及係列麻辣味

麻辣味是川菜調味最典型的味型。它具有麻辣味厚、鹹鮮而香的特點,廣泛用於冷菜、熱菜調味及小吃調味。

麻辣味主要調味品有辣椒,其中品種廣泛,有幹辣椒、辣椒麵、辣椒油、糍粑辣椒、各種豆瓣醬、火鍋老油、香辣醬、朝天椒、七星椒、美人椒、鮮紅尖椒、大紅袍、二金條等辣味原料。麻味原料有花椒,其品種也繁多,以漢源青花椒為好。主要調味品有幹青花椒、大紅袍、花椒油、花椒麵、刀口花椒,還有鮮青花椒。其他調味品有精鹽、味精、料酒、醬油等。因菜式需要有的酌加白糖、醪糟、豆豉、五香粉、香油、芝麻醬、熟芝麻、薑蒜蔥等。

麻辣味在調製時,鹹味是基礎。花椒、辣椒要選擇色正味香,辣、麻無變質原料。在調製熱菜時要突出燙、鮮、嫩。要做到辣而不燥、醇香這個原則。

麻辣味可運用於冷菜、熱菜、小吃三類。冷菜分為拌、淋、蘸、炸收,熱菜分為水煮、燒(炸、炒)幹煸、蒸、火鍋燙涮幾種。下麵介紹各種係列麻辣味在冷菜、熱菜中的運用。

鮮椒麻辣味(拌)(冷菜)

特點:鮮辣香麻,風味獨特。

用料:精鹽、美人椒、小米辣、雞精、味精、青花椒粉、蒜米、蔥花、香油。

製作:主料經初加工製淨,經煮熟晾冷改刀塊。小米辣、美人椒剁細粒,鮮青花椒剁細。將主料用精鹽拌勻,加蒜米、小米辣、美人椒粒、雞精、味精、鮮青花椒麵、香油拌勻、再拌入香蔥花裝盤即可。

代表菜式:“鮮椒麻辣烏骨雞”、“鮮椒麻辣鳳冠”。

適應範圍:筵席冷菜,農家風味,鄉土風味菜肴。

注意事項:此味不宜放油過多。

紅油麻辣味(淋)(冷菜)

特點:色澤紅亮,麻辣鮮香。

用料:精鹽、花椒粉、辣椒油、醬油、芝麻醬、熟芝麻、白糖、味精、香油、冷雞油湯。

製作:主料加工製淨、煮熟至冷,改刀成型入盤。用小碗放精鹽、冷雞油湯、醬油、白糖少許、辣椒油、芝麻醬、精鹽、花椒麵、味精、香油調勻,澆淋在主料盤中即可。

適應範圍:適於冷菜調味,葷素均可。

代表菜式:“麻辣雞片”、“麻辣大刀耳片”。

注意事項:此味鹹味要足,用味精和味。

鮮辣麻辣味(蘸味汁)

特點:清香、鹹鮮、香麻香辣。

用料:豉油、小米辣、美人椒、青花椒、藤椒油、雞精、味精、精鹽、香油。

製作:主料初加工宰殺、漂水、煮熟再浸漂至無油脂、色白發亮後,改刀成條塊狀裝盤。青花椒用刀鍘細,小米辣剁細,美人椒切圈。將豉油、小米辣、青花椒茸、雞精、味精、精鹽、藤椒油、香油少許、美人椒圈調勻,分別裝入小調味碟中,放在主料盤四周供蘸食味碟。

適應範圍:適於冷菜拌味、淋味、蘸味菜式。

代表菜式:“風味跳水兔”、“涼杆鮮鵝腸”。

注意事項:油脂不宜過重、主料要脆、嫩、白。

奇香麻辣味(炸收)

特點:奇香麻辣,風味獨特。

用料:五香紅鹵水、火鍋老油、花椒麵、十三香、花椒、精鹽、料酒、雞精、熟芝麻、香油、薑蔥、精煉油。

製作:主料製淨,用精鹽、料酒、薑蔥、花椒、香料碼味。鍋內放油,將主料入油鍋炸至緊皮撈出。鍋上火,下火鍋老油、五香紅鹵水、料酒、精鹽、薑蔥、主料用中小火收亮汁亮油入味起鍋,撒上由十三香、花椒粉、雞精對的調味粉,滴香油,撒上熟芝麻即可。

適應範圍:動物原料較嫩的部位,如兔頭、豬尾、仔排、飛禽、家禽等原料,有的豆類,幹菌類均可采用炸收方法。炸收方法,傳統一般采用幹辣椒、幹花椒,炸出香味後,加少量湯汁、料酒、鹽、糖、薑蔥,收幹後再加花椒粉、辣椒粉、香油、熟芝麻等,如“麻辣牛肉幹”、“麻辣肉幹”等傳統菜式。

代表菜式:“奇味麻辣兔頭”、“奇香麻辣脆鱔”。

注意事項:炸收菜式方法各種各樣,有先炸後收的,也有先炸後拌的,也有先炸後收再拌的。

家常麻辣味(水煮型)

特點:色澤紅亮,麻辣燙鮮,香味濃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