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內容要巧妙。讚揚的形成,在於一般雙方都是麵對麵的,所以,內容上要具體,對象上要分明,有時盡管不直接涉及你所要讚美的客體,但對方早已心照不宣地知道你所指的是什麼了。
(3)動機要真誠。我們去讚美一個人的時候,是我們所要讚美的人的確有我們值得讚美的地方,而我們讚美的本身,是對別人的膜拜和欽佩。從動機上講,需要的是純真,從態度上看,需要的是誠懇。如果我們不是出於真誠,在印象中給人一種虛情假意,人家會懷疑我們居心不良,讚揚不但不能得到回報,甚至還會招致冷遇和討厭。
俄羅斯詩壇的太陽普希金從皇村學校畢業後不久,便創作了他的第一篇敘事長詩——《魯斯蘭和柳德米拉》。這首詩詼諧有趣,輕靈活潑,很受讀者的歡迎。著名的俄國大詩人茹柯夫斯基讀罷此詩後也抑止不住激動和喜悅,他把自己的相片贈給昔日的學生普希金,並在照片的背麵寫道:“給我的勝利了的學生,他的失敗的老師贈——在他完成《魯斯蘭和柳德米拉》的最莊嚴的日子。”
無獨有偶,浙江相鄉縣文物部門,收藏有茅盾小時候的作文本。從評語中了解到,他的國文老師早就看出了未來文壇的千裏馬,預言這位後生有朝一日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試摘一段評語如下:“文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此子前程,未可限量。”看來讚許也需要有伯樂相馬的目光,這些出自尊師之口的真誠讚美,其影響的魔力,真是未可限量的!
(4)程度上要恰當。讚揚對方的關鍵,是要實事求是,恰當的讚美,是極有分寸感的。《登徒子好色賦》中,“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用到此處,來說明掌握讚揚的“度”,的確是恰如其分的。
讚揚一個人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內容上要適度。讚揚一個人,不要亂說一氣,任意誇大情節,評價失衡,給小人戴大帽子,那樣是難以起到讚揚的正麵效應的。你言過其實,有城府,就會透過你的溢美之詞,看到內心的動機。其次,方式要適宜。人與人是各不相同的,讚揚要因人而異。不能用同一個型號的衣服,不分大小,見到誰就給誰穿。比如年齡檔次不同,讚揚時語氣上也應有所區別。對年輕人應多誇獎,對老年人應多尊敬;對小朋友應多引導。因人施讚,一定會“彈無虛發”的。最後,頻率要適中。這裏的頻率是指相對時期內,對一個對象讚揚的次數。次數太少,起不到應有作用;次數太多,也會削弱應有的效果。而讚揚的頻率是否適中,是以受讚揚者優良行為的進展程度為尺度的。如果被讚揚者的優良行為同讚揚的頻率成正比,則說明讚揚的頻率是適度的。如果呈現反比的現象,則說明讚揚的頻率過高,已經到了“濫施”的程度,誰還會珍惜它呢?
讓你的讚美產生最佳效果
(1)說話要講究表達方式。兩個學生各拿著自己的一幅畫請老師評價。老師如果對甲說:“你畫得不如他。”乙也許比較得意,而甲心中一定不悅,不如對乙說:“你畫得比他還要好。”乙固然很高興,甲也不至於太掃興。這兩種話一比較,就顯出了說話表達方式的重要性。
(2)要會說讚美的話。林肯說:“一滴甜蜜糖比一斤苦汁能捕獲到更多的蒼蠅。”幾乎任何人都愛好虛榮。各人有各人優越的地方,至少也有他們自以為優越的地方。在其自知優越的地方,他們固然喜愛得到他人公正的評價。但在那些希望出人頭地而不敢自信的地方,他們尤其喜歡得到別人的恭維。
心理學家吉斯菲爾指出:“有不少人,他們喜歡聽相反的話;更有許多人,喜歡別人把他們當作有思想、有理智的思想家。有一回,我與一個人討論一件頗有爭議的社會問題,我對他說:‘因為你是這樣的冷靜、敏銳,因此我想知道,我們究竟應該站在什麼立場?’他聽了我的話,立刻呈現出滿麵春風的樣子,並詳細對我說了他對此事的立場態度。原來此人是願意人家看他是敏銳、冷靜的。”
“幾乎所有女人,都是很質樸的,但對儀容妖媚,她們是至深癖愛,孜孜以求的。這是她們最大的虛榮,並且常常希望別人讚美這一點。但是對那些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傾國傾城的絕代佳人,那就要避免對她容貌的過分讚譽,因為她對於這一點已有絕對的自信。如果,你轉而去稱讚她的智慧、仁慈,如果她的智力恰巧不及他人,那麼你的稱讚,一定會令她芳心大悅,春風滿麵的。”
人不分男女,無論貴賤,都喜歡聽合其心意的讚譽。同時,這種讚譽能給他們加倍的能力、成就和自信的感覺。這的確是感化人的有效的方法。
然而,頌揚不當,恰似明珠暗投,更有甚者,反而激起疑惑,甚至反感,這便是懂得頌揚卻沒有掌握頌揚的訣竅。
要使頌揚能夠奏效,隻要我們心中掌握各人性情的不同之處,便能區別對待,有的放矢,從而達到目的,把事情辦好。
讚美是一種博取好感和維係好感最有效的方法。它還是促進人繼續努力賣命的最強烈的興奮劑,這是由人性的本能所決定的。
(3)要會說恭維的話。辦事兒必須依靠信息的交流、思想的交流和感情的交流來完成。而有人交流得好,有人交流得不好。會說話的人大多都是會辦事兒的人。那麼,如何來理解“會說話”呢?會說話不等於耿直誠實、直來直去,也不是口若懸河、故弄玄虛,而等於什麼呢?等於掂著對方的心理說,順著對方的感情說,摸著對方的好惡說;世有“順情好說話,耿直討人嫌”之說,對方愛什麼、恨什麼,喜歡什麼反對什麼,都弄清了,說話也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標,有了依據。有時,要讓對方答應某一請求,直說不行,曲說反而成功了;正說不行,反說卻成功了;實說不行,虛說卻成功了。而人們辦事兒主要顧及的是目的,而不是怎麼說,隻要能達到目的,怎麼說有效就怎麼說。所以,會說是非常重要的。而“花言巧語”正是會說的表現,隻要不過分,不討人嫌惡,就會通過“花言巧語”辦成許多事。這裏所說的“花言”指的是把話說得美,說得好聽,說得感人、動人、聳人、悅人、怡人;“巧語”說的是把握的說話機會恰到好處。用這種方法辦事兒,必須有廣博的見識,豐富的思想和靈動的唇舌。知識麵廣,分析問題透徹,言語就運用得靈活自如,深中肯綮。
在這個社會上,會說恭維話的人,肯定比較吃香,辦事兒順利也順理成章了。當一個人聽到別人的恭維話時,心中總是非常高興,臉上堆滿笑容,口裏連說:“哪裏,我沒那麼好”,“你真是很會講話!”即使事後冷靜地回想,明知對方所講的是恭維話,卻還是沒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悅。
因為,愛聽恭維話是人的天性,虛榮心是人性的弱點。當你聽到對方的吹捧和讚揚時,心中會產生一種莫大的優越感和滿足感,自然也就會高高興興地聽從對方的建議。
相信你也到私人商攤處買過衣服,在你試衣時,賣主肯定就來話了:
“啊!真漂亮!穿起來非常合身,樸素、大方、有風度。你比以前年輕了幾歲。”
本來你是不想買那件衣服的,卻買回來了。
第二天,你神氣起來,可是穿了不到兩小時,某條縫線斷了,裂開了一個大洞。此時,你才罵他是個“騙子”。然而,又有何作用呢?
要想在辦事兒時求人順利,首先就要澄清自我的主觀意識,盡快地養成隨時都能恭維別人的習慣。俗話說“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習慣成自然”、“習慣成性”,當恭維別人已經變成你的習慣時,你的辦事兒能力就會相應提高。
(4)學會得體地讚揚別人。在讚美別人的時候,下麵幾點建議可供借鑒。
①稱讚對方希望被稱讚的事物。如果特別喜歡某人,或者特別想成為某人的至交,可以探查此人的優缺點,稱讚此人希望被稱讚的地方。人類都有真正優秀部分,以及希望被他人認定為優秀的部分。一個人的優秀的部分被讚賞,著實能讓人高興,但是,若稱讚他希望被稱讚的部分,必然更能令他高興。這才是真正的搔到癢處。
任何人都有渴望他人褒獎的欲望。要想發現這一部分,觀察乃是最好的方法。仔細注意,觀察此人喜愛的話題。通常自己想要被稱讚,希望被認定為優秀的部分,往往會出現在最常見的話題裏。這裏便是要害。隻要突破其防線,就能一舉致勝。
②偶爾不妨佯裝。稱讚並不是教你使用卑鄙諂媚的手段來操縱他人。你當然不必連人們的缺點、壞事都加以稱讚,而且也不應該稱讚。不過,試想,如果我們不能對人類的缺點及膚淺幼稚的虛榮心佯裝不知的話,又如何能在這個世界上立足呢?
誰都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比實際來得聰明、美麗,這種想法,並不會傷害任何人。如果你告訴這些人這種想法太幼稚、太不正確了,對方必然與你疏遠,視你為仇敵。因此,你最好采取取悅對方的手段,盡量恭維對方,使其成為朋友。若是對方有優點,你就該迅速地贈與讚詞。然而,有時也不得不麵對自己並不十分讚同、但卻為社會所認同的事,此時隻好睜一眼、閉一眼了。
你似乎還不太善於讚揚別人,這是因為你還不甚了解人們是多麼希望自己的想法及喜好能獲得支持,特別是期望明明是錯誤的想法,及自己的小缺點,能得到他人的諒解與認同。我們如果隻考慮自我的想法,而對他人的習慣及服裝等無聊的事物挑毛病,必然會造成傷害,反之,若能加以認同,則會得到無限的欣喜。
③在背地裏稱讚對方。為了使對方高興,你可以在褒獎辦法上略施技巧,那就是在背地裏誇讚對方。當然,若你隻是在暗地裏稱讚對方而他卻一無所知,那就一點意義也沒有了,你要想辦法將你的誇讚通過巧妙的方式確實地傳達到對方的耳裏。這裏,慎選傳達信息的人選最重要。你所挑選的人最好是通過因為傳遞此一信息也能獲益的人。如果你選有此類企圖的人做信使,他不僅會確實地傳達你的信息,還有可能添油加醋,更增效果。對他人的稱讚,以此種方法最具功效。
掌握好批評別人的原則
(1)不輕易指責別人。蘇東坡的《河豚魚說》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南方的河裏有一條豚魚,遊到一座橋下,撞在橋柱上。它不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想繞過橋柱,反而生起氣來,認為是橋柱撞了自己。它氣得張開嘴,豎起顎旁的鰭,脹起肚子,漂在水麵上,很長時間一動也不動。飛過的老鷹看見它,一把抓起來,把它的肚子撕裂。這條豚魚就這樣成了老鷹的食物。蘇東坡就此發議論說:世上有在不應該發怒的時候發怒,結果遭到了不幸的人,就像這條河豚魚,“因遊而觸物,不知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卻“妄肆其忿,至於磔腹而死”,真是可悲!
即使別人真的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在批評對方的時候也一定要講求適當的方式。一般人認為,挨批評肯定是苦的,是一件丟麵子的事,因為“苦”受批評者往往要產生抵觸情緒,使批評的效果大打折扣,即批評的負效應。有些人能夠很恰當地把握批評的方法尺度,使批評達到春風化雨、甜口良藥也治病的效果。
(2)不怒發衝冠,允許申辯。批評和發脾氣不是一回事。發脾氣有時不但無助於批評的效果,往往還會把事情搞僵。員工做了錯事,或說了錯話,你難免不生氣,生氣歸生氣,做上級的總要有氣度和涵養,要能夠把握自己的情緒,批評時千萬不要聲嘶力竭。
(3)實事求是,不惡語相加。批評宜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你一味地挖苦侮蔑,或者以對方的缺陷為笑柄,過分地傷害人的自尊,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抵觸情緒,他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
一天晚上,海德太太拿電話賬單給他看:
“瞧瞧,兒子在我們去歐洲的時候,打了多少長途電話,”她指著其中一項,“單單這一天,這一通,就打了1小時40分鍾。”
“什麼?這還得了!”海德立刻準備上樓去說兒子。可是,才站起來,又坐下了。海德想:自己在氣頭上,還是不說的好。而且兒子這麼大了,要說,也得有點技巧。
想了再想,海德把話忍到第二天。中午吃飯的時候,他對兒子笑著說:“你馬上回學校了,查一查資料,找一家長途費率最低的電話公司。”然後,又來個急轉彎,“咳,其實你上博士班,恐怕也沒有時間打,我是多操心了。”
“是啊,是啊,”兒子不好意思地說,“你是不是看到了我上個月的電話賬單?那陣子因為要回紐約,一大堆事急著聯絡,所以確實打多了。”
吃完飯,海德很得意,覺得自己把要說的“省錢、少打電話、別誤了功課”這些話,全換個方法說了,卻沒一點不愉快。
(4)輕重有度,不一棍子打死。批評應就事論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哪兒疼就治哪兒的病,而不能誇大其詞,借機整人。不能認一時一事的失誤,就將人的過去全盤否定,或形成限定印象,覺得此人“朽木不可雕也”,更不能當麵斷定人“不可救藥”。
(5)講求方法,不仗勢欺人。個別上級如果和下屬發生口角,氣頭上的口頭語是:“聽你的,還是聽我的?”“這樣做誰說了算?”這不是平心靜氣的批評,而是用扣獎金,扣工資,調離崗位相威脅,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仗勢壓人,仗勢欺人,常常是壓而不服,還結下了心病。
(6)用事實說話,少加主觀評論。“你是騙子”、“你太沒有信用”等話也會刺傷對方。隻要評論事實即可,即使是對方沒有信用也不能如此當麵斥責。此外,千萬不要否定部屬的將來。“你這人以後不會有多大出息”,“你這樣做沒有人敢娶你”,“你實在不行”,領導是不該說出這樣的話的。應以事實為根據,就事說事,就部下目前情形而論,不要否定部屬的將來。
應該用具體的事實做例子,最好從最近發生的事情說起。避免人身攻擊,例如開門見山地說:“你工作不力。”這類批評容易引起對方的不滿,甚至導致衝突;妥當的方法是舉出具體的事實說:“你的報告,比預計的進度慢了兩天。”
(7)切忌吹毛求疵。“吹毛求疵”的意思是你在仔細觀察尋找哪裏有需要固定和修理的地方,也就是找到生活的破損和缺陷,然後或是盡力去修補它們,或是至少向別人指出來。這一癖好不但會使別人疏遠你,它也會使你感覺很糟。它鼓勵你去考慮每件事和某個人的不當之處——你不喜歡的地方。所以,“吹毛求疵”不是使我們欣賞我們的人際關係和生活,而是鼓動我們認為生活並不盡如人意,沒有什麼是盡善盡美的。
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吹毛求疵”的典型表現是這樣的:你遇到某人且他一切都好,你被他或她的外表、個性、智慧、幽默感,或這些品質的某種結合所吸引。開始時,你不但讚同此人與你的不同之處,你實際上是欣賞他們,部分是因為你們之間是多麼的不同。你有與他不同的觀念、喜好、品味和優勢。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你開始注意到你的新搭襠(或朋友,老師,任何人)有些小缺陷,你認為應該能夠有所改善。你使他們注意到這一點。你也許會說:“你知道,你確實有遲到的傾向。”或是“我已注意到你不大看書。”關鍵是,你已開始不可避免地轉入一種生活方式——尋找和考慮某人身上你不喜歡的地方,或不十分正確的方麵。
顯然,一個偶然的言論,建設性的批評,或有助益的引導並不會招致警覺。然而,我們不得不說,這幾年同成百的夫婦相接觸的過程中,很少遇到某人不是覺得他們時時在被他們的伴侶“吹毛求疵”。偶爾的、無害的言論會不知不覺地發展成看待生活的一種方式。
當你要去“挑剔”另一個人時,這表明不了別的,它確實隻表示你是那個需要被批評的人。
無論你是否對你的人際關係或生活的某些方麵吹毛求疵,還是兩者都有,你所需要去做的隻是將“吹毛求疵”作為一個壞習慣而注銷掉。當這個習慣會偷偷侵入你的思想,你要把握住自己並封上自己的嘴,你越不常去挑剔你的夥伴或朋友,你就越能注意到你的生活確實十分美好。
日常說話討人喜歡的兩種技巧
(1)估計別人買的東西價格時適當“拔高”。買東西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再平常不過的一種日常生活行為。在我們的心中,能用“廉價”購得“美物”,那是善於購物者所具有的品格,那是精明人的一種象征,雖然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都是善於購物者,但我們還是希望我們的購物能力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因此,當我們買了一件物品之後,如果自己花了50元,別人認為隻需30元時,我們就會有一種失落感,覺得自己不會買東西。但當我們花了30元,別人認為需要50元時,我們則有一種興奮感,很會買東西。由於這種購物心態的存在,估計別人買的東西價格時適當“拔高”這種說話技巧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在品評別人所購物品時,對其價格故意高估,往往使對方高興,求得更好的心理相容。
比如,甲買了一套樣式挺不錯的西服,乙知道市場行情,這種衣服兩三百元完全可以買下。於是乙在品評時說:“這套西服不錯,恐怕得四五百元吧?”甲一聽笑了,高興地說:“老兄說錯了,我220元就買下啦!”
這裏乙的說法就很有技巧性,在他不知道甲花了多少錢買下這套衣服的情況下故意說高衣服的價格,使對方產生成就感,當然也就使得對方高興。
(2)估計別人年齡的時候適當壓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永遠年輕。因此,成年人對自己的年齡非常敏感。如一位30出頭的小夥子被看作中年人,他能自在嗎?
由於成年人普遍存在這種怕老心理,所以,“壓低別人的歲數”就成了討人喜歡的說話技巧了。這種技巧特征在於把對方的年齡盡量往小處說,從而使對方覺得自己顯得年輕,保養有方等,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比如一個30多歲的人,你說他看上去隻有20多歲,一個60多歲的人,你說他看上去隻有四五十歲,這種“美麗的錯誤”,對方是不會認為你缺乏眼力,相反,他會對你產生好感,形成心理相容。
改變令人討厭的言談習慣
(1)克服言談失禮的習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言談習慣,尊重他人的言談習慣同時也能獲得他人對你的尊重。如果你發現別人都不太喜歡與你正經交談,而你想改變這種狀況時,可以做多種努力,檢查一下自己在言談習慣中有無失禮行為也是方法之一。你可以通過熟悉你的同學或朋友來了解自己是否在言談中有下列失禮的情況:
①經常性急地打斷別人的說話。
②常常一口否定對方的觀點,比如說:“絕對不可能像你說的……”,“你說的根本不對頭……”。
③常有“別瞎說”、“胡說八道”、“你真蠢……”等不禮貌的口頭語。
④喜歡模仿別人的語調和口氣來取樂。
⑤以居高臨下的口氣說話,或常帶有“懂不懂……”、“我說的……”之類的口語。
你可以自我檢查,也可以邀請他人幫助觀察。
將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讓他人有意在交談中模仿你失禮的表現,加深對此行為的認識。
針對失禮製定小小的修正計劃,加強對自己所用語言的注意。還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
①每次開口說話之前,先做一個將兩手的大拇指對碰一下的動作,暗示自己要尊重他人。
②開口之前先自問一句:“他的話是否說完?”如果一開口,發現別人還沒有講完,應該有禮貌地說:“對不起,打斷了你,請接著講。”
③一旦發現對方觀點與自己相左,不要急於否定,先設法去理解對方是怎麼看的,考慮一下他(她)的道理,這樣便不會輕易否定了。
(2)防止“禍從口出”。生活中,因脫口而出的一句話造成對方怒發衝冠,大打出手或者扭頭就逃的情境常有發生。要知道,我們所說出的話能讓人產生心理、肌體、情感的反應。
①心理反應——由於你的言語,致使他人改變了對某一問題的看法。
②肌體反應——你說出某句話使對方感到緊張或引起一場毆鬥。
③情感反應——你表達出的信息使他人感到惱怒,或者不愉快。
因為語言具有這種效果,你在與人交往中便要謹慎使用你的言語,防止“禍從口出”,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防止“禍從口出”是需要下大決心努力克服的。
先保留住自己的看法。容易說錯話是因為當事人對周圍事物缺少一定的認知而導致判斷不準或是錯誤。當你覺出自己常在一些場合中說錯話時,就要設法先保留住自己的看法,隻在心裏說出,給自己留下思考的餘地。最好在事後,對比別人的反應,以驗證自己的控製是否正確。
把握說話的時機。注意說話時的心理情境因素,比如雙方情緒都非常敵對時應避免對質。在非要說出壞消息或者批評對方時,最好選擇幽雅的場所進行,這樣可以衝淡壞消息所造成的影響。
學會在合適的時間裏退讓出對峙狀態。好衝動的人容易堅持己見,往往在雙方衝突時僵持不下。最好要學會克製自己,當對方發怒時一定要退讓,以免出現傷害性的結果。
(3)不要在他人麵前炫耀自己。有些人與別人聊天時常常不歡而散。究其原因,不外乎聊天的話題平淡無味,大家興趣索然;聊天時遇到有爭論的話題,偏要與人爭個高低;或開對方過火的玩笑,帶有嘲弄的意思,令人不悅;此外,滔滔不絕地談論有關自己的話題,炫耀自己也是惹人討厭的常見不良習慣之一。
如果你是與人聊天中說話最多的一個,那麼可以檢查自己在聊天過程中有沒有以上的表現,發現自己的習慣中有不妥之處,應馬上做個改變。
喜歡別人注意到自己的愛好或長處是人們常見的心理需求。自信的做法是,在與人交往中以行動表現出來,或者是在別人向你提問時謹慎回答。當別人沒有注意到你或是沒打算聽你自我介紹某些優勢時,你所說的話容易被人看成是自我炫耀。此時,對方的麵部表情會自然地表現出冷淡。你若想確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是上策。如果一個人總在別人麵前顯示自己得意之情,一方麵會暴露出自己膚淺的見識,另一方麵會損失無價之寶——友誼。
相反,在與人交談時做一個好的聽眾,耐心聽別人的談話則是個人修養的一個方麵。如果別人談話時,你不斷地插嘴,自吹自擂一番,對方將沒興趣再說,甚至還會反感。如果你常以此種方式與人交談,這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談話態度,會妨礙你與人和睦相處。因此,要想獲得別人對你談話時的尊重,便要消除一些潛在的不正確的認知:
①我比周圍的人要強,他們不如我。
②我說的這個話題很重要,他們不了解。
③人人都要注意到我,我才會滿意。
④我不說自己的優點,他們便無法知道。
如果你堅信自己在群體中隻是普通的一員,各人都有自己的所長,那麼隻要你努力,別人一定會欣賞到你的優點,你也會遠離以自我為中心的談話方式。相反,你在與人聊天中注意傾聽別人的談話,並且表示適當的理解與肯定,你會成為受歡迎的聊天夥伴。
學會委婉和含糊
(1)學會委婉。委婉法是運用迂回曲折的含蓄語言表達本意的方法。在日常交際中,總會有一些人們不便、不忍,或者語境不允許直說的話題,需要把“詞鋒”隱遁,或把“棱角”磨圓一些,使語意軟化,便於聽者接受。說話人故意說些與本意相關或相似的事物,來烘托本來要直說的意思。委婉語能使本來也許是困難的交往,變得順利起來,讓聽者在比較舒坦的氛圍中接受信息。因此,有人稱“委婉”是辦事語言中的“軟化”藝術。例如巧用語氣助詞,把“你這樣做不好!”改成“你這樣做不好吧?”也可靈活使用否定詞,把“我認為你不對!”改成“我不認為你是對的。”還可以用和緩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難辦到。”這些,都能起到“軟化”效果。
具體地說,委婉法有以下幾種形式:
①諱飾式委婉法。諱飾式委婉法,是用委婉的詞語表示不便直說或使人感到難堪的方法。
例如:有一位外籍旅遊者在旅華期間自殺了,為了減少話語的刺激性,經再三推敲,有關部門最後在死亡報告書上回避了“自殺”兩字,而用了“從高處自行墜落”這一委婉語。在中國北方,老人故世了,以“老了”諱飾;老幹部故世了,以“見馬克思去了”諱飾,類似的不下有幾十個同義諱飾詞語。再如,生活中對跛腳老人,改說“您老腿腳不利索”;對耳聾的人,改說“耳背”;對婦女懷孕說“有喜”。總之,在語言交流中講究諱飾,也就是“矮子麵前不說矮”,而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有時,即使動機好,如果語言不加諱飾,也容易招人反感。比如:售票員說:“請哪位同誌給這位‘大肚皮’讓個座位。”盡管有人讓出了座位,但孕婦卻沒有坐,“大肚皮”這一稱呼,使她難堪。如果這句話換成:“為了祖國的下一代,請哪位熱心人,給這位‘有喜’的大姐讓個座位。”當有人讓出座位時,這位孕婦就會表示對售票員感謝,並愉快地坐下。
②借用式委婉法。借用式委婉法,是借用一事物或他事物的特征來代替對事物實質問題直接回答的方法。例如:
在紐約國際筆會第48屆年會上,有人問中國代表陸文夫:“陸先生,您對性文學怎麼看?”陸文夫說:“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禮品時,往往當著別人的麵就打開來看。而中國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離開以後才打開盒子。”
陸文夫用一個生動的借喻,對一個敏感棘手的難題,婉轉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中西不同的文化差異也體現在文學作品的民族性上。以上兩例,實際上都是對問者的一種委婉的拒絕,其效果是使問話者不至於尷尬難堪,使交往繼續進行。
③曲語式委婉法。曲語式委婉法,是用曲折含蓄的語言和商洽的語氣表達自己看法的方法。例如:
《人到中年》的作者諶容訪美。在某大學做講演時,有人問:“聽說您至今還不是中共黨員,請問您對中國共產黨的私人感情如何?”諶容說:“你的情報很準確,我確實還不是中國共產黨員。但是我的丈夫是個老共產黨員,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幾十年尚無離婚的跡象,可見……。”
諶容先不直言以告,而是以“能與老共產黨員的丈夫和睦生活幾十年”來間接表達自己與中國共產黨的深厚感情。有時,曲語式委婉法比直接表達更有力,這種曲語式的委婉用語,真是利舌勝利劍。
(2)要學會含糊。含糊法是運用不確定的、或不精確的語言進行交際的方法。在公關語言中運用適當的含糊,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藝術。辦事需要語詞的模糊性,這聽起來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們通過約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語詞的模糊性,那麼,就會使我們的語言變得十分貧乏,使它的交際和表達的作用受到限製。
例如:某經理在給員工作報告時說:“我們企業內絕大多數的青年是好學、要求上進的。”這裏的“絕大多數”是一個盡量接近被反映對象的模糊判斷,是主觀對客觀的一種認識,而這種認識往往帶來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語言“絕大多數”比用精確的數學形式的適應性強。即使在嚴肅的對外關係中,也需要含糊語言,如“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歡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麼原因,為什麼不受歡迎,其具體內容,不受歡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平時,你要求別人到辦公室找一個他所不認識的人,你隻需要用模糊語言說明那個人矮個兒、瘦瘦的、高鼻梁、大耳朵,便不難找到了。倘若你具體地說出他的身高、腰圍精確尺寸,他倒反而很難找到這個人。因此,我們必須至少在辦事說話時放棄這樣一種觀念:“較準確”總是較好的。
①寬泛式含糊法。寬泛式含糊法,是用含義寬泛、富有彈性的語言傳遞主要信息的方法。例如:
現代文學大師錢鍾書先生,是個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讀,閉門謝客,最怕被人宣傳,尤其不願在報刊、電視中揚名露麵。他的《圍城》再版以來,又拍成了電視,在國內外引起轟動。不少新聞機構的記者,都想約見采訪他,均被錢老執意謝絕了。一天,一位英國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錢老家的電話,懇請讓她登門拜見錢老。錢老一再婉言謝絕沒有效果,他就妙語驚人地對英國女士說:“假如你看了《圍城》像吃了一隻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洋女士隻好放棄了采訪打算。
錢先生的回話,首句語義明確,後續兩句:“吃了一隻雞蛋覺得不錯”和“何必要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雖是借喻,但從語言效果上看,卻是達到了“一石三鳥”的奇效:其一,是屬於語義寬泛,富有彈性的模糊語言,給聽話人以尋思悟理的伸縮餘地;其二,是與外賓女士交際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寬泛含蓄的語言,尤其顯得有禮有節;其三,更反映了錢先生超脫盛名之累、自比“母雞”的這種謙遜淳樸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僅無懈可擊,且又引人領悟話語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錢老的道德與大家風範。
②回避式含糊法。回避式含糊法,是根據某種場合的需要,巧妙地避開確指性內容的方法。
在涉外接待活動時,每當與外賓交談會話中,遇到“難點”就應巧妙回避轉移,例如:
一個美國客人在韶山毛澤東故居參觀之後,中午在一家個體戶飯店吃飯,老板娘的一手正宗的湘菜,使這位美國客人吃得非常滿意。他在付錢時,看到老板娘家境富裕,他突然提出如下問題:
“老板娘,如果你的老同鄉毛澤東還在,會允許你開店嗎?”這是明知故問,其中含意不言自明。這時,老板娘略一尋思,就做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