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自己說出的話更有分量
(1)不妨偶爾“出狂言”。不少小人物,總愛視“狂言”為“狂妄”的同義語,因此在尊者麵前顯得唯唯諾諾,毫無生氣可言。其實,小人物更需要獨特的驚世駭俗之言,才能引人注目,令人洗耳恭聽,最終使自己伴隨妙語脫穎而出。唐代宰相李紳位尊名盛,他出使淮南時,一律不接見下人。小小書生張祜偏要結識一下這個大人物,他先寫了名帖,署名“釣鼇客”。李紳一見這名帖頓生怒氣,於是破例召見了他。為了給對方一頓羞辱,李紳故意問:“秀才既懂得釣鼇,那麼用什麼東西做釣竿呢?”張祜脫口便道:“用長虹!”李紳再問:“用什麼做釣鉤?”張祜大氣張揚:“用新月!”李紳再問:“用什麼做釣餌呢?”張祜大笑:“用我做釣餌,當然也就不難釣到大鼇啦!”聽到這些話,李紳高興地款待了這個口出狂言的書生。顯然,張祜能折服李紳這個大人物,就是因為敢出“狂言”,以磅礴氣勢給了對方強烈刺激,其才華才最終得到大人物的認可。
(2)敢於表達自己的個性。大凡表述心跡,總少不了豪言壯語。如果隻是一般地轉述現成的豪語,會給人造成平庸的印象。真正振聾發聵之語,大約總是一種心底激情之宣泄,一種頗有個性色彩的揮灑。抗日英雄魯雨亭,年輕時同幾個長輩一道赴宴。席間一長者問及他將來的打算,魯雨亭率直地說:“各位長輩,不瞞你們說,晚輩立誌與別人不同。別人都願當大官、享清福,而我此生不願做大官,隻願做大事!”一語既出,令長輩們震驚不已,倒吸冷氣,從此更加看重他關心他了。若按中國人的習俗,晚輩之言總該謙讓些吧,可魯雨亭偏偏豪情傲語,以“大官”與“大事”對比,表明自己的誌向,讓長輩們對這小字輩刮目相看。
(3)用語言捍衛自尊。即使尊卑上下之間,也難免有意見相左甚至唇舌交鋒的時候。作為小人物,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話語擲地有聲震懾對方呢?很多時候,低聲下氣委婉曲折是無用的;相反,利用一些嚴詞峻語卻常能令尊者怦然心動,心悅誠服,特別是在需要護衛自己人格尊嚴的時候,此法更為有效。曹操的一個故交宗世樸看不起曹的品性。後來曹操官至司空,總攬朝政,一次他故意對自己手下的小人物宗世樸挑釁道:“你現在總可以答應與我相交了吧?”宗卻不為所動,出語傲然:“鬆柏之誌猶存。既然得罪了你不受重用,就更沒想過高攀與升遷了!”這毫無媚氣的錚錚之語,既令曹操驚訝,更令他折服。事後,曹操竟叫兒子向宗登門求教。
在社交時不妨吹吹牛術
“我真是蠢得要命,”克拉克的妻子參加完宴會一回到家就歎氣說,“人人都在談書、電影和政治,我坐在那兒像個傻瓜。他們講的書和電影我都沒看過,而政治我更一竅不通。”
她的確有問題,然而和她的智力無關。她的腦子敏銳,性格卻有個缺點:老實。
在客客氣氣的社交談話中,坦率是致命傷。別誤解,這不是在鼓勵說謊。這裏講的是一種高深藝術,一種和鬥牛相似的藝術。餐桌談話的高手能夠像鬥牛勇士一樣,揮灑自如地應付、閃避災難。
有這樣一個善於閃躲質問的人,他的厚顏與本領令了解他的人想大喊一聲“太妙了”。例如,如果有人問他:“你可曾讀過‘堂·吉訶德’?”他會回答:“最近不曾。”其實他根本沒讀過,然而誰會煞風景去破壞融洽的談話?
另有一次,有人問他可曾讀過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他回答:“英文本沒讀過。”旁人不禁肅然起敬。他這句百分之百的真話會讓人產生三種誤解:他讀過這詩篇;他精通14世紀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學純粹主義者,不屑讀翻譯本,真高明。
如果你想在社交談話中做個偉大鬥牛士,必須牢記幾個訣竅。
(1)尋找安全話題。預備幾個夠有趣的題目,侃侃而談,但言辭須含糊,隻專家能知道你在瞎扯。不妨考慮以下幾項:
①量子物理學。就曖昧模糊而言,這題目是數一數二的——連愛因斯坦都會緊張吃力。這個話題最重要的部分叫做“不確定性原理”。有位物理學家最愛以這世界的本質為題講些令人費解的話,然後看到周圍的人個個滿臉愕然、麵麵相覷,便忍不住偷笑。
②死海古卷。幾十年來,隻有少數聖經學者能接觸到這些古代經文並加以研究。他們不讓別人看,也許是因為他們還沒琢磨出古卷中文字的真正意思。
③某位不大出名的曆史人物。你選的曆史人物不必有什麼精彩的秘聞韻事,然而如果你不想再聽某人喋喋不休地談論當今的國家領導人,這題目就很適合了。你可以說:“某某怎麼樣?”
那人會頓時茫然,問道:“他怎麼樣?”
“你剛才說的全部可以應用到某某身上”,你回答,“你看看他的遭遇,政客就是這樣的。”
誰能反駁?
不過要審慎的是:上宴以前必須跟其他客人周旋一下,談些不相幹的話,摸清楚什麼題目不能碰。比爾有一次大談“文化大革命”,談了20分鍾,殊不知坐在他旁邊的那個人是屈指可數的中國史權威。
(2)用涵義廣泛的形容詞。所用的形容詞最好能適用於幾乎任何方麵。
如果有人要你對你毫無所知的某本書、某出舞台劇、某部電影或某首音樂發表意見,你應該說:“我喜歡他早期的作品。作風比較單純。”或者說:“我喜歡他後來的作品。那比較成熟。”無論對方是否同意,都不能說你錯。
(3)講述一些曆久彌新的趣聞軼事。你不必發表長篇大論也可以令人覺得你學問淵博。在節骨眼上講出一樁人所罕知的事,會使人深信你滿腹經綸。例如,你記住某某名作家的妻子是哪個富豪家族哪一房的正室或偏房的表親,然後在跟人家討論文學、商界動態、名人花絮或緋聞的時候,裝作漫不經心地提起。
(4)發表別人無從駁斥的見解。閑談中,難免會有人問你:“你認為如何?”
你不想把真正的想法說出來,原因是你剛才沒有注意聽。其實你一直在想的是赴宴途中你汽車發出的怪聲,或者某部電影裏某演員叫什麼名字。不過,有三種答案適用於任何話題,而且不會引起異議:
“那完全要看情況而定。”
“不能一概而論。”
“在某些地方,情況會受環境因素影響。”
(5)高明地搪塞躲避。要是有個粗魯的人竭力想戳穿你的把戲,千萬別慌。你可以采納如下幾個對策:
①含糊其辭。馬上答以丹麥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所講的:“真理有大小之分。與小真理對立的,當然是錯的;與偉大真理對立的,則同樣是真理。”然後,趁質問你的人還在琢磨這一番話,找個借口離桌。
②指著窗外大聲喊:“瞧那個!”希望借此轉移同桌人的注意。
③把一塊肉放進口裏細嚼,同時做思索狀,仿佛是在整理你的答案。接著屏息並慌張地指指喉嚨,奔出飯廳,挺著肚子朝沙發背猛撲過去,使人以為你食物梗塞,在自行救治。然後站起來,轉身對嚇壞了的眾人從容地說:“沒事了。”
如果你演技夠好,大家便會忘記使你突發急症的誘因,反而稱讚你有醫學知識,救了自己。
對別人不必百依百順
這世界上確實有許多人不會說“不”,他們因此給自己造成了許多麻煩。
詹姆斯這幾天明顯有些睡眠不足,他有很多的事情做。可是,當鄰居海倫請他過去幫忙弄一下電腦時,他說:“OK!”
派特請他幫忙抬電子琴到樓下時,他說:“Yes!”
哈瑞叫他幫忙照看一下自己的小孩時,他說:“可以。”
瑪瑞安要他為她的派對做張海報時,他說:“沒問題!”
他的特點是幾乎從不說“不”;而別克在這方麵的風格習慣卻與詹姆斯大不相同。
早上,露茜阿姨打電話來,問別克能不能陪她一起去看“蘇富比”拍賣中國的古董。別克說:“不!”
中午社區報社打電話問別克能不能為他們的征文頒獎。別克說:“不!”
下午聖若望大學的學生打電話來,問他能不能參加周末的餐會。他說:“不!”
晚上,《華盛頓晚報》傳真過來問別克能不能寫個專欄。他說:“不!”
當詹姆斯說四個“是”的時候,別克說了四個“不”!
你或許要認為別克是不近人情,可當事人並沒有這種感覺。因為,他很講究方式和技巧。當他說第一個“不”時,同時告訴了她“下次拍賣古董,我會去。至於今天,因為我對家具、器物、玉石的了解不多,很難提出好的建議。”
當別克說第二個“不”時,他說:“因為我已經做了評審,貴報又在最近連著刊登我的新聞,且在一篇有關座談會的報道中讚美我,而批評了別人。如果再去頒獎,怕要引人猜測,顯得有失客觀。”
當他說第三個“不”時,他說:“因為近來有坐骨神經痛之苦,必須在硬椅子上直挺挺地坐著,像是挨罰一般,而且不耐久坐,為免煞風景,以後再找機會!”
當他說第四個“不”時,他以傳真告訴對方“最近已經剛剛寄出一篇文章,專欄等以後有空再寫。”
別克說了“不”,但是說得委婉。他確實拒絕了,但拒絕得有理。因此能夠取得對方的諒解,自己也落得清閑,而不像詹姆斯那樣使自己睡眠不足。
這世界上確實有許多人不會說“不”,他們或是不敢,或是不好意思。
不敢說“不”的人,往往缺乏實力,他們隻怕不順著對方的意,自己就要吃虧。豈知愈是想討好每個人的,最後可能誰也沒討好,因為沒有人珍視他的“好”,卻要加倍地責備他可能的不周到。愈是想對得起每一個人時,愈可能對不起人,因為精神、時間、財力有限,不可能處處顧及,結果服務的水準下降,還是對不起人。就算是他拚老命地應付了每個人,至少對不起了他自己。
應該認識到:隻有在你表現說“不”的實力時,對方才會感激你說的“是”;也隻有在你知道說“不”的情況下,才能積蓄足夠的實力說“是”。隻有充滿自信與原則的人知道說“不”,也隻有別人知道你有說“不”的原則之後,會信任你所說的“不!”
委婉地道出你的苦衷、說出你的原則,必能獲得朋友的諒解,贏得對方尊重!
學會說“不”能節省大量時間
英國作家毛姆在小說《啼笑皆非》中講過這麼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一位小人物一舉成為名作家了,新朋老友紛紛向他祝賀,成名前的門可羅雀同成名後的門庭若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毛姆為我們描寫了這樣一個場麵:
一位早已疏遠的老朋友找上門來,向你道賀,怎麼辦呢?是接待他還是不接待他?按照本意,自己實在無心見他,因為一無共同語言,二來浪費時間;可是人家好心好意來看你,閉門不見似乎說不過去。於是隻好見他了。見麵後,對方又非得邀請改日到他家去吃飯。盡管你內心一百個不樂意,但盛情難卻,你不得不佯裝愉悅地應允了。在飯桌上,盡管你沒有敘舊之情,可是又怕冷場,於是又得強迫自己無話找話。這種窘迫相可想而知……來而不往非禮也,雖然你不再願意同這位朋友打交道,但你還是不得不提出要回請朋友一頓。你還得苦心盤算:究竟請這位朋友到哪家飯店合適呢?去第一流的大酒店吧,擔心你的朋友會疑心你是要在他麵前擺闊;找個二流的吧,你又擔心朋友會覺得你過於吝嗇……
前幾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也曾演出過這樣一個小品:一個人為了避免別人瞧不起自己,假裝自己手眼通天,別人求他辦事,不管有多大困難一概來者不拒。為了幫別人買兩張臥鋪票,不惜自己通宵排隊,結果鬧出了笑話……
也許藝術有所誇張,但生活中的確不乏與故事和小品中類似的人物,他們不善於拒絕別人會傷害彼此友誼,於是經常違心地答應別人的要求,結果不僅浪費了大量時間,自己也經常覺得不自在。
學會拒絕別人,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誠然,與人交往和幫助別人是重要的。尤其是主動的幫忙更會受到歡迎。但是,如果您是被某種心理的壓力所迫,對一切都點頭答應,實際上是在屈服於另一種性質的某些動機,例如需要得到別人接受或讚揚,害怕給別人帶來不快和麻煩,希望別人對您感恩,有朝一日得到報答,等等。懂得珍惜時間,就應該學會說“不”。這裏就有必要提醒大家:當自己不是心甘情願時,別害怕講“不”字。那麼在什麼場合應該說“不”呢?現隨意舉出幾例:
(1)當別人所期待的幫助是完全出於隻考慮他個人利益的時候。假如一個朋友打算請你深夜開車送他到機場,而你確信他可以“打的”去,而如果你去送他,不但影響一夜睡眠,還會影響次日安排,你就要考慮拒絕。當然,如果他是順路想搭你的車,隻是要你等他幾分鍾的話,你就應盡力幫忙。
(2)當有人試圖讓您代替完成其分內工作時。偶爾為別人替一、兩次班關係不大,如果形成習慣,別人就會對你產生依賴性,變成你義不容辭的義務。
(3)你準備晚上寫點東西或做點家務,朋友卻邀請你去打牌。如果是千裏之外的朋友偶然來聚當然另當別論。
當然生活中的類似場合遠不止列出的這些,總之,隻要考慮到可能給自己帶來某些不方便,就要考慮說“不”,除非因此會給別人帶來更大的麻煩。
也許你會說:我何嚐不想拒絕,但該怎樣拒絕呢?以下有幾個建議:
①立即答複,不要使對方對你抱有希望。
要打消為避免直接拒絕而尋找脫身之計的念頭。請不要說:“我再想想看”,或“我看看到時候行不行”等等。明確地告訴對方:“實在抱歉,這是不行的。”
②如果您想避免生硬的拒絕,就提出一個反建議。
假如朋友打電話問道:“今天晚上去跳舞吧!”你不想去,就可以說:“哎呀,今天晚上可不行,改日我邀請你吧。”
③不要以為每次都有必要說明理由。
在很多時候,你隻要簡單地說一句:“我實在有更要緊的事要做。”就可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諒解。
隻要我們充分認識到過多參與不必要應酬的危害,知道自己在什麼情況下該拒絕別人,並且在拒絕的時候采取正確的方法,我們就能因此而節省大量的時間,而且不至於因此而發生人際關係方麵的問題。
采取明智的態度拒絕別人
(1)先表明態度。有的人對於要拒絕或是接受,在態度上常表現得曖昧不明,而造成對方一種期待。雖然想表示拒絕,卻又講不出口。
聽別人幾句甜言蜜語,就輕易地承諾下來的舉動,也是自己態度不明確所造成的。
(2)想辦法緩和對方對“不”的抗拒感。雖然說“不”或“行”要明白表示,卻也不是叫你毫無顧慮地就表示“要”或“不要”。語氣強硬地說“不行”、“沒辦法”,是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甚至遭到對方的怨恨。
對別人的要求要洗耳恭聽,對自己不能答應的事要表示抱歉。體諒對方拚命工作的苦心……這些都是在你回答“不”之前所應思考的。尤其當要求的對方是上級時,說話更要留餘地。
(3)要顧及對方的自尊,給對方留台階。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個人有求於別人時,往往都帶著惴惴不安的心理,如果一開始就說“不行”,勢必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使對方不安的心理急劇加速,失去平衡,引起強烈的反感,從而產生不良後果。因此,不宜一開口就說“不行”,應該尊重對方的願望,先說關心、同情的話,然後再講清實際情況,說明無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於先說了那些讓人聽了產生共鳴的話,對方才能相信你所陳述的情況是真實的,相信你的拒絕是出於無奈,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當拒絕別人時,不但要考慮到對方可能產生的反應,還要注意準確恰當地措辭。比如你拒聘某人時,如果悉數羅列他的缺點,會十分傷害他的自尊心。倒可以先稱讚他的優點,然後再指出缺點,說明不得不這樣處置的理由,對方也能更容易接受,甚至感激你。
(4)降低對方對你的期望。大凡來求你辦事的人,都是相信你能解決這個問題,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一般地說,對你抱有期望越高,越是難以拒絕。在拒絕要求時,倘若多講自己的長處,或過分誇耀自己,就會在無意中抬高了對方的期望,增大了拒絕的難度。如果適當地講一講自己的短處,就降低了對方的期望,在此基礎上,抓住適當的機會多講別人的長處,就能把對方求助目標自然地轉移過去。這樣不僅可以達到拒絕的目的,而且使被拒絕者因得到一個更好的歸宿,由意外的成功所產生的愉快和欣慰心情,取代了原有的失望與煩惱。
(5)盡量使你的話溫柔緩和。當你想拒絕對方時,可以連連發出敬語,使對方產生“可能被拒絕”的預感,形成對方對於“不”的心理準備。
談判中拒絕對方,一定要講究策略。婉轉地拒絕,對方會心服口服;如果生硬地拒絕,對方則會產生不滿,甚至懷恨、仇視你。所以,一定要記住,拒絕對方,盡量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要讓對方明白,你的拒絕是出於不得已,並且感到很抱歉,很遺憾。盡量使你的拒絕溫柔而緩和。
(6)讓對方明白自己的處境。一般來說一個人有事求別人幫忙時,總是希望別人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卻往往不考慮給他人帶來的麻煩和風險。如果實事求是地講清利害關係和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把對方也拉進來,共同承擔風險,即讓對方設身處地去判斷,這樣會使提出要求的人望而止步,放棄自己的要求。例如有個朋友想請長假外出經商,來找某醫生開個肝炎的病曆和報告單。對此做假行為醫院早已多次明令禁止,一經查實要嚴肅處理。於是該醫生就婉轉地把他的難處講給朋友聽,最後朋友說:
“我一時沒想那麼多,經你這麼一說,我也覺得這個辦法不行。”
由於共擔可能出現的風險,對方就能由己及他地去想問題,體諒別人的難處。
在人際交往中,隻要還有一線希望能達到目的,誰也不願意輕易地接受拒絕,究其原因是完形心理在起作用。俗話說:“不撞南牆不回頭。”在拒絕別人的要求時,鐵一樣的事實擺在眼前,無論怎樣堅持意見的人,也不能不放棄自己的要求。
(7)自己態度一定要真誠。拒絕總是令人不快的。“委婉”的目的也無非是為了減輕雙方、特別是對方的心理負擔,並非玩弄“技巧”來捉弄對方。特別是上級、首長拒絕下級、晚輩的要求,不能盛氣淩人,要以同情的態度,關切的口吻講述理由,使之心服。在結束交談時,要熱情握手,熱情相送,表示歉意。一次成功的拒絕,也可能為將來的重新握手、更深層次的交際播下希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