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落難臨安府(1 / 2)

天朝末年,主君無能,奸佞當道,藩鎮割據嚴重,各種階級矛盾加劇,百姓苦不堪言,不堪屈辱的豪傑爆發起義,天朝政府無力鎮壓,擁有兵權的各地節度史便出麵鎮壓,起初隻是為鎮壓暴亂,但是久而久之變成攻城掠地,無人再聽中央政府,各自成為一個小王國,一時間混亂的兼並戰爭便開始了,各地均是戰亂不斷,屍橫片野,國家四分五裂。

天下大勢向來有他的定律。

長期慘烈的兼並戰中,有一英雄應運而出,混戰中屢建奇功,他所率領的軍隊紀律嚴明,從不欺壓百姓,所到之處無人不稱讚他的賢德,他雖非王侯,但屬將門之後,上承天命,下順民意,黃袍加身建立新朝,改汴京為神都,定為王城,史稱武皇。

武皇雖然統一了中原各地,但是北方有外族強國虎視眈眈,南方有前朝舊部擾亂民心,國家仍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各方勢力因忌憚武皇鐵腕作風與在百姓心中的威望雖不敢隨意挑起戰爭,但是邊境總不太平。

武皇雖然已經坐擁江山,但是他仍憂慮那些還飽受戰亂欺壓的民眾,對內他廣納天下有才之人委以重任,重用文人,注重農業發展,收集圖書,減輕瑤疫,賦稅專收,解決了困擾多年的水患問題,對外武皇禦駕親征,南征北戰,國家逐步走向統一,讓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的環境,國家也初現盛世之象。

無奈武皇壯誌未酬,突然暴斃,武皇去世之時眾皇子均不在身邊,唯有胞弟在旁,皇弟繼位難以服眾,一時國內動蕩,眼看又要起紛爭,武皇之母薑後的母家獻上武皇詔書,原來武皇對於皇位繼承人早有打算,薑後駕崩之前深知江山易打難守,前朝則是皇位繼承人過於幼弱,導致奸臣篡權,武皇聽從母親薑後遺命,怕主少國難安,便留有傳兄不傳子的聖旨於薑後母家,以防不測,新皇憑借聖旨平息謠言,名正言順登基為皇帝,改國號編紀年稱明皇。

明皇承皇兄武皇遺誌,加強軍隊,重用文人治國,國家日益昌盛。

說起這獻聖旨平紛爭的薑後母家,便不得不說臨安城。

臨安地處江南,自古江南便是人傑地靈之地,如今又出了個兩朝太後,皇帝注重孝道,曆年對太後故鄉恩寵賞賜不斷,富貴榮華雖不及神都,但也是個堆金積玉,溫柔富貴之地了。

話說這臨安城內有一烏衣街,街中有一打油巷,巷內有一座沒有名稱的古廟,具體因何而建已經無從考察,隻因廟裏有一塊形似螞蚱的奇石,便稱作螞蚱廟。

螞蚱廟裏隻有一個老和尚和兩個小和尚,香火雖不鼎勝,但好在有官府補貼,倒也勉強可以支撐,有時也會收留來往的落魄之人投宿賺個嚼食之錢。

現如今廟中便住著一個投宿之人,此人姓黃名堂,是個舉人,他祖上也是詩書仕宦之族,奈何到了他這一代,祖宗的基業早被敗個差不多,家中好不容易東拚西湊了銀錢托了所有關係給他在官府謀了個職位,無奈他隻是個紙上談兵之輩,喜歡空談闊論,卻無幹事之能,遇事又不會變通,工作上處處不如意,他本人卻覺得自己並無問題,又自視甚高,覺得自己應該有更高的成就,之所以不得誌隻是因為缺乏閱曆,也沒有一個可靠的靠山,若是這些條件都具備了,必然不會在這個小地方受氣,他越想越覺得自己是一匹千裏馬,隻是無人賞識,若是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須到更好的平台上去,索性他便把祖宅賣了,辭了工作,要去遊學闖出一片天地,複興家族昔日的輝煌,盡管家中老母哭瞎雙眼,也不能改變他的決心。

到如今這黃堂名山大川遊玩了不少,雖也結交過三兩個權貴,但是出來之時的抱負早被這花花世界的萬種風情迷的拋至腦後,隻一心圖享樂,與一群遊手好閑之輩效仿古人,附庸風雅,結成一個求索詩社,取自《楚辭》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來彰顯他們是行走在路上作學文的一群有誌青年,而不是遊手好閑的紈絝子弟,但是這個求索詩社詩沒作幾首,實際上不過是滿世界的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