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總是有許多理由,最常見的理由是環境不好。那麼,試問,人世間有絕對好的環境嗎?回答是否定的。一個人如果處處都要求客觀環境,把客觀環境作為自己事業成敗的根本因素,那麼,這樣的人是不會成功的,也是無所作為的。原因是,每個人首先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而不是靠想當然的客觀環境。環境是成功的一部分,也是靠人去認識和利用的,並不是阻礙人成功的絆腳石。
從環境上找借口的人,絕對不會成功,因為他本身就錯了。顛倒了人和環境的關係。環境本來是人的從屬物,反而成為人的主宰;環境是為人服務的,人反而被環境所決定。這就是唯環境論的失敗所在。
學校是不是讀書的好環境?可是有的人在學校裏卻讀不好書,考試名落孫山。人來人往的鬧市裏是不是讀書的環境?可是有的人鬧中取靜,在鬧市裏看書看得津津有味,對於周圍的嘈雜之音充耳不聞。監獄裏是不是讀書的環境?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可是,有的人卻在監獄裏讀書學習,成為思想家,寫出來皇皇巨著。
什麼是好的環境,誰能說清?內心安處是吾鄉!
我所在的鄉村特別偏遠,連個像樣的新華書店都沒有,學校裏破破爛爛,到了冬天西北風呼嘯,教室裏沒有暖氣,隻生一個時常自動熄滅的鐵爐子。小時候讀書點的是煤油燈。教外語的老師發音不準,隻是個小學畢業生。可是,在我們這樣的學校,每年都有人考上了大學,後來還有人考上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家。
反觀擁有名校名師環境的學生,並不見得個個都優秀,有許多人竟然高考落選。這就說明,決定因素在於人的努力。隻要在一定的客觀條件具備的條件下,主觀的努力占了99%以上。
同樣是麵對社會的動蕩,有的人隨波逐流,心神蕩漾,無所事事,有的人抓住機會利用時間學習知識和文化,當動蕩結束後,金榜題名,一鳴驚人。
同樣的藍天下,同樣的土地上,同樣的人群裏,人與人的差別是多麼大啊!
同樣是乞丐,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江山;同樣是讀書人,有的手無縛雞之力,任人宰割,曾國藩卻成為一代名將和政治家;同樣都在一個教室讀書,有的到大街上賣豬肉,有的成為中國百強企業的領袖。
一定的環境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每個人的努力決定了自己的命運。
過分強調環境因素的人,很可能是不用功的人,也是懶惰的人。這樣的人,往往放棄主觀的努力,對於自己的無所作為尋找種種借口。環境是變化的,天外有天,哪有絕對好的環境?隻有相對好的環境。
過分強調環境的人,對於生活中的外在的環境,這也不滿意,那也斤斤計較,挑剔別人,挑剔環境,從來不從自己做起。最後不適應環境,而被環境所遺棄。離開了一定的環境,人還能做什麼呢?不從自己所在的環境出發,紮紮實實,勤勤懇懇,努力奮鬥,必然一無所成。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努力,從他對待環境的態度上就可以判斷出來。愛挑剔、愛計較、愛發火的人,對於環境的適應力差,延伸開來,那麼,他做事的能力也就差,成功的機會也就少了。
在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一種人,紙上談兵,牢騷滿腹,說三道四,冠冕堂皇,這種人對於別人的要求如此苛刻,對於環境的要求如此在意,浮在生活的表麵大做文章,而不是很深地融入生活,融入事業,這種人在哪裏都有,是很難成功的。而且,對別人的苛刻何嚐不是對於自己的苛刻?對別人過分苛刻還會有朋友嗎?別人還會接近你嗎?對於環境的苛刻何嚐不是對於自己的限製?要求越高限製越多,生存能力就越低,成了需要保護的珍稀動物,成為什麼都不能做的低能兒。
心遠地自偏
麵對嘈雜的環境怎麼辦?
我有一個朋友,對樓上的聲音特別討厭。尤其是晚上休息,一聽見樓上有響動,就煩惱不堪,時間久了,對這種聲音極為敏感,以至於失眠。多次找鄰居協調,對方先是滿口答應,後來找得多了,就反感了,產生了不愉快。他對鄰居說,隻要你上邊安安靜靜,我就是天堂的生活,別無所求。可是,鄰居說,我很安靜啊,為了不影響你,連椅子腳上都纏了棉布。於是,二人產生了隔閡。
但是,對於安靜的環境的要求促使他還要去找鄰居理論,可是,這樣的事情有理說嗎?就是個雙方互相體諒的事情。你不可能讓鄰居不要走路、孩子不要玩耍、不要洗漱,隻要走路肯定會有聲音,隻要洗漱就有水聲。他開始反省自己了,是不是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呢?對於自己的孩子的腳步聲、外邊的汽車聲聽而不聞,而鄰居隻要有點小小的響動就注意上了,這不是自尋煩惱嗎?
為什麼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鄰居的動靜上呢?有許多事需要集中精力來做,有許多美好的事情可以滋潤心靈,為什麼讓不愉快的事情在心頭盤繞不已呢?為什麼不想想美好的事物呢?為什麼每時每刻想的就是不愉快的事情呢?
對別人苛刻就是對自己苛刻,不放過別人就是不放過自己。
你要求於人的,別人憑什麼按照你的意誌去做?對於別人的過錯耿耿於懷,心存不滿,別人也許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許並不在意。可是,自己呢?整天愁悶、生氣、不開心,不僅不利於身體健康,而且影響了事業,阻礙了理想的實現。
關鍵是讓什麼占據自己的心靈,在意的是什麼。如果你在意的是環境,對環境不滿意就停下自己的事業和理想,那麼,理想和事業在你的心目中就太輕了。如果因為環境而鬱悶煩惱,那就更不值得了。
阻止人們前進的不是遠處的高山,而是路上的小石子;讓人煩惱的不是人生的大事,而是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有的人對小事極為用心,甚至不惜和人爭鬥,而對於有關前途的大事卻聽之任之,無所用心,這樣的人真是本末倒置。王菊在某機關是個幹事,工作努力,但是,成績不大。有一次,李芳和幾個同事提起她的工作,笑話她能力差。這話不知怎麼就傳到了王菊的耳朵裏,她聽了後登時火冒三丈,去找李芳理論,說李芳侮辱了她的人格,非要讓李芳給她道歉不行。全機關人都知道了這件事。最後領導出麵才平息了。
話說回來,即使李芳給王菊道歉又如何?就能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嗎?別人無非是一句閑話而已,用得著大動幹戈嗎?作為王菊來說,工作多年沒有多大起色,不反躬自省,嚴格要求自己,反而因為別人的一句閑話就鬧得滿城風雨,值得麼?與其這樣,不如從檢討自己出發,努力奮鬥,改變命運,等自己真的強大了,工作出色了,所有的攻擊不攻自破,何必勞師動眾?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有句詩:“心遠地自偏。”意思是隻要自己有一顆悠遠而寧靜的心靈,所處的環境自然就會是美好的。所謂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真正的具有一定思想境界的人,無論身處何地,都能悠然自得,心曠神怡,繼續自己的事業,實現人生的抱負。
培養抗力
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吹浪打;高山上的青鬆,風雪中更加挺拔翠綠。
我們要求於環境的是什麼?無非是符合自己的審美情趣和人生需要。可是,環境作為外在的事物,並非能由我們左右得了,並不會處處適應我們、遷就我們。那麼,就此謀求改變環境,改變不了環境的話,就進而折磨自己,停止自己的事業嗎?
多數人在嘈雜的環境麵前,心煩意亂,隻有少數心懷高遠目標的人,在紛亂的環境中,依然保持自己的一顆清淨的心,去執著地完成自己的事業。
抗幹擾力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是人生必須具備的修養和能力之一。
不具備抗幹擾力,就不可能特立獨行,完成屬於自己的事業。什麼叫成功,成功就是不管不顧地、持之以恒地去做自己認定的事業。稍有幹擾就心神不定,一有風吹草動就煩惱不已,這能成功嗎?
古代有句名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窗戶裏的是聖賢書,裏邊說的是治國安邦之大業,窗戶外的市井世界,聲色犬馬,古代人的境界多高啊!事實上並不是窗外沒有事情,沒有紛擾,而是誌在青雲之上的立誌者聽而不聞罷了。
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說,現在的家長對於孩子特別嬌慣,孩子在家裏寫作業時,家裏靜悄悄的,連電視都不敢開,生怕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她的孩子在做作業時,大人該開電視就開電視,該說話就說話,而孩子似乎不受絲毫影響。尤其是孩子中考期間,距她家不遠處正在施工,別人家的孩子受到困擾,家長又是找施工方理論,又是采取措施封閉門窗。中考結束後,尹建莉問起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受幹擾,孩子竟然沒有記得樓房外建築施工這回事。
培養抗幹擾力是十分重要的,社會是一個大世界,什麼樣的境遇都會出現。我們一味地苛求環境,不如從培養自己的抗幹擾力做起。
據說,古代有的人為了培養自己的注意力,讀書時專門到鬧市去。鬧市裏人聲鼎沸,人來車往,尚能讀書,還有什麼環境不能讀書的?還有一個傳說,以前人們練書法時,讓人站在背後出其不意奪手中的毛筆,如果奪不下就說明具有了一定的書法功力,如果輕易奪下毛筆,說明筆者功力尚淺。這都是對於人的注意力的考驗,也是試驗抗幹擾力的方法。
風聲雨聲,人聲車聲,雞鳴犬吠,鶯歌燕舞,這世界何嚐安靜過?要尋找安靜的環境除非到深山老林中過與世隔絕的生活,但是,現代社會是不可能的。我們處處離不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產品。隻有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求得安寧,求得一塊淨土。隻有具備了抗幹擾力,才可以抵禦這些形形色色的外界對於人的侵擾。
其實,從心理學來看,人的大腦本身就具有選擇性。據心理學家實驗,選擇20個人同時看一部短片,然後讓他們敘述,不同的人敘述是不同的。甚至連短片中主人公的衣服顏色、發型都有多種不同的描述。由此說明,人們的大腦記憶是有選擇性的。當我們的注意力集中時,對於特定的事物就容易注意,對於它們之外的事物就采取了排斥的態度。
抗幹擾力就是要培養我們注意力的專注程度和主動選擇性,忽略對於我們不利的環境的影響,從而讓環境為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