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藝文類聚》記載:孫康,晉代人。小時候家境貧寒,喜歡讀書。有時在黃昏時讀書到了眼睛看不見字才罷休。家裏沒有錢買蠟燭,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想讀書時隻好在月光下讀書,由於光線太暗很疲勞。有一年冬天下了雪後,孫康想看書,就在雪地裏借著大雪反射的光線讀書。他為這個發現高興起來,原來雪的反光是可以辨認書上的字的。孫康後來每逢下雪,就不顧寒冷,坐在雪地裏看書,手凍僵了也在所不惜。正是通過這樣的勤奮努力,讀了很多書,掌握了知識。後來孫康成為晉朝的禦史大夫和有名望的學者。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一代儒學大師董仲舒,自幼天資聰穎,酷346愛學習,讀起書來廢寢忘食。他父親特別著急,怕他由於太癡迷讀書忽視了鍛煉身體,隻好給他修了花園,建有亭台樓閣,鶯歌燕舞。別的小朋友每天在花園裏玩耍嬉戲,樂不思蜀,可是,董仲舒埋頭讀書,勤學不倦,三年裏沒有去花園玩耍。通過學習,董仲舒涉獵了儒家經典,精通了古代諸子百家,提出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為漢代的大儒和思想家。
今天我們不必要拘泥於古人的學習方式,但是,最起碼的學而忘我的吃苦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億萬富翁教子吃苦
每一個成功者都是經過艱難困苦成長起來的。他們明白,財富都是吃苦換來的,天上不會掉餡餅,沒有免費的午餐,因此,即使家財萬貫,也不會忘記培養孩子吃苦和節儉的精神。他們對於孩子的吝嗇、約束、獎懲,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洛克菲勒被稱為美國曆史上首富和石油大王,建立了龐大的石油帝國,在全盛期壟斷了全美90%的石油市場,財富總值相當於現在3000億美元。其母親是個虔誠的教徒,從小教育他生活自律節儉、吃苦耐勞等觀念。他16歲時找了第一份工作,月薪為16美元。後來經過自己的奮鬥成為億萬富翁。他說:“那種認為我們擁有無限的物質、人力和精神資源,因而可以大手大腳使用的觀念顯然是錯誤的。就個人而言,簡單的生活方式能比無節製的購買提供更大的滿意度,事實上,砍柴和健身鍛煉一樣能使人精神放鬆。”他認為任何一個人一旦養成習慣,不管是好或壞,習慣就一直占有了他。白吃午餐的習慣不會使一個人步向坦途,隻能使他失去贏的機會。而勤奮工作卻是唯一可靠的出路,工作是我們享受成功所付的代價,財富與幸福要靠努力工作才能得到。為此他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故事,告誡他們一切都是吃苦換來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聰明的老國王,想編寫一本智慧錄,以饗後世子孫。一天,老國王將他聰明的臣子召集來,說:“沒有智慧的頭腦,就像沒有蠟燭的燈籠,我要你們編寫一本各個時代的智慧錄,去照亮子孫的前程。”這些聰明人領命離去後,工作很長一段時間,最後完成了一本堂堂十二卷的巨作,並驕傲地宣稱:“陛下,這是各個時代的智慧錄。”老國王看了看,說:“各位先生,我確信這是各個時代的智慧結晶。但是,它太厚了,我擔心人們讀它會不得要領。把它濃縮一下吧!”這些聰明人費去很多時間,幾經刪減,完成了一卷書。但是,老國王還是認為太長了,又命令他們再次濃縮。這些聰明人把一本書濃縮為一章,然後減為一頁,再變為一段,最後則變成一句話。聰明的老國王看到這句話時,顯得很得意。“各位先生”,他說:“這真是各個時代的智慧結晶,而且各地的人一旦知道這個真理,我們大部分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這句話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智慧之書的第一章,也是最後一章,都寫著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人們知道出人頭地,要以努力工作為代價,大部分人就會有所成就,同時也將使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而白吃午餐的人,遲早會連本帶利付出代價。
有個人叫向榮,從農村來到城市。剛來時一無所有,最困難的時候用一元錢買了5個镘頭,就是一天的生活消費。但是,他沒有在困難中屈服,積極努力,勇於吃苦,現在不僅在城市擁有了一份工作,而且有了3套住房和2輛轎車。
財富是通過辛苦努力換來的,隻有努力奮鬥才會擁有財富。洛克菲勒把給孩子的零花錢叫做“辛苦錢”。他家財巨億,可是對兒女的消費卻十分摳門,規定兒女們的零用錢為:七八歲時每周3角,十一二歲時每周1元,每星期發放一次。規定孩子做捉蒼蠅、背菜、垛柴、拔草等勞動可得到報酬,補貼各自的零用。於是,孩子們搶著幹家務,搶著“吃苦”。後來當副總統的兒子納爾遜和興辦新工業的三兒子勞倫斯,還主動要求合夥承包全家人擦鞋,皮鞋每雙5分,348長筒靴1角。洛克菲勒說:“你想使一個人殘廢,隻要給他一對拐杖。”正是通過從小對於吃苦精神的訓練,才使得他的兒女們各有所成,成為商界和政界的有用之才。
李嘉誠連續6年榮膺世界華人首富稱號,他的商業涉及房地產、酒店、石油、輪船等行業。他從小喜愛讀書,3歲吟誦詩文,5歲上學,每天早上四五點就起床讀書。他當過給人端茶倒水的小雜工、推銷員,一步步成為享譽世界的超級富豪。他深刻體會到隻有經過苦難的磨煉才能成才。據說,當兒子李澤钜和李澤楷還隻有八九歲時,他就專設小椅子,讓兩個兒子列席公司董事會。次子李澤楷的零用錢,都是自己在課餘兼職,通過當雜工、侍應生掙來的。每逢星期日,他都到高爾夫球場去做球童打工,背著大皮袋跑來跑去撿球,領取一份收入。李澤钜和李澤楷很少有機會享受奢華的生活。他們小的時候,李嘉誠很少讓他們坐私家車,卻常常帶他們坐電車、巴士。孩子不解地問:“爸爸,為什麼別的同學都有私家車專程接送,而我們沒有呢?”李嘉誠笑著解釋:“在電車、巴士上,你們能見到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人,能接觸和認識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實的生活和社會;而坐在私家車裏,你什麼都看不到,什麼也不會懂得。”後來,又讓孩子遠去美國上學,弟兄兩人學會自己做菜煮飯,獨立生活。斯坦福大學畢業後,他們要到李嘉誠的公司去工作,又被拒絕,隻好自己在加拿大獨立開公司,打出一片天下,在商界立足。李嘉誠曾自豪地說:“即使我不在,憑著他們個人的才幹和膽識,都足以各自獨立生活,並且養家糊口,撐起家業。”
李嘉誠認為:“如果子孫是優秀的,他們必定有誌氣,選擇憑實力去獨闖天下。反言之,如果子孫沒有出息,享樂,好逸惡勞,存在著依賴心理,那麼留給他們萬貫家財隻會助長他們貪圖享受、驕奢淫逸的惡習,最後不但一無所成,反而成了名副其實的紈絝子弟,甚至還會變成危害社會的蛀蟲。”獨立自主、吃苦奮鬥的精神,是任何時候都不過時的。
對於那些生活在錦衣玉食中的孩子,我認為不是幸福,而是可憐。這樣的孩子,以後的人生注定是痛苦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吃過苦,宛如溫室裏的花朵,也許開得很豔麗,一旦遇到風雨,便落紅飄零,委身於泥土。而挺拔偉岸的青鬆,它們也許有風刀霜劍、雷電暴雨的摧殘,但是,根深葉茂,傲立絕頂,成為人世最壯觀的一道風景。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所謂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苦難對於強者來說,是磨刀石,讓生命之劍更加鋒利;對於弱者來說是災難,被打倒後一蹶不振。苦難鍛煉了人,造就了人。古代哲學家張載總結人生說:“富貴福祥,將厚吾之主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
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屈原。自幼胸懷大誌,博覽群書。他出身於楚國貴族,曾任左徒、三閭大夫等官職。最初受到楚懷王的賞識,協助楚懷王治理國家,使楚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他積極參與蘇秦提出的合縱政策,聯合六國結成聯盟,一同抗擊秦國。但是,子蘭、靳尚等人嫉賢妒能,聯合秦國的使者一起誣陷攻擊屈原獨斷專行,不把楚懷王放在眼裏;又誣陷屈原向張儀索要玉璧。屈原力圖辯解,但是,楚懷王貪圖張儀答應的割給秦國的土地,一怒之下將屈原放逐了。後來,屈原被楚懷王召回都城擔任了官職,但是,好景不長,楚頃襄王繼位後,與秦國結為婚姻,屈原堅決反對,再次被流放到沅江、湘江一帶。
屈原熱愛國家,但是屢屢不得誌,命運的顛沛流離,苦難重重,卻從另一方麵成就了屈原,使他成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創立了楚辭這種文學體裁。他在流放途中嚐盡了人世的冷暖,悲憤交加,麵對茫茫的宇宙思考人生,拷問生命,寫出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的楚辭。《離騷》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九歌·大司命》道:“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章·涉江》道:“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今天讀來都那麼感人,撼動心魄。沒有那種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的錘煉,不會寫出這麼輝耀千古的詩歌。
司馬遷是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早年在父親的影響下喜歡史書,認真讀書,遊曆風物山川,先後去過湖南、雲南、四川、貴州等地考察曆史。公元前99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為了完成《史記》,他選擇了腐刑。三年後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搜集資料,旁征博引,經過多年的努力,完成了《史記》。
該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篇、52萬字,敘述了從上古時期一直到西漢時期的曆史,包括本紀(記曆代帝王政績)、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製度)等,魯迅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麵對命運的無情打擊,司馬遷默默承受了,以更加堅定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完成了不朽的《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