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政策主張(2 / 3)

陳岱孫教授指出:“弗裏德曼是經濟自由主義一個極端的維護者。他一方麵相信自由市場能順利地解決一切經濟的問題,贏得社會資源的最佳分配,為個人謀得最多的福利。另一方麵,他又確認為國家對經濟的幹預措施會最終為個人既得利益所操縱利用,讓本為增進公共利益的措施讓‘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向增進私人利益的道路。由於時代和環境的支配,他以凱恩斯經濟為他的直接的批判對象,而以對凱恩斯的財政政策的否定為其批判的突破點,他認為凱恩斯一切主張都是多事。隻要在貨幣量方麵維持一個比例於社會經濟的增長速度,經濟穩定就得到了保證。”

貨幣主義宏觀經濟政策主張的理論基礎有以下幾個要點:

甲、貨幣需求函數理論。貨幣主義的代表人物M。弗裏德曼認為,貨幣是人們的財產持有方式之一,除了貨幣以外,人們還可以用債券、股票、實物和人力資本等形式來持有財產。因此,人們對貨幣的需求決定於多種因素,其中包括財產所有者的偏好、其他形式的財富的數量、各種形式的財富的價格或報酬等等。具體地說,貨幣需求取決於債券、股票的利息率、預期通貨膨脹率、財富數量、人力財產和非人力資產的比率等因素。這就是貨幣主義理論的核心——貨幣需求函數的基本內容。這一理論是貨幣主義關於宏觀經濟調節機製——證券調節機製理論的基礎。

乙、貨幣對國民收入影響的傳遞機製理論。凱恩斯主義認為貨幣供給係通過利息率和投資的變動而影響國民收入。例如,當貨幣供給增加時,利息率下降,投資增加,從而國民收入上升。貨幣主義關於貨幣對國民收入影響的傳遞機製理論認為,貨幣供給的變動將直接影響對各種資產包括商品和勞務的需求,從而影響生產和國民收入。例如,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的購買行為增加貨幣供給的做法一方麵提高了政府債券的價格、降低政府債券的收益率,另一方麵改變了公眾所持有的資產的構成,即政府債券額減少而貨幣額增加。公眾必然用增加了的貨幣持有量去購買其他資產,包括股票、房屋和土地等不動產以及其他商品勞務。這類實際資產、商品和勞務的需求的增加刺激了生產的發展和國民收入的提高。總之,貨幣供給直接造成投資支出和消費支出的增加,其中對投資支出的刺激作用不必以利息率為中介。貨幣主義者根據這一傳遞機製理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貨幣供給的增加造成總需求的大幅度增加,這種增加的效應有短期和長期之分。其短期效應是造成產量水平和價格水平的同時上升,其長期效應主要是使價格水平上升。產量的長期增長的決定因素不是貨幣因素而是實物因素,特別是儲蓄率和產業結構。

丙、貨幣和利息率的關係。貨幣主義者不讚成凱恩斯主義這樣一個觀點,即貨幣供給的增加將導致利息率的下降。貨幣主義者認為貨幣供給的增加在最初的確會降低利息率,但這一效應是短暫的,貨幣供給量增加主要影響是提高利息率。貨幣主義的論據有二。第一,貨幣主義者認為,貨幣供給量的增加使總需求增大。總需求增大有兩方麵的效應,一方麵增大了對貨幣的需求量,另一方麵提高了價格水平,從而減少了貨幣的實際供給量。對貨幣需求量的增大和實際貨幣供給量的減少均使利息率趨於提高。第二,貨幣主義者根據,費雪的理論,認為利息率受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的影響,更精確地說,名義利息率等於實際利息率加上預期的通貨膨脹率。貨幣供給量增加得愈快,預期通貨膨脹率愈高,則名義利息率愈高。貨幣主義者由此得出結論,作為貨幣政策的最好的指示器的並不是利息率,如同凱恩斯主義者所斷言的那樣,而是貨幣供給的增長率。

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相對效率。根據上述傳遞機製理論,貨幣主義認為貨幣政策的效力遠高於財政政策,而且,根據關於貨幣與利息率的關係理論,貨幣主義認為有效力的貨幣主義政策不是以調節利息率為控製手段的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而是以調節貨幣供給量為控製手段的貨幣主義貨幣政策。貨幣主義認為,財政政策的資金來源無非是三種,一是增加稅收,二是舉借政府債務,三是發行高能貨幣。貨幣主義認為,如果財政支出的資金來源於增稅和舉債,那麼,政府支出的增加意味著私人支出的減少,二者相互抵消,財政支出對產量的擴張性影響等於零。如果政府支出的資金來源於發行高能貨幣,那麼,在短期內,財政支出雖然對產量水平有擴張性影響,但在長期內隻會帶來通貨膨脹。

貨幣主義用這些理論論證了自己的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主張:凱恩斯主義以宏觀財政貨幣政策為基本內容以穩定經濟為基本目的的國家幹預政策是徒勞無益的。政府應當奉行自由放任主義,其對經濟的幹預隻有一點,即對貨幣長期供給加以控製。

(2)合理預期學派

合理預期學派和供給學派是近年來興起的新的保守主義經濟學流派。同貨幣主義學派一樣,合理預期學派和供給學派也強調自由競爭市場機製的自動調節作用,主張經濟政策的自由化。這是這三個流派在理論和政策主張上的大同。但三者在理論上也有小異。這表現在貨幣主義學派強調貨幣因素在宏觀經濟體係中的首要作用,其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合理預期學派強調預期之類的心理因素在宏觀經濟體係中的作用,其理論基礎是一般均衡論。至於供給學派,它強調供給即生產的作用,其理論基礎是薩伊法則。

對合理預期學派的理論和政策主張我們可以做如下概括:

在理論上,合理預期學派認為經濟主體即消費者、工人和廠商對未來經濟條件的預期在宏觀經濟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經濟主體對未來經濟條件的預期考慮到各種有關的經濟信息和經濟環境而不斷改變不斷修正,這就是合理預期的合理性所在。經濟主體這種合理的預期使得凱恩斯主義式宏觀經濟決策當局的一切政策措施失靈。其原因有二,第一,宏觀經濟決策當局所采用的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模型不懂得經濟主體的預期的合理性,因而對經濟主體的未來的經濟行為,對未來的經濟形勢的預測往往不正確。第二,也是更主要的,經濟主體在形成預期時能夠掌握和使用與宏觀決策當局同樣多同樣內容的情報和信息,能夠預測出宏觀經濟決策當局將製訂什麼樣的政策,從而能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對付,使宏觀經濟決策當局的政策歸於抵消。因此,合理預期學派斷言凱恩斯主義的宏觀財政貨幣政策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幹預是多餘的。

預期並不是合理預期學派的發明創造。在西方經濟學中,預期概念的提出至少可追溯到二三十年代的瑞典學派。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也強調預期的作用,但人們認為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模型中的預期概念帶有某種機械性,這表現在其對經濟變量的預期值往往是既有的變量值的一種加權平均值。這種預期概念沒有考慮到各種有關的經濟政治信息,如新的經濟政策的執行、農業收成的豐歉、國際價格的漲跌、以及災荒和戰爭的可能性等等。西方經濟學認為,合理預期的特點恰好在於考慮到各種可能獲得的信息和情報,但這並不意味著做合理預期的經濟主體不犯錯誤。做合理預期的經濟主體的長處不在於不犯錯誤,而在於其不犯一貫的係統的錯誤,在於其所做出的預期不受偶然因素的左右,而是以正確的經濟理論為指導。

合理預期學派對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的批評可歸納為下述三點:

第一,合理預期學派認為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所采用的經濟計量模型對於不同的經濟政策的評估沒有多大用處。為了評估政府經濟政策對價格水平、產量和就業等經濟變量的影響,凱恩斯主義建立了許多複雜的經濟計量模型,采用頗為高深的統計技術來估算模型的參數值,並且對這些模型的用途抱有很大的信心。合理預期學派認為,當導人新的政策時,居民戶和企業的經濟行為隨之發生變動,因而經濟計量模型的參數也將發生變動。但凱恩斯主義經濟計量模型用以評估經濟政策影響的隻能是原來的參數估算值。因為參數值估算不可能追蹤瞬息萬變的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的變化。凱恩斯主義經濟計量模型之所以不能對不同的經濟、政策做出正確的選擇,原因即在於此。

第二,合理預期學派認為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不存在交替關係,這是對凱恩斯主義的菲利普斯曲線理論的挑戰。6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界對菲利普斯曲線理論時有批評,有的經濟學家指出菲利普斯曲線理論所謂的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交替關係隻存在於短期之內,在長期內並不存在。合理預期學派認為這種交替關係在短期內也不存在,其理由是當貨幣當局增加貨幣供給時,工人和企業家意識到行將到來的通貨膨脹率的上升,立即做出增加工資和提高價格的反應,結果貨幣工資和價格水平與貨幣供給增加量成正比例變化,實際工資和失業率依然如故,因而在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不存在交替關係。

第三,合理預期學派認為凱恩斯主義的經濟穩定政策缺乏宏觀經濟穩定功能,其原因是工人和企業家的合理預期具有自動調節貨幣工資和價格水平的機能,這種機能同市場機製的調節機能是一致的,前者是後者的反映。當經濟發生動蕩時,貨幣工資和價格水平會自動地調節,使產量和就業水平逐步恢複到均衡水準。凱恩斯主義的經濟穩定政策不但不會奏效,反而會成為新的經濟不穩定的根源。

(3)供給學派

供給學派認為,增加生產、增加供給對整個宏觀經濟體係的作用至關重要,可以一舉擺脫60年代下半期以來一直困擾著西方經濟的停滯膨脹。因為增加生產意味著經濟增長,而供給的增加可以消除過剩的需求。前者意味著經濟停滯的消除,後者意味著通貨膨脹的緩和。供給學派根據薩伊法則,認為供給能創造對本身的需求,通過價格機製的調節作用,整個經濟能在周期性起伏中走向充分就業均衡,因而不會出現嚴重的全麵的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