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東歐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政策主張(2 / 3)

在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時,東歐的社會主義製度剛剛建立,還處於繈褓之中,完全是一個新生的製度。東歐經濟學派急急忙忙要進行改革,這與其說是改革,不如說是要將新生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扼殺在搖籃之中。

(1)東歐自由派經濟學的異化論和失衡論

傳統蘇聯經濟學有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即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消滅了資本主義私有製,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複存在,因而社會主義經濟是無矛盾的均衡和諧的經濟體係,社會主義經濟學研究方法也就是均衡分析法。

蘭格等人正確地指出,把社會主義社會看成為完全和諧的社會是一種烏托邦想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不僅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存在矛盾,而且生產關係內部也存在種種複雜的矛盾。

然而,大多數東歐經濟學家將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存在矛盾的思想推向極端,提出種種荒誕的論調。例如南斯拉夫的著名學者卡德爾提出異化論。他在《公有製在當代社會主義實踐中的矛盾》一書中說,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製並不能消除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疏遠或對抗的情況。在生產資料國有製並排斥自治的條件下,勞動者至多隻能在名義上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實際上處於完全“被領導”的地位,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由於“第三者”的存在而處於事實上的分離狀態。霍爾瓦特認為,生產資料實行國有製、生產過程和分配過程實行國家管理的國家社會主義,並沒有完全消除勞動的雇傭性質。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提出短缺經濟論,指斥社會主義經濟是一種失衡經濟。

(2)東歐經濟學的改革理論

50年代以來,東歐各國都程度不同地進行了經濟改革,這類改革都受到東歐經濟學的影響。論證和鼓吹對社會主義經濟實施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取向型改革是東歐經濟學的核心。

甲、關於改革的必要性。東歐經濟學家認為,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弊病在於財產管理的壟斷、決策的集中化、經濟運行的自然經濟主義傾向或反市場傾向、經濟組織的等級製或反自治傾向、生產和交換過程的短缺、分配上的絕對平均主義、生產力組織的單一化等,從而效率低下,經濟運行缺乏動力,必須進行徹底改革。

乙、關於改革的目標模式。東歐各國的改革理論和改革實踐有一個共同點,這就是不同程度地用自由市場體製改革原來的計劃體製。其目標模式主要是取消國家計劃,用“社會計劃”取代原來的中央集中計劃,使市場成為經濟調節的主體。實行非國有化,取消國有企業。總而言之,是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改革的目標模式。

丙、改革的步驟。在改革的步驟問題上,東歐經濟學有“目的論”和“發生論”之爭。“目的論”者強調改革過程的協調一致和相互配套,主張“一攬子式”改革。“發生論”者認為改革帶有“試驗”的性質,主張“漸進式”改革。

(3)東歐經濟學的所有製理論

在東歐經濟學中,所有製理論占重要地位。其內容涉及兩個基本方麵:非公有製論和公有製實現形式論。

有的東歐經濟學家認為,社會主義是一個由初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在社會主義發展的現階段即初級階段,不但不能取消私有製,而且必須使私有製有一個合理而充分的存在空間,尤其是那些適合於分散經營的小生產領域(小種植業、小手工業、小商業和小服務業),采取私有製形式將會優於采取公有製形式。從社會發展的未來趨勢看,私有製注定是被消滅的,在社會主義的現階段,私有製經濟必須而且隻能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而存在。在這方麵,東歐經濟學沒有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在農業和手工業特別是農業中是不是應以集體經濟為主體。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麼,又怎樣確保公有經濟的主體地位和私有經濟的補充地位。我國自由派理論家否定公有經濟的主體地位,鼓吹公有經濟主導地位論,同時反對將非公有經濟局限於補充地位,從而比東歐經濟學派中這類私有經濟補充論者走得遠得多。

東歐自由派經濟學家攻擊蘇聯經濟學的“國家所有製優越論”,稱之為傳統蘇聯經濟學信條,指責這一信條將公有製等同於國家所有製加集體所有製,同時將國家所有製等於全民所有製,視為公有製的高級形式;公有製的發展,就是從二元公有製向一元公有製發展,使集體所有製“升級過渡”到國家所有製。東歐改革派經濟學家對這一所有製“教條”持否定態度。

甲、南斯拉夫的社會所有製理論

南斯拉夫經濟學家認為,傳統國家所有製模式的根本問題在於生產資料的國家壟斷,工人和生產資料處於疏遠狀態。因此,改革的基本目標是取消國家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辦法是建立社會所有製。

所謂社會所有製,名義上是指原國有企業的生產資料既不歸個人或集團所有,又不歸國家所有,而歸整個社會所有。但由於否定國有製,這種社會所有製是一種“抽象占有”或“無人占有”。南斯拉夫有些經濟學家和法律學家稱社會所有製為“無人所有製”。實際上,南斯拉夫的社會所有製是集團所有製,企業生產活動和分配活動是獨立的,所以企業資產的所有權實際是操在企業手中。誠如有些南斯拉夫學者所指出的“企業是法人,而法人的基本要素是所有權”。

乙、前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的非國有化理論

在其他東歐國家和前蘇聯,很多理論家也把社會主義所有製的本質形式概括為社會所有製,認為社會所有製必須取消國家占有形式。例如,波蘭經濟學家明茲認為,馬克思、恩格斯雖然主張工人階級一旦奪取政權就毫不猶豫地把“生產資料變為國家財產”,但他們並未把國家占有作為公有製的永恒形式和最優形式。他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公有製的發展包含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國家所有製,第二階段是社會所有製,因此公有製的發展是從國家所有製過渡到直接的社會所有製。波蘭經濟學家布魯斯把“公有製”、“國有製”同“社會主義所有製”區分開來,認為“公有製”並非社會主義的惟一存在形式,社會主義所有製的基本標誌不在於通常說的“公有製”,而在於“社會所有製”。社會所有製須符合兩個標準:一是生產資料的使用必須為社會利益服務;二是生產資料必須由社會處置。

丙、企業所有製論

在50年代後半期和60年代,民主德國、捷克、匈牙利等國的經濟學家提出企業所有製或集體所有製方案。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既反對國有製,又反對社會所有製。他們認為,國家所有製不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它隻能適應社會主義製度建立時的初始階段,而所謂社會所有製隻不過是一種“共同的抽象占有”。現階段社會主義公有製可供選擇的最優具體模式應當是企業層次的“集體公有”製。

丁、非國有化的途徑

東歐自由派經濟學家認為,非國有化的途徑有二,一是使原來的生產資料國家所有權非國有化,辦法是變國家占有為社會占有,與此同時,將產權或經營權從國家手裏轉移到企業手裏,稱為南斯拉夫道路。二是將所有權和產權或經營權相分離。保留國家對企業資產的所有權,而將資產經營權從國家手中轉移到企業手中,稱為匈牙利道路。

(4)計劃、市場理論

計劃與市場問題是20世紀爭論最為激烈的經濟學問題,也是東歐經濟學家論述得最多的題目。

東歐經濟學家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經濟是單一計劃經濟,其特征一是有計劃的非商品生產,二是交換是以等量勞動為基礎的實物交換,三是個人消費品按勞動券進行直接的有計劃的按勞分配。

東歐經濟學家認為,在實行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發現取消商品貨幣關係不利於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但是列寧沒有來得及從理論上論述社會主義計劃與市場的關係,斯大林沒有繼續發展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思想。斯大林在建立以全民所有製和集體農莊所有製為基本形式的社會主義經濟以後,雖然也承認兩種所有製間的交換,在1952年出版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承認在全民所有製經濟和集體所有製經濟中需要發展商品生產,但整個國民經濟仍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認為斯大林從另一個極端將“市場”和社會主義對立起來。在這裏,東歐經濟學家將商品生產與市場調節兩個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斯大林主張發展商品貨幣關係;但同時反對自發的市場調節占主導地位的國民經濟的無政府狀態,這恰好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特點,因此不能將斯大林與米塞斯相提並論,籠統地說他也將社會主義與市場對立起來。毛主席關於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思想是很深刻的,他一再申明,他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理論是以斯大林為依據的,而斯大林是以列寧為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