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語及其所不平,則氣必動,色必變,辭必厲。唯韓魏公不然。更說到小人忘恩背義、欲傾己處,辭和氣平,如道尋常事。
【注釋】
語及:說到,談及。其所不平:他所遭受到的不公平的對待。
韓魏公:即韓琦。注見“不形於言”條。不然:不如此。
傾己:拆自己的台。
如道:就像說起。尋常事:平常小事。
【譯文】
一般人說到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時,一定會氣憤填膺,臉色大變,言辭激烈。隻有韓琦不同。他在說到小人忘恩負義、想拆自己台的地方,語氣平和,就好像是說尋常小事一樣。
【評析】
人們常說:“人活一口氣,佛為一炷香。”所以在碰到不公平的事情時,很多人都會選擇據理力爭,所謂的“咽不下這口氣”。一般大眾的反應,也往往支持這種做法,還會讚其為“性情中人”。但是這種因情而動的氣,卻會帶來很糟糕的後果。因為鬥氣必然衝動,而衝動是魔鬼,會直接讓事情逆轉。好事變成了壞事,有理成了無理。雖然很多人也知道衝動的不良後果,但事到臨頭還是會明知故犯。於是反觀韓琦的舉重若輕,就會由衷感歎他的修養。對於不平的待遇,不動氣已屬難得,更何況處之如尋常小事?別人多說孟子好辯,但孟子說自己是不得已而為之。他說自己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才真正做到了不動心。不動心就是心平氣靜,“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對一切事情都能處之泰然。要做到如此,隻有兩途,一是不在意,一是不重要。我們之所以惱怒,就是覺得太重要以至於太在意,放不下,放不開,所以才惱怒。孟子的不動心,韓琦的不動氣,想必是將事情小化弱化,事情淡到無窮小時,怒氣自然就平息了。所以今人在勸慰愁悶的人時,常用開導的話“凡事看遠點,看開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事情放到一個廣闊的坐標上,就會顯得很渺小,而人們通常是不會對渺小的事情掛懷的。說到底,對於身上不平事或怒或不怒的反應,其實還是一個人的胸襟博大與否的問題。孟子、韓琦因為看得高、看得遠,所以看得開、看得透;而一般人因情而動、為情而怒,所以陷在局中、不能自拔。“聖人無情”,其實聖人何嚐沒有人情,隻不過能對尋常人情有所超越,不會為人情所累罷了,而這正是聖人之所以為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