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其實我們可以不是有些人(4)(3 / 3)

我們是否要將自己的價值建立在環境之上?那麼當我們失去環境獨處的時候,我們的價值感要從何而來?我們是不是要將價值感建立在他人之上?那麼當不同的人對我們有不同的評判時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身上的每樣東西都是資源,隻是看的角度不一樣。有的人會因為胖而自卑,有的人則會稱自己是“唐朝美人”,後者更容易招人喜歡。有的人會討厭自己不善言辭、不善交際,有的人則欣賞自己的文靜和羞澀,後者就懂得欣賞自己。有的人會痛恨自己太固執失去了太多機會,有的人則欣賞自己的堅持。

沒有一樣特質是好或者是壞,它隻是我們身上的一樣特質,隻是我們用了褒貶的形容詞來形容。但當我們把它還原,它依然隻是我們擁有的特質。倔強其實就是堅持,討好其實就是愛心,指責其實是力量。年近三旬是成熟美,長得太平凡則是安全,防禦是因為保護自己。如果我們褪去了比較和評判,那隻是我們身上的特質而已,無所謂好壞。

我們都是半杯水,沒有人會是一滿杯,有空的部分,也有有的部分。看到什麼,那麼就有什麼。

09尋找一種深刻的幸福感

沈奇嵐

你的信和許多人不一樣,你的信無關愛情,也和學業、事業沒有具體的聯係。你說,你想要聊一聊人生的處境。

你25歲,一切順利。這一年未發生什麼大事,未失業,未失戀,還健康,一切都按著軌道運轉。真好,大多數人都這樣生活吧,我想。想象中每日9點的上班號角響起,都市叢林裏奮力奔跑的人群當中有一個是你。

可你說你有焦慮。你說你在重複著22歲畢業之後的生活狀態,有點兒厭倦。曾經可以獲得驕傲和滿足的事情,現在再也不能讓你獲得激情,你說你用許多新的有形式感的東西來化解:變換新的發型,去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旅行,消費了許多夢寐以求的奢侈品,可每一次獲得之後,滿足感毫不長久,你仿佛麵對更多的欲望、更深的空虛。你對自己失望,覺得自己變得不可愛,不淳樸,不那麼有堅持。你想知道那“焦慮與抑鬱背後隱藏著的最深刻的秘密”。

看到你的信,我有種感動。許多人任憑生活中的焦慮支配著自己,他們中有人用華美炫目、層出不窮的物質來滿足自己,有人用奮力卻盲目不停歇的工作來麻痹自己,有人在消極、被動的電玩或電視劇的娛樂消費中忘卻自己。你卻不,你覺得生活裏有些不對勁,你在追問為什麼。在這個凡事隻求輕易得到不求意義的年代裏,這種追問是難得的甚至是奢侈的。

可我相信這個追問會在每個人的人生中以這樣或者那樣的形式出現,或早或晚。

在我的人生中第一次知道這個追問是在一堂哲學課上,老先生在夏日的午後激情澎湃地說著一個叫作康德的哲學家向自己和人類提出的幾個問題:“我可以知道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可以期望什麼?還有,人是什麼?”

我必須承認,那個下午的這些追問對我的意義不過是筆記本上的幾行字而已,當這些追問僅僅以知識的形式出現的時候,對人的心靈是毫無作用的。隻有當這些追問以生活的方式讓我們直麵的時候,我們才會從內心發出和康德一樣的追問。盡管這顯得十分不合時宜,可是尋找一種深刻的幸福感是每個具有心靈的人的本能。

你現在的生活不能給予你這種深刻的幸福感,於是你不滿。你消除不滿的方式是占有和消費,是對世界進行的某種征服。這種征服的效果是在欲望的傷口上撒糖,甜蜜但使得傷口更加惡化和擴大。每一種不滿常常表現為某種渴求和欲望,它們需要被好好地和正確地理解。一如壓力之下的暴飲暴食,或者發工資之後超常的購物熱情,考試前拿著課本卻一直一直看電視的越緊張越逃避的心理。不能好好理解自己的欲望的人,就隻能任憑這種欲望支配著自己。他們樂此不疲,甚至上癮,因為他們不了解自己的心、自己的處境、自己真正的需求。

這不能責怪你,我們的教育使得我們對待世界的方式曆來都是簡單甚至粗暴的,我們隻會占有和消費。我們的目標曆來明確:考試,得高分,考名校,找好工作。每一步都是目標明確,每個抵達目標的過程都是一場戰爭。我知道,外麵的世界是隻看結果的。可是你也因此遺忘了享受的過程,漸漸地變得隻看重最後是不是達到效果。這可能是你不快樂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