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荻溪章氏家乘》初探(2 / 3)

據《家乘》譜牒一記載,九世男丁增至三十一人,十世增至七十二人。可能就是由於人丁的繁衍,遂產生編輯《荻溪章氏家乘》之想。不過當時聚族而居,總共人口不過四五百人,編輯家乘大概並非甚難。《荻溪章氏家乘》四修本序一為嘉慶丁卯(1807)體仁閣大學士朱□所作,內稱:“湖州章氏自明季由會稽道墟裏播遷於歸安縣之荻港村,屢經兵燹,家漸式微。傳至五世,諱思德,三齡失牯,賴母丁氏鞠之。瑣尾流離,僅存一線,以至記籍蕩然,世次莫考。至六世贈朝議公諱嘉猷,敦孝友,尚德義,鄉裏之譽籍籍播在人口,而家道亦漸昌焉。其孫給諫諱大有,始以進士官於朝。長君諱寶傳,亦以進士官給諫。自是簪纓相繼,裏中推為望族,而食指亦繁,自始遷祖以下,現計以數百人矣。有孝廉名耀曾者,贈朝議公之裔孫也,品學端粹,拳拳以尊祖敬宗為心,去年偕其族人編輯宗譜。其家本有給諫公手定草譜,成於康熙乙巳年(1665),敘次詳明,規模美備。孝廉複為之搜訪參核,裒集成書,將以鋟板,傳之永久……考廉嫡弟名汝金,為餘門下士,成乙醜進士,入詞館。今年六月,攜其家乘求序於餘”,因為之序。

這篇序言不長,但是卻讓我產生了幾個問題:

一是東洋文庫所藏《章氏家傳族譜》(《章氏荻溪支譜》),並非最早的《荻溪章氏家乘》,最早的應是(康熙乙巳)1665年“給諫公”手定的草譜,其後是嘉慶丙寅耀曾偕族人所編且已正式成書的家乘。但是我們現在隻能看到朱□替它寫的序,卻無從發現原書。因為耀曾雖然想“將以鋟版,傳之永久”,卻似乎並未刊印。光緒辛卯(1891)工部尚書祁世長為《三修家乘》所寫序也說:“自康熙乙巳、嘉慶丁卯兩修,而後久未鋟板。”不過丁卯本確實流傳下來,因為它是四修本的依據。至於如何流傳,唯一的辦法就是手抄,因為當時族人不多,家乘分量單薄,抄起來似乎並非甚難。現在需要考慮的是,東洋文庫所藏道光後期手抄本家乘,與耀曾所編家乘未刊本究竟是一種還是兩種?這還有待作進一步對照考訂。

二是耀曾與繩曾同為十世,耀曾生於乾隆己卯(1759),繩曾生於乾隆乙酉(1765,福基同年生),相差不過六歲。編譜時族人甚少,且又聚居一村,何須分頭編兩種族譜?也有可能是繩曾等對耀曾所編譜稿不大滿意,或是事後又有所增補,道光後期抄本或係其後裔傳抄於耀曾(帶碧堂)、福基(墨耕堂)等支脈。不過,這畢竟不影響耀曾所編家乘的正統地位,因為三修本已經明確交待係以此稿為重修底本。

其三是朱□的序存在一處紕漏,他說:“給諫公手定草稿,成於康熙乙巳(1665)年,”卻未說明是哪位“給諫公”。因第七世“朝議公”廷宏長子有大(八世)曾任山東道禦史兼貴州道禦史,是荻溪章氏第一位“給諫公”;其長子寶傳(九世)亦曾任福州道禦史,是荻溪章氏第二位“給諫公”。寶傳生於康熙丁酉(1717),草譜肯定不是他“手訂”的。而有大也不可能手訂草譜,因為他生於康熙戊寅年(1698),比手訂草譜之時也晚了三年。因此,手訂草譜的便不會是“給諫公”,而可能是第一位給諫公的父親“朝議公”廷宏,但他生於康熙丙辰年(1676),也比草譜手訂之時晚了十一年。那麼隻有再往上推到六世嘉猷,他出生於明崇禎丁醜年(1637),手訂草譜之時他已將近而立之年,而且又是文化程較高的太學生。如果我的推斷能夠成立,朱□序文中所說的“給諫公”便應該改為“朝議公”,因為嘉猷與廷宏都是因為以子孫有大官而得朝議大夫的恩封。不過那時荻溪章氏人丁甚少,一至六世連妻室子女加在一起也不過30多人,這樣的草譜手訂起來也不過薄薄一本,但可惜我們已無從目睹其真容了。

不過,四修本以丁卯本作為底本卻是毫無疑義,因為祁世長為四修本所作序已說得很清楚。四修本的總纂是十二世文熊。譜牒六記雲:“字寅伯,號芸伯。母沈氏。道光丁亥(1827)九月十四日生。廩生。丁醜歲貢,候選訓導,敕授修職郎。光緒甲辰(1904)十二月十九日壽終。著有《恰受航文稿》二十四卷,《經說》十六卷,《叢鈔》四十二卷,《詩集》二卷,《雜識》二十卷,《家譜》十四卷。以子震福官誥贈朝議大夫。葬葡萄港東北東大章路。”祁世長稱之為“其族之有道能文者”,殆非溢善之言。文熊等所輯家乘堪稱完備,光緒十八年(1892)開雕,二十三年(1897)告成,稱為《湖州荻溪三修家乘》。內有祠宇二卷、遺像一卷、土賁墓二卷、祭產二卷、世係三卷、譜牒十卷、文集六卷,總二十六卷,約之為十四卷。助譜捐助者為:源遠公堂二百千文,介賓公堂陸十千文,桐嵐公堂一百二十千文,月葭公堂一百二十千文,楊廬公堂六十千文,乃縉十五元,鏡清十五元,鴻森三十元,維藩一百元,縝二十元。維藩是我曾祖,是個人捐助最多者,因為他當時已棄官下海,在安徽蕪湖創辦益新麵粉公司且贏利頗豐也。

東洋文庫所藏四修《家乘》為民國十三年重印者,對光緒刻本增補較多,但凡例完全沿襲其舊。其後有十二世奎(曾桐)所作序,文雲:“清光緒間續修家乘,迄今垂三十年,歲月遞遷,子孫蕃衍。族兄鹹文、彬堂、侄震福曾有增修之議,未果而先後物故。奎以頻年作客,未遑從事此舉。癸亥(1923)春,族侄輩乃□、增森、洪鈞、祖佑、祖申、兆奎提議續修。餘聞之而喜,惟以各支之僑寓遠處者實繁有徒,遂由祖佑擔任總調查之職,而以承恩、鴻恩、增霖、鴻鈐、祖慰分任之。今祖佑以調查事畢,函索序言。奎以三修時自光緒壬辰以迄丁酉,六閱寒暑,始克告竣。今於一年之內即觀厥成。曩時雖係創始鋟版,一切規模幾費斟酌,事之繁簡固屬懸殊。而今之調查采訪,散焉而使之聚,非有人專理之事,何能提綱挈領,舉重若輕,是祖佑之有功於譜事,擬諸堂兄文熊、族侄乃吉,無多讓焉。而付印校勘之事,仍由祖佑董承之,乃梅、宗元襄任之。裒然成帙,以垂弈□。題曰四修家乘,蓋繼三修而言也。後之人一再續修,循緒而增,當亦如歲月之無窮期焉。”文中所雲祖申,即所謂“瑞典王子”羅伯特的祖父,兆奎則是我的祖父(維藩長子),他們都是積極倡議續修者,宗元是祖佑之長子,宗祥之兄,屬十六世晚輩,所以隻能任襄助付印校勘之事。

此次重印,改用聚珍版參以石印,且篇幅更為擴充,所以花費亦甚大。上海大中華印書局承印一百六十部,童氏付給一千四百□五元七角。這筆錢也是由族人共同集資,除源遠、介賓、桐嵐、月葭四個公堂提銀五百八十元外,個人捐助較多者,祖佑帶頭捐三百兩(估計大部由宗元兄弟承擔),祖申、祖純弟捐一百元,兆奎、兆彬兄弟捐二百元,其他洪鈞、祖僖各一百元,還有鴻釗也捐五十元。鴻釗是荻溪章氏族人中第一個著名科學家,為十四世。譜牒九記雲:“字儀聲,號演群,又號愛存。母鄭氏。光緒丁醜(1877)正月二十七日生。庠生。日本帝國大學、理科大學地質學科畢業。宣統辛亥科進士。民國工商部技正,曆充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所長,地質調查所股長兼會辦,礦政司第四科科長,北京農科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農業專門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員。著有《師弟修業記》、《三靈解》、《石雅自鑒》、《蠹餘集》等”。

祖申、祖純除熱心捐助外,還為家乘提供了兩篇傳記。一是《山稼府君行略》,敘其父恩陛生平。恩陛字山稼,生於道光丁未(1847)八月十七日。其父乃憲曾官江蘇常州府知事,但恩陛幼喪父母,且羸弱多病,家道遂中落。太平軍攻占湖州後,輾轉流徙上海,授徒自給。同治壬申(1872)以試用從九品保升主簿,自此在蘇滬間作小吏。光緒庚寅(1890)春,自上海小東門城守汛,調補城北新閘巡防局巡官。新閘是時尚未辟為租界而與租界毗連,轄地數十裏而居民流品甚雜,又有租界可為逋逃藪,是以積勞成疾。光緒壬辰(1892)病故於上海,二十餘年後始歸葬故土。另一篇是《周太淑人行略》,簡述其母生平。周氏京兆宛平人,也是由於鹹同之際戰亂隨寡母流徙到揚州,同治庚午(1870)嫁給恩陛,可以說是境遇相似的患難夫妻。壬申(1872)以後遷居上海,祖申、祖純都是在上海生的,屬於“各支之僑寓遠處者”。民國初年又為祖申兄弟迎養於北京,此後祖申子宗琦僑居瑞典,祖純長期供職京師,離湖州更為遙遠,但思鄉情結則縈繞終身。宗琦子羅伯特從歐洲回湖州尋根,可謂履行祖先遺願,為荻溪章氏門風增添新的光彩。

三、隨寓占籍――《荻溪章氏家乘》的傳統

我國家譜大多重視門第地望,而《荻溪章氏家乘》卻強調隨寓占籍,不願勉強攀引往古那些輝煌的世係。

清嘉慶丁酉朱□為《荻溪章氏家乘》所作序,一開始就說:“章氏之先,本出薑姓,為神農氏之裔。齊太公支孫,受封於鄣,厥後去邑為章,遂稱章氏。自秦漢迄於後唐,人才迭出。浦城人諱仔鈞,撰戰攻守三策,禦敵有功,官至太傅。其夫人練氏賢而多識有恩,曾全活建州一地民命,遺愛在人,難可闡述。生一十五子,六十八孫,先後顯達,皆列於朝,文武各稱厥職。由是子孫蕃衍,布於東西,宦遊四方,隨地占籍。至宋中興時,章氏分七十有二派,本固而枝茂,源深而流長,推其譜牒,皆太傅公之苗裔也。”這都是套用《會稽□山章氏家乘》的現成文字,其原始根據已無從查考。

說是神農氏後裔,南方漢人各氏族大多以為如此,無非是把神農氏作為一種遠祖的象征,正如黃河流域的漢人大多把黃帝認同為自己的老祖宗一樣。至於薑子牙與以後的章氏有無血統關係,這卻是應該然而又很難加以稽考者。不過這種說法對後世姓章的人家影響甚深,我小時候就聽老輩說過章、薑同源,因此世世代代都不能通婚;還有什麼我們的祖上是從山西逃難出來的,洪洞縣的老槐樹就是曆史見證;還有什麼家庭離散時,母親把每個孩子的右腳小指頭都咬一口作為印記,因此後世章氏族右腳小指甲的右上側都多一小塊硬肉,……至於章仔鈞其人,則從未聽說過,可能因為他畢竟沒有薑子牙偉大。再則他和太太生下十五個兒子,還有六十八個孫子,很像蘇聯的英雄母親,與荻溪章氏最初四世的一線相傳相距太遠。

光緒辛卯祁世長序亦雲:“章氏係出齊太公支孫,至五代之始,泉州人有諱仔鈞者,官太傅,其夫人有全城功,子孫多為顯官。降至炎宋,有諱得象者,為仔鈞之後,生時母夢庭橫象笏,因以得象名之。官翰林學士,承旨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郇國公,諡文簡。子孫蕃衍,或遷皖之銅陵,或遷浙之寧紹,皆隨寓占籍。”與朱序相比,祁序多提出一個宋代的得象,大概亦屬仔鈞後裔的七十二派之一支,而且明確指出是章氏“遷浙之寧紹”的先人。但《荻溪章氏家乘》對這些古老的世係似乎都不大在意,因為確實很難一一考訂精詳。他們頗有一點實證精神,最重視的是真憑實據。他們追溯既往,隻能說是從會稽道墟村遷來荻崗(港),再不願作任何攀扯,因為連遷荻港的一世、二世名字都失傳了。一世、二世大約都是一線單傳,三世、四世是否有兄弟姐妹也說不清楚,所以在家乘譜係出現的仍然是一線單傳,這說明他們確實恪守實事求是的原則。《荻溪章氏家乘》從三修開始,其凡例第一條就是:“歐陽氏、蘇氏諸譜,皆遠溯本源,吾族先世無考。今仿法氏譜例,謹以遷荻始祖為第一世。”祁序把“以遷居之祖為荻鼻祖,遠代世係,慎而闕之,不妄引他族”,作為這部家乘“三善”之第一善,就是說譜傳的價值首在真實可靠。祁序還誇獎“章氏自明季遷荻及今十有餘世,三百年來,科第接踵,綿綿延延,蟬聯無間,雖乏駭人聞譽與震世功名,而登仕籍者克守清白家聲,居家者亦洵洵有士君子之行。”這大概就是章氏老輩常掛在口中的所謂“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實實做事”之意,盡管並非人人都能說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