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訪美日記(1979.9.29―11.6)(2 / 3)

金門大橋頗雄偉,遊人如織,多為觀看太平洋及其岸邊風景。遠處有山,據雲是當年華工登陸之處,住地遺址。海中有小島,原為監獄,現擬改建公園。

晚間康教授在自宅親自下廚款待,兩女活潑熱情。席罷,前妻來,笑談如常。據雲係電工,收入比康教授高。離異後約定每人每年輪流與孩子同住六個月,夫人樸實無華,康亦彬彬儒雅,不知何故離婚?歸途中,同行學生說,今晚康教授即將搬至校內單身宿舍。

10月8日參觀胡佛圖書館,其檔案部收藏與辛亥革命相關者有荷馬裏、布斯與孫中山來往信件等珍貴資料頗多,但每次隻限少量複印。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誌叢書》、華文書局《中國省誌彙編》、學生書局《新修方誌叢刊》均便於參閱。複印《公民急進黨叢報》、《山東革命黨史稿》、《旅美三邑總會館前史》等。

日本中村義教授到館中晤談:東京辛亥革命研究會創建已有十年,現由日本女子大學久保田文次教授負責。日本辛亥革命研究有兩個取向,一為日中關係,一為民眾作用。對秘密結社、經濟、思想史很注意研究。希望今後加強與中南辛亥革命研究會交流。

晚宴後回寓所,大批台灣學生等候已久,有夫婦攜幼兒來席地而坐者。暢談兩岸情況及未來關係,淩晨1時始散。有些台灣學生說,台灣“經濟起飛”以犧牲農民利益與民族主權取得,且未建立真正獨立工業體係,大陸不宜學。但大陸現在做法,又有些似步台灣後塵。蔣政權不得人心。台灣本土人民400年來,當夠了“二等公民”,不願另換一個“征服者”。普遍希望緩和,害怕打仗。大陸人害怕蘇聯威脅,台灣人害怕大陸“威脅”。

10月10日上午由格裏高(Gregor)教授陪同參觀斯坦福大學校園、東方圖書館及中國研究中心圖書館。兩館工作人員均熱情接待,主動提供資訊。任翻譯者為博士候選人張俠女士,人如其名,其學位論文題目與藍衣社有關。

中午與研究中國的學者、學生座談。有些人亦對曆史的客觀性、中國政府的正確路線能否持續等問題頗感興趣。

下午與曆史係學生座談。提問:現在大陸學者個人能寫黨史,是否一大進步?何謂神化,何謂曆史的客觀性?提出客觀性,是為了糾正過去學術工作中的混亂,還是別有用意?

驅車至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園,住婦女學者俱樂部(實為大學賓館,對男性開放)。

晚間,杜維明夫婦家宴款待,台灣旅美學者石錦等作陪。杜暢談美國史學情況:1945年以後加強中國研究,1949年以後主要是作為敵國研究。人雲二戰研究日本,冷戰研究蘇聯,韓戰研究中國。以前經費主要來自國防部,1970年左右才改由公私基金會提供資助。

10月11日上午東亞圖書館湯□文館長陪同參觀善本及重要參考書,琳琅滿目,佛經特多。前些年從印度西藏流亡者購得7000卷僧侶手書經卷,為研究西藏宗教問題的重要史料。

下午訪問唐人街中華文化中心,正籌備展覽“華人在美國”曆史資料。中心劉喬治先生熟悉當地掌故,熱心研究美洲華僑曆史。陪同參觀唐人街各處舊址,解說甚詳。同行還有魏斐德(Fredrik Wakman)教授的學生金□(Jim Nickum),學位論文題為《中國農村人民公社水利問題》。其先輩經德、法、意移民美國,祖、父均以賣肉為業,到他才棄此業而就讀大學。另一同行學生為陶比亞(Stepe Tobia),攻讀人類學專業,先輩為從俄國遷徙而來的猶太人,住紐約。陶與金□不同專業而均對唐人街曆史有興趣,可能與移民家世有關。

中午返伯克利,與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斯卡那平諾(Scalapino)共進午餐。斯為政治學者,曾至北京大學講學,對辛亥革命史頗感興趣。他認為辛亥革命是紳士領導,不是資產階級革命;是兩代人之間的衝突;具有新思潮者主要是由於所受教育,並非都源於家庭出身。反複辯說,有共識者,有存異者,但相互尊重,氣氛融洽。(三年以後,我在《關於辛亥革命性質問題――答台北學者》一文中提到的“美國有位年長的知名教授”,即指斯卡那平諾。)

10月12日上午周女士(原在北京曆史所工作)來,談其家庭糾紛事甚瑣碎。臨行希望:(1)見劉大年問收到信未?(2)轉告湯國黎先生有關尋找章琦(太炎先生次子)情況。

10時,韓國學生申某(Tom Shin)來訪,談博士論文事,頗樸實,在食堂任廚師以供學費,已讀五六年。

杜維明來,續談美國史學情況:

美國最大的學會是亞洲研究學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下分四部,中國研究最受重視。董事會由15人組成,任期三年,例行選舉,決定方針。但學會的真正動力是執行委員會,現設於密歇根大學,輪流坐莊。《亞洲研究》雜誌現由華盛頓大學支持。會員無明確資格限製,每人交25美元即可參加。美國東方學會(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包括中東)帶有漢學老傳統,會員須經推薦,故人數較少。美國漢學長期受法國影響較大,亞洲研究則側重近現代,並重視社會學研究,兩者現在逐漸合流。傳統漢學家功底紮實,但近現代研究有軍工企業等實力後盾,所以發展迅速。政治學研究發展更快,大部分研究在1949年以後。一種名曰政治文化研究,即把政治作為文化現象來研究,以派伊(Pye)為代表,鄒儻、狄特默(Dittmer)亦然。另一種名曰行為學派,把政治當做官僚、政權、權力結構,如斯卡那平諾即研究國際權力均衡。

費正清是從曆史學角度來看中國近現代史,對曆史繼承性尤感興趣,專長是清史。漢學真正有成就的是史華茲(Benjamin I。Schwatz),有研究嚴複和毛澤東思想產生的著作,“毛主義”(Maoism)一詞即始於他。史為猶太人,基本訓練很好,現在哈佛任教。哈佛有兩個相關機構:一是東亞研究中心,著重用社會學方法研究當代,以中國研究為中心;一是哈佛燕京社,重傳統學說,如考據學。伯克利東方語文係亦為老漢學傳統,與近現代研究關係不大。

亞洲學會聲勢大,但缺經費,隻能提供開會場所,所以學術影響並不顯著。

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研究會(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Fellowships)全國委員會下設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經費充足,其下又設中國研究委員會,支持舉辦學術會議,大學生寫相關論文亦可申請補助,因此能夠影響學術發展。

另一機構為美國中國研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Grants),支持人文學科研究,如文、史、哲、經、政、人類學、心理學等,側重政治色彩較淡的課題。

以上機構經費主要來自各大基金會,現在梅隆基金會(The Mellon Foundation)的實力可能已超過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主要由匹茲堡鋼鐵等大工業主支持,從20世紀60年代末即開始注重中國研究。魯斯基金會(Luce Foundation)曆來保守,但最近也撥100萬美元邀請八個大學研究美中關係(廣義的)。

1972年後有很大變化,即美國各大學、團體與中國可以廣泛交流。威斯康星大學氣魄最大,計劃招收1000名中國留學生,先作初步訓練(主要是語言),然後分送相關各校。美國科學院受政府委托,成立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R。C。),最近已與中國社科院達成協議:(1)學者交換,每年15人;(2)研究生交換,每年30人;(3)本科生交換,每年30人。美國過去隻進行對華科技人員交流,現已注意人文社會科學交流,目的是為了增進彼此了解。教育、衛生等政府部門也出錢支持區域研究,在大學設立相關中心,或給獎學金。你們此次來訪,即十所著名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共同提供經費。伯克利、斯坦福兩個中心聯合出錢,即將邀請傅衣淩來訪。

美國的研究中心係由外界提供經費,所以與所在大學關係微妙,若即若離。中心與係不同,不是學校肢體,但學校可以“抽頭”(分取經費)。麻省理工60%以上經費都來自外界。美國大學要在銀行存款70萬美元作為基金,才能增聘一位教授,因此不輕易給長期聘約。

下午課堂討論,因魏斐德已訪華,故由我代替主持。我作簡短講演後,杜維明亦作簡要發言,談社會現象的發生學,非經濟因素與經濟因素如何發生關係,壓力集團,等等。學生所提問題有如何理解階級分析、類型分析等。台灣《中國時報》記者等兩三人亦列席,但發言比較謹慎,隻提有關兩岸學術交流之類問題。

下課後,杜維明邀我與台灣記者及少數聽課學生到中國餐館敘談。台灣客人對其當局有所不滿(如不重視社會科學、限製與大陸人員接觸等),對大陸政府顧慮亦多,對鄧小平則頗推崇。對郭沫若頗有微詞,我從曆史條件加以解釋,他們認為“已被說服”。他們說,台灣最重視統一的隻有蔣家政府,今後會愈變離本土愈遠,中青年隻關心個人利益,不關心祖國統一。蔣政府有一觸即潰之勢。“台獨分子”在海外很活躍,但在台灣勢力反倒不大,唯“台獨”思想則頗普遍,很多人認為維持現狀就是獨立。但台灣真正要獨立,沒有大陸認可是不行的。最好是兩岸加上新加坡建立聯邦,宋慶齡當元首,李光耀當總理,國旗要三方都能接受。台灣與大陸文化、經濟交流很重要,石油、藥材都屬台灣急需,學術資料的複製可通過香港中文大學辦理。(事後始知,《中國時報》記者係追蹤采訪,一路尾隨,曾在台發表長篇報道,介紹我在美講學、訪問情況,評論還比較客觀、友好。)

晚8時許始回寓所,匆匆整理行裝,因明晨即將乘機去麥迪遜。在賓館打工的華裔學生任杏娟前來告別,同胞情誼懇摯,但為上帝見證(God Witness)問題辯論不休。自稱四年前確曾得到啟示,深信贖罪、末日審判等。至11時始辭去。但不久又敲門,約到樓下見其姐愛娟,愛娟亦係課餘打工下班趕來送行。贈《基督教倫理學》,收;又贈精裝《聖經》,未收,因太重,姐妹均為大學生,隨父母住舊金山。杏娟在伯克利體育係,自請教師學芭蕾,在女學者俱樂部係臨時打工,今夜正好值班。

10月13日晨6時半,狄特麥駛車送至機場,7時半起飛。下午4時(時差兩小時)至麥迪遜。威斯康星大學政治係教授弗裏曼(Edward Friedman)夫婦接至其家,兩女甚可愛,長九歲,幼五歲。長女課餘習中國功夫,準備將來到中國學雜技。晚間到電影院看紀錄片《國內戰爭》(The War at Home),反映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學生反越戰運動如火如荼;情景真實生動。觀眾甚多,買票擺長龍,主要是大學師生。許多教授(包括弗裏曼夫婦)係當年學運活動分子,放映期間掌聲、口哨聲不斷,反應極為強烈。據雲弗裏曼夫人當年曾被捕入獄。

10月14日上午參與弗裏曼全家清潔勞動,窗玻璃全部卸下,兩女噴清潔劑,大人用線巾擦淨。然後同去鄉間瑞士式小村落,品嚐瑞式火鍋。將奶酪置鍋中融化,以剛出爐麵包蘸食之,別有風味,兩小兒特愛,如食珍饈。

10月15日上午參觀遠東圖書館,王正義先生(Cheste Wang,原國內西北聯大畢業)介紹:本校總館藏書近300萬冊,中文書30萬冊(國會圖書館有100萬冊,哈佛有70萬冊),與遠東有關者20萬冊。編目全部根據美國國會圖書館,買回其卡片,稍作整理更動即可投用。法、醫兩院圖書館獨立,經費由各該院撥給。自然科學書籍分至相關各係。中文書購自日本,中國香港、台灣,大陸書很少。本校美國史圖書館為全國之最,保存有芮恩斯(Paul Reinsch,民初駐華公使)檔案,因芮原任威大政治係教授。還收有《美國外交與公眾文獻――美國與中國,1842―1860》(American Diplomatic and Public Papers,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1842―1860)。

隨意檢閱圖書,如台北“中研院”近史所專刊、民國史料叢刊(傳記文學出版社)、中華民國史料叢編等。

中午周策縱教授邀餐敘。周教授原籍湖南,為五四運動史專家,代表作有《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革命》(1960)等,能寫新舊體詩,書法亦佳。

下午講演,聽眾認真但較客氣,無熱烈討論。

晚間與趙岡、周策縱、林毓生餐敘。林亦研究現代思想史及中國知識分子,趙專長為明清經濟,談該校情況及大陸史學研究甚詳。

10月16日晨起隨弗裏曼驅車購剛出爐麵包,即在車中品嚐之。隨即伴弗送二女上學,幼兒園與小學同在一樓房,頗簡陋,類似我國設備稍好的街道幼兒園。

與研究中國的三位研究生共進早餐,談詩歌問題。然後弗裏曼陪同參觀州政府、州議會。參議員正開會,可自由旁聽。討論熱烈:(1)飲酒合法年齡,是否應提高到19歲(原為18歲),或更高?(2)有一殺人犯已判長期徒刑,應繼續囚在監獄,或回家監外服刑?弗裏曼主張回家,認為有利於改造;餘不謂然,認為太冒險,可能繼續威脅鄰裏安全。

沿街頗多擺攤賣小件手工藝品(如皮帶、飾物)。弗裏曼雲,其中有些是威大學生,畢業後不願離去,自行組織散漫的“公社”(Commune),商討如何改革社會,晚睡遲起,成一個小小特殊族群。

下午弗裏曼開車送至麥迪遜機場,飛芝加哥轉底特律。

密歇根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費惟愷(Albert Feurwerker)來機場接至安那波該校附近旅館住宿。

10月17日上午參觀密歇根大學東亞圖書館,萬文英館長介紹:

中、日文圖書32萬多冊,其中中文20多萬;另有2萬多縮微膠卷,因建館較遲隻有如此,添置圖書亦先由現代,到近代,再到古代。不過縮微膠卷亦有利於圖書集約化,不占過多空間。對政府檔案縮微膠卷收集較多,有英國對華外交檔案2000餘卷,日本外交、軍事檔案直至二戰結束止。

大陸報紙,全國性者完備,地方性者有300多種,仍非完整。大陸期刊1966年以前較全,1966年以後欠缺甚多,華中師大學報也多缺本,希望通過圖書館交流補齊。

本館收有康有為的信稿、照片,其中有保皇黨在芝加哥辦軍事學校的照片。

20世紀20至30年代,密歇根與哥倫比亞曾是中國留學生為數最多的大學。

本校第三任校長曾任修訂中美商約的赴華特使,其家藏信稿全部保存於本校稿本圖書館。此外還收有許多中國校友的信劄。

離館後費惟凱陪同繼續參觀校園。

下午去底特律參觀福特汽車公司,規模頗宏偉。其博物館陳列各個時期各種汽車、燈具、農具、家具等。乘坐19世紀老式蒸汽火車環行一周。參觀愛迪生實驗室,連原有之後園玻璃碴均運來並恢複原狀。還有倫敦古老鍾表店、珠寶店等,亦係原地遷來,嚴格複原展出,且注意周邊環境之協調。最早飛機發明家萊特兄弟整座住房亦屬展覽內容。

10月18日上午到遠東圖書館看書。萬館長介紹:

本館收有前北京圖書館、台北中央圖書館善本縮微膠卷。敦煌文物縮膠,英、法、日有的,我們都有。但大陸最近發現的,我們沒有;俄國收藏的我們也沒有。

每年中文書增加7000冊,日文書5000冊。早期《大公報》不全,後期全。《時報》為日本影印者,不全。有北京小《時報》、《和平日報》,是在台灣做的膠卷。辛亥革命著作,十年以前是高潮,現已冷落。有一陣研究軍閥成風,如吳佩孚、馮玉祥、閻錫山等。

工具書方麵,戈爾登(Gordon)等編過有關中國論文索引。蘇聯科學院也編有相關論著目錄。亞洲學會的中國書目最全,但隻出到1975年。歐洲漢學以漢堡最好。牛津、劍橋圖書館由於經費不足,已落後於美國。

拉鐵摩爾已退休,陳誌讓去加拿大,英國中國研究力量散了,但有些地區大學仍在加強中國研究。

本館主要是1960年以後發展起來的。本校中國文化中心備受外界重視,每年圖書經費100萬美元,大學每年不過撥給2萬美元。(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每年經費200多萬美元。)

本館藏有陳誠私人檔案,已有複印本和縮微膠卷,分軍事、黨務、文教等,其中如解放戰爭時期在江西“繳獲”的蘇區中共支部資料,很有價值。

中午,楊(Enerst Young)教授邀與曆史係有關教師、研究生餐敘,實際為不拘形式的研討會。

下午秦漢史專家張春樹教授夫婦陪同參觀植物園。由於靠近加拿大,安那波的楓葉也很出名,楓林紅黃相間,草坪碧綠如茵。連日穿梭訪問,至此稍享悠閑。

晚間費惟愷陪同聽鋼琴演奏會,表演者為波蘭流亡鋼琴家,可惜我困頓已極,未能充分欣賞。

10月19日上午又至圖書館看書,側重了解地方誌,因朱士嘉曾囑托。據館員介紹,哥倫比亞大學收有900多種族譜。美國猶他州有譜係學會,為國際性團體,與夏威夷摩門教會背景的楊百翰大學有關係。

中午參觀藝術博物館,著重看日本文物、抽象派畫。

下午演講,反應熱烈,但亦不如西部學生之開朗與愛辯論。

晚上,張春樹夫婦在家中舉行酒會餞別,食品全係夫人手製,精美之至,據雲豆腐係驅車自加拿大華人區購來。參加者30餘人,多為密大與底特律各界華人精英,全都來自台灣,畢業於台大者尤多,彼此不問年齡,隻問何屆畢業,因均垂垂老矣。同胞情深,鄉思尤濃。據雲聚會之盛況空前,可能是想在大陸客人身上獲取若幹故土氣息。

10月20日晨7時45分,費惟凱夫婦驅車送至底特律機場。乘波音727於9時起飛,10時半到達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生古博(印非混血兒)與耶魯大學博士生羅易(Bill Rowe)來接。古博研究納蘭性德,羅易研究19世紀漢口,正在哥大收集資料。

中午,哥大曆史係助理教授曾小萍(Madeleine Zelin)陪同進餐,原為伯克利魏克曼之研究生,研究雍正時期中國經濟,剛得博士學位,即獲哥大教職,可見其學術潛質不錯。飯後上街隨意遊覽。參觀一畫廊,甫離去,一畫家追來送其作品,自稱色彩絕佳,“可以此畫代替電光源”。隨後去聯合國我代表團住處拜訪一教育部外派人員,交流出訪經驗。

晚間,古博、羅易來旅舍閑聊。

10月21日上午搬家。因原住羅斯福旅館處於鬧市,整夜警車轟鳴,附近又發生火災,不得安眠,遂移居鄰近哥大之老人公寓,設施與賓館無異,且有家居情調。

中午,古博邀邵子平(聯合國職員,國際法專家,原國民黨政府駐日大使之子)及其女友羅其雲(在電腦公司工作)共進午餐。邵雲已組織美籍華裔專業人員聯誼會,意在促進中美文化交流。

下午與古博、羅其雲乘船參觀紐約港,瞻仰自由女神像,泛舟哈克遜河。登國際貿易中心大廈110層,俯視紐約夜景。百老彙車輛來往如梭,車燈光焰成線成片彙成人間銀河,帝國大廈亦光耀如燈塔,頗為壯觀。我說:紐約隻能晚間從天上看,因為夜色掩蓋一切貧困、罪惡與苦難。出國貿中心即見鄰近街道垃圾汙穢、混亂不堪。羅其雲並引導觀看一同性戀者聚居街道。人雲,不到紐約,不知美國,而許多美國人又不承認紐約能夠代表美國。

歸途中,我說國貿中心大廈是用美金造成的金錢拜物教聖殿。古博亦有同感。出租車司機為猶太人,知我來自大陸,不僅不收小費,反而少收車費,並說:“你們來自社會主義國家,我不能收小費,反正馬上要到飛機場接富豪大亨,可以多刮他們一點。”

然後至邵子平寓所與台灣年輕學者見麵,多為留學美國並在聯合國服務者,傾向大陸,態度明朗,意見直率。邵以一萬多美元購此工廠舊屋,甚大,可開百餘人會議,準備為訪美大陸學者免費提供簡易住宿。

10月22日上午與東亞研究中心秘書馬丁(Robert Martin)晤談,她負責具體接待事務,古傅為其臨時助手,隨即參觀東方圖書館。收有楊譜笙家藏同盟會中部總會有關文獻,為兩個手卷裱裝。陳荊和、陳育崧編:《新加坡華文碑銘集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部),共收119篇,分廟宇、會館、公塚、宗祠、書院、醫院、墓誌銘、教會、紀念碑九類,育崧撰緒言尤有意義。李毓澍編《清季中日韓關係資料三十種綜合分類目錄》(舊金山,1977)為國內所未見。台灣政治大學研究生沈道立學位論文《南京臨時政府官員、議員之政治資源及運用方式》,體現民國史新的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