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西文東方學報論著舉要》(2 / 3)

一般目錄好做,隻要屬於範圍有見必錄即可,頂多在分類時有些難度。但《舉要》則屬於較高目錄層次,編者須對本學科研究動態有全麵了解,而且有足夠素養加以評估選擇,去粗取精。由於是麵向中國讀者且在中國出版之西文東方學報論文舉要,編者不僅要通曉西方學術狀況,而且要力求切合中國讀者需要。貝德士掌握多種語言文字,除母語外,“諳習法文、中文、德文”,對拉丁文、希臘文勤學不輟,俄文、日文亦可勉強閱讀,而且已在金陵大學任教十年之久,所以也隻有他才是編輯《舉要》的最佳人選。貝德士治學嚴謹,謙虛樸實,他不像有些洋博士那樣常以見多識廣自炫,所選刊物是中國各大圖書館均有收藏者,所選論文亦以確有學術價值且能給讀者以思路、方法之啟迪為標準。《舉要》之編輯,處處為中國讀者著想,如體例的切合實用,除附分類索引外又加上作者姓氏索引,都可看出貝德士誨人不倦的教師苦心。為力求準確,“論文出處均經校對三次”,但仍聲明“訛誤之處,恐仍難免,因此類目錄排印不易也”。這也是貝氏誠實之處,決不自欺欺人。

《舉要》利用的西方雜誌如下:

1.《東方學報》(Acta Orientalia),係荷蘭、丹麥、挪威東方學會聯合發刊之雜誌,論文常用英、法、德文撰述,1922年創刊,每年出四期。

2.《亞洲藝術》(Artibus Asiae),主要發表德國學者論文,但間有以英文、法文撰述者,1905年創刊,每年出四期。

3.《大亞細亞》(Asia Major),德國大亞細亞雜誌社發行,1924年創刊,每年4期,係研究東亞及中亞之學報,對中國研究尤為注意,論文以德、英、法文撰述。

4.《河內遠東博古學院學報》(Bullétin De L'école Francaise D'extrême―Orient),由河內遠東博古學院編印,偏重安南材料,但亦間有關於中國之精心撰述。論文均用法文,書評、書目亦用他種文字。1900年創刊,每年四期。

5.《東方學院學報》(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為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之學報,1917年創刊,每年四期。論文一般用英文,對阿拉伯、波斯及中亞問題頗為關心,但亦有中國研究之有價值論著。

6.《中國雜誌》(China Journal),1923年創刊,原名《中國科學美術雜誌》(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為雙月刊,在上海發行,1925年改為月刊,1926年以後每年兩期,1927年簡稱《中國雜誌》。此刊兼研究中國科學與文化雙重性質,附圖彌足珍貴。

7.《中國評論》(China Review),英文月刊,麵向西方讀者,文多平庸,間有佳作。1872年至1873年在香港創刊,1901年停刊。

8.《中國教務雜誌》(China Recorder),上海中國教務雜誌社編行,1869年創刊,1874年以後按月出刊。係在華基督教傳教士及教友之機關報,論著以教會工作與宗教問題為主,但對民眾社會生活及其思想亦頗關注。(按:貝氏晚年撰寫《基督徒奮進在中國》,此為引用最多的刊物之一。)

9.《東方藝術》(Eastern Art),為以研究中國藝術為主之年刊,1928年創刊於美國費城(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Philadelphia)。其一、二兩卷刊載近期各博物院出版物及藝術雜誌之目錄,頗具參考價值,插圖尤為精美。

10.《亞洲學報》(Journal Asiatigue),係法國亞洲學會機關刊物,除論及中國外還包括西亞、中亞及印度,學術水平較高,頗負盛名。1822年創刊,一直沿用分集舊法,故卷數、期數查考較難,至100年以後(1922)始改用分卷法,每年出四期,分為兩卷。由此可見積習之難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