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識頌(2)(2 / 2)

第四個是懈怠。“不精進為善,不努力斷惡,懶惰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懈怠,不會精進地去修善法,不會努力地斷惡法,因為懈怠的緣故,就會增長染汙法。

第五個是放逸。放蕩縱逸,不防惡修善,放縱自己的不善的行為。尤其是在止惡修善、舍染趣淨的威儀上麵、行為上麵,不嚴格要求自己,任情縱欲,心不防護。“障不放逸,增惡損害所依為業。”因為放逸的緣故,所以會增長惡心。

不放逸,對於初發心的菩薩非常重要!在《文殊莊嚴國土經》上,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菩提道根本,就是不放逸。”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上也說:“佛說不放逸,是無死甘露,故汝為增善,恒應不放逸。”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不放逸品第四品》上開示:“既得此閑暇,而我不修善,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若我已解此,因癡複怠惰,則於臨終時,定生大憂苦。”我得到八暇十滿的圓滿人身,我不用她來精進修善,這是自欺欺人,也沒有比這樣更愚癡的行為;我如果知道這個道理,還不精進、還是放逸,那麼臨終時一定會生大憂苦,“難忍地獄火,長久燒身時,悔火亦炙燃,吾心必痛苦。”外在有地獄猛火,內在有心裏麵的悔恨的火,這樣子必定是痛苦交煎!

第六種是散亂。分散、擾亂,“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第六種大隨煩惱,這個散亂,它又有六種散亂:

一、本性散亂——前五識向外緣色等境界相,本性就是散亂。

二、外散亂——修善法的時候,對於五欲境,其心馳散。

三、內散亂——修善法的時候,其心住於昏沉、或者掉舉之中,這是內散亂。

四、相散亂——為了取信於他人,故意裝出道貌修行之相。

五、粗重散亂——因為有能取所取的二取習氣,所以於修善法的時候,我執和我所執夾雜其中,也就是我執和法執夾雜其中。

六、作意散亂——已經發了大乘菩提心,但是他退轉了,退過來心向二乘止觀,及二乘的涅槃聖果。他本來發了菩提心,心生退怯:聞佛道長遠,心生退怯;觀眾生難度,心生疲厭。回過頭來,他要去做一個自了漢,要求證阿羅漢,這個照樣是成為作意散亂。

但是我們如果發了菩提心,我們根機不夠,我們現在由內觀禪開始,先修內觀禪,你不要認為這個很淺,它是什麼?透過覺知我們身體的感受,就直接跟我們的第八識溝通了。比你去觀想一個本尊,那個是第六意識的作用,那隻是表麵地淨化你心的表層;你覺知你的感受、保持平等心,就能夠淨化你心的深處,淨化你阿賴耶識裏麵的種子。我們學了《八識規矩頌》就更容易明白了。

第七個是失念——失去正念,邪念增長。“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失念:忘失正念。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是失念,也就是忽略心,不能夠保持專注。

第八個是不正知——知見不正,邪見增長。“於所觀境,謬解為性,毀犯為業。”謬解:錯誤地理解,對於所觀境不能夠正確地去觀。

“不正知”與六個根本煩惱裏麵的“惡見”,有什麼不同?“不正知”是屬於八個大隨煩惱裏麵的。“不正知”是但於事理、不能正確明白地了知;惡見是執持錯誤見解,並且確定、確認。這是我們講隨煩惱二十個。

明天我們繼續來講“不定心所”。大家福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