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舉一動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與他人時,願疾嗬斥令消除。
無論直接與間接,願獻利樂於慈母。
如母有情諸苦患,我願暗中自取受。
願此一切我所行,不為八法念垢染。
以知諸法如幻智,無執離縛而解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無著菩薩!世親菩薩!
南無大唐三藏玄奘法師!
諸位善知識,首先請大家發起無上的菩提心來聞法!
今天是我們學習《八識規矩頌》圓滿的一講。昨天下午已經講到了第七識頌的第一個偈頌:“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為非,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此偈頌包括了四個主題:講第七末那識所緣的境是真帶質境;它的三性中間的性別,是屬於有覆無記性;三量之中它屬於非量;與它相應的心所法有十八個。我們再看第二個偈頌:
【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
第七末那識的行相、業用和作依
這四句包括了三個內容——也就是第七末那識的行相、業用和作依。
第一個行相來說,是“恒審思量我相隨”,第八識阿賴耶識名為藏識、根本識;第七末那識也名為思量識;第六意識名為了別識。這都是從它們的特質上麵來立名的。
第七末那識主要的是思量,恒審思量,末那識又名為思量識,以思量為行相,“恒審思量”:“恒”是恒時不斷,“審”是決定不惑,“思量”是五個遍行心所法裏麵的“思”和別境心所法裏麵的“慧”,和合起來而形成的。
第八識是恒而不審,第六識是審而不恒,前五識是非恒非審;唯有第七末那識是既恒又審,一切時它都會要執著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認為那個就是我,第七識見分執取第八識的見分為自己的相分,一味地執取我相,從不暫舍,所以名為“恒審思量我相隨”。一味地執取我相,從不暫舍,這其實就是我們生死輪回的根本的原因。第七末那識是導致到我們有自私自利心的一個罪魁禍首!
第二個部分,業用——就是有情日夜鎮昏迷。第七識雖然它隻是簡單地、一味執著於有我,但是對於有情的影響非常大!使有情日夜永久地在昏迷之中,在六道生死輪回之中長久地漂泊。因為一切眾生都各有八識,各以末那識執著於自我,就有了我相、有了我相就會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末那識執著於有我,就有我見、然後就會產生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為了自我的生存、享受,就會貪得無厭、起種種的煩惱、受無量的痛苦。
美國有一個生理學家叫做艾爾瑪,他研究人的心理狀態對人身體健康的影響。他做了很簡單的一個實驗:收集人在不同的情緒下呼出來的氣體,將這種氣體融入到冰水裏麵。他就發現心平氣和的人呼出來的氣變成水,就是澄清透明的、沒有雜質的;悲痛的時候,水中間就有白色的沉澱;生氣的時候就會有紫色的沉澱。然後將生氣時候的這種氣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去做實驗,幾分鍾以後,大白鼠就死掉了。所以對人體的傷害可見是非常大!而且會熏習我們惡的種子。
第三個部分就是作依:第七末那識能夠作為前六轉識的染淨依。唯識學上把第八阿賴耶識作為根本識,前七識就通稱為轉識,稱為七轉識,因為前七識都是第八阿賴耶識所轉變生起的,前七識彼此之間又有相生為依的關係:比方說第六意識會以第七末那識為依、作為依靠,第六意識才得以生起來,所以前六識對於末那識而言,它就稱為六轉識;同樣的,前五識也以第六意識為依。這是講作依。
還有就是“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四惑八大相應起”,因為末那識與四根本煩惱心所:我貪、我癡、我見、我慢,以及昏沉、掉舉等等八大隨煩惱相應而起,所以前六轉識雖然是修善法,但是由於第七識執我的關係,也就成了有漏的善。
有時候我們的意識想著要修善法,但是為什麼清淨不了?因為它的根源沒有淨。意根是末那識,它是執我的、是染汙的,所以變成了——我們想修一切善法,它都會變成有漏的善。第七末那識如果轉為清淨,前六識所作的善法,也就能夠成為無漏善法,所以說“六轉呼為染淨依。”前六轉識將第七識作為染淨依,第七識清淨了,前六轉識也就清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