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漢晉文化演變
從以上的分期及各組演變可以看到,西漢中期以來峽江地區考古學文化一直處於變動之中,變化最明顯的是蜀漢後期至西晉中期這個階段,相對於其他期段,此段時間最短,但卻最能反映峽江地區劇烈的文化變動,這也是本書將這個階段單獨劃出的主要原因,此前為漢文化,此後為晉文化,界限非常明顯。其次為西漢中期,漢文化在峽江地區形成,受論述時間的限製,本書並沒有表現出這個變化,可參考蔣曉春的研究。此兩次變化分別標誌著漢文化、晉文化在峽江地區的確立。
峽江地區的文化轉變基本上與中原和其他地區是一致的,但時間和方式稍有不同。俞偉超先生對於漢晉墓葬製度的演變做過總結:“商周秦漢的埋葬習俗,可以以漢武帝前後為界限,分為兩大階段。前一階段的成熟形態即通常所謂的‘周製’,‘漢製’是後一階段的典型形態。‘晉製’的出現,又標誌著另一新形態的最終完成。”此處論述的主要是諸侯王與列侯墓,實際上中小型墓也存在著這樣階段性的變化,大量的中小型墓葬資料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以後韓國河先生又比較係統地論述了這三種墓葬製度的發展軌跡。其他一些學者也作過論述,但多是針對某一時段,如黃曉芬通過研究墓葬內部結構的演變,強調“漢製”的形成,蔣曉春主要論述了峽江地區“漢製”的形成,李梅田論述了中原地區“晉製”的形成。吳桂兵對晉製也進行過討論。
這些著述不僅推動了漢晉墓葬製度演變研究的深入發展,對於研究漢晉文化的演變也有很大的幫助。墓葬製度雖然隻是考古學文化的一個方麵,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麵,研究考古學文化的變遷主要依據墓葬及其隨葬品的變化。本書正是通過峽區墓葬形製、隨葬品的變化來分析峽江墓葬製度的演變,從而進一步掌握漢晉文化在峽江地區的演變。
目前對於“漢製”和“晉製”或者是其所反映的漢文化和晉文化研究,多是從一個很長時間段來總結其特點,如一般認為“漢製”應包括以下幾個特點:厚葬的盛行;家族墓、夫妻同穴合葬墓、多代合葬的流行;開通型墓代替密閉型墓;生活實用器、明器代替禮器成為隨葬品的主要內容;墓內、外祭祀空間的確立;用帛畫、壁畫、畫像石(磚)等裝飾墓葬。這些確為“漢製”特點,但卻是漢代墓葬不同時期的特點,其中的家族墓、多代合葬、模擬莊園經濟明器、祭奠器物組合、壁畫墓等實際上都是在東漢才真正流行的,確切地說應該是東漢墓葬的特點,而用這些標準去判斷其他地區墓葬性質,可能會得到相反的答案。例如西漢中期峽江地區很明確已屬於漢文化了,但用以上的標準去判斷,峽江地區墓葬還不屬於漢文化的範疇,這並不是以上對於“漢製”特點總結的錯誤,而是漢文化和其他考古學文化一樣處於一個動態的過程中,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是不同的,西漢的墓葬和東漢的墓葬差異還是比較大的,這就要求加強漢文化或者晉文化自身演變的細部研究,才能真正表現漢墓的演變的規律和特點。
所以本書對於峽江地區漢晉墓葬的演變研究既關注漢、晉文化形成時重大轉折變化,也注意漢晉文化(主要是漢文化)形成後內部不同時期的細節變化。下麵分為兩個大階段來進行敘述:
第一階段,漢文化的形成及其演變。
西漢前期,真正的漢文化並未形成,俞偉超先生認為此時考古學文化有以下一些特點:“中國人”之稱所示統一性加強的大範圍的新族群的形成;承自秦製的政治製度和其他;承自楚地的黃老思想;六國文化遺風的複蘇。從俞偉超先生的總結可以看出,此時的漢文化正處於一個形成時期,文化多元、麵貌複雜。具體到墓葬製度上也處於一個形成時期,韓國河先生將此時墓葬製度特點總結為承周製、襲秦製、融楚俗。公元前316年峽江部分地區已為秦所占,此後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逐漸加深。但並未見到真正的漢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