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中期,漢文化形成,迅速普及全國。此時峽江地區考古學文化變化和中原地區基本一致,成為漢文化的一個區域,上文對甲組的論述已經證明。
漢文化形成以後,在峽江地區又有三次變化。第一次為王莽時期。此時最大的變化,是磚室墓出現並流行,也有人認為在西漢晚期峽江地區已經出現了磚室墓,但是材料較少,一些墓葬斷代的主觀因素較強,至今還未發現確切的西漢晚期磚室墓;另一方麵,從峽江地區發現一些王莽時期的墓葬來看,過渡性很強,有些土坑墓僅在墓底鋪磚,或在墓壁上砌出磚壙,沒有磚造墓頂,未形成橫穴墓葬,也就是黃曉芬所說的“室墓”,所以筆者主張,峽江地區磚室墓出現於王莽時期。中原地區很早就出現了磚室墓,但在王莽以前並未影響到峽江地區,整個西漢一直流行土坑墓。橫穴墓形成之後,墓內空間擴大,開始出現墓內祭祀習俗,隨葬器物也隨之改變,杯、案、盤等祭器流行,而西漢時期流行的鼎、盒、壺組合逐步瓦解,反映莊園經濟的陶俑等隨葬品開始出現。洛陽地區對峽江墓葬影響加強,關中的影響減弱。總之,王莽時期墓葬的變化開啟了漢墓的另一個階段。
其實不僅是在峽江地區,整個南方地區都存在這種變化。南方地區基本上都是在兩漢之際才開始出現磚室墓,原因何在?這可能和王莽時期的一係列改革有關,雖然王莽的改革在政治上是失敗的,但對於全國墓葬文化變革可能起到了深遠影響。
第二次為東漢中期,此次變化主要表現在區域文化的興起。上文分期部分已經談到,代表本地區域文化的乙組從西漢中期以來一直變化不大,至東漢中期開始興起,搖錢樹、西王母、鎮墓獸、銅棺飾等特色器物開始流行,這幾類器物是巴蜀地區特定環境下的產物,最能表現巴蜀地區的精神層麵內容。漢代生產力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再加上交通、技術係統逐步發達,各地文化交流迅速增加,導致物質材料的同一性越來越強,從物質材料探討巴蜀地區與中原或者其他地區的差別困難增大,但中原和巴蜀地區巨大的差別無疑是存在的,因為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今天尚且不能完全抹殺地域文化差別,何況兩千年前?問題是如何探討這些差別,周振鶴先生認為語言、宗教、風俗最能體現不同文化區域的特點,在中國又以語言和風俗最為重要。據研究,秦漢時期巴蜀地區屬於秦晉方言區,但是秦漢時留下的語言資料非常少,從語言上區別出巴蜀地區文化很難,因此峽江地區出土的能反映峽江風俗、宗教、民間信仰的實物資料才愈顯重要。這些材料可以充分說明峽江地區到東漢中期在精神層麵上與中原地區有了很大的差別,已經成為漢文化下具有很強自身特點的區域文化。
這兩次變化後,峽江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已經與西漢中期有了很大的差異,但是還未產生本質的區別,屬於漢文化的內部演變。第三次變化就不一樣了,屬於漢文化向晉文化的根本性轉變。
第二階段,晉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