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智商概念是1990年由美國耶魯大學的彼得·賽拉維和新罕布什大學的約翰·梅耶首次提出的,1995年,美國學者丹尼爾·戈爾曼編寫《情感智商》一書,對該理論進行了係統的總結。情感智商理論認為個體情感智商(EQ)跟智商(IQ)一樣有高低之分,人的情商是影響人事業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它可以影響人能力的發揮極限,具有相同智商的人因為情商差異會取得不同的成就,情感智商理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對員工進行評價、篩選、培訓、考核的思路,對組織人本管理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隨著知識經濟的悄悄走近,如何麵對知識經濟的挑戰來調整企業的管理方式成為管理學界又一個新的熱門研究領域。日本的野中鬱次郎等於1995年所著《知識創造型公司——日本公司如何建立創新動力機製》一書被認為是知識經濟產生的標誌,盡管目前學術界對於知識管理的認識仍未統一,但對於知識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趨重要的認識卻是相同的。知識管理是學習型組織的特征,其作用在於培育和提高組織內部個人和集體的創造力。
1997年,愛榮·邁拉和彼得·斯科特摩根在學習型組織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加速度組織的理念。認為當前企業的外部環境正處於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幾乎所有的企業都麵臨轉型的問題。隻有變革組織人群中的人性——培訓他們,啟迪他們,傾聽他們,領導他們,才能組成加速度組織,使企業更快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贏得時間優勢。
(二)國內研究文獻綜述
在我國,人本管理的思想可以說是自古有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諸子百家多有論及與人有關的治國、為政、教育、用人、治民、選才的言辭與思想,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人與治國、為政、理家的相互關係,其中最能反映中華民族人本主義精神的是儒家思想。但由於這些人本主義思想主要是針對治國、為政的,並且受傳統的重農輕商思想的影響,沒有進一步演化為企業管理中的人本主義思想,更沒能形成一套完整係統的人本管理理論。
國內真正意義上的企業人本管理理論研究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了,有關人本管理的研究文獻可謂汗牛充棟。查閱資料可以發現,在中國期刊網上以“人本管理”為關鍵詞,出現在各種期刊雜誌上的關於人本管理的學術論文已有幾千篇。學者們從不同層麵和角度對人本管理進行了研究。與西方學者研究方法不同之處在於,國內學者對人本管理的研究大多采用歸納推理法進行分析和論證以及對人本管理的實踐進行經驗性描述。下麵我們將從人本管理的起源、模式以及實施三個方麵對文獻進行綜述,而關於人本管理內涵的研究綜述將在第三章進行描述。
1.人本管理的起源
(1)哲學起源
多數學者研究表明,人本管理的重要起源之一是西方哲學。但對其更具體的淵源卻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人本管理的哲學起源是產生於文化複興時期的人本主義。範應仁則認為人本思想並不是來源於哲學上的人本主義,因為人本主義隻看到人的“生物性”因素,而忽視人的“社會性”因素,隻見個體,不見群體,並且忽視社會實踐對意識的作用。喬東等人認為人本管理發端於注重個體價值與自由的古希臘人本精神。顯然,人本管理作為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其必然是以古希臘理性人文思想為代表的人本主義,但在發展過程中人本管理又大量汲取了現代人本主義哲學的合理成分,使人本管理在內容、方法論上,都體現出科學與人性交融的色彩。
(2)管理思想起源
學者們對管理理論的演變階段以及人本管理的發展曆程劃分大同小異,但對科學管理在人本管理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有著不同的看法。
不少學者認為西方管理理論經曆了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管理叢林以及文化管理四個階段。而人本管理的發展則可分為三個時期。他們認為:泰勒的科學管理第一次在管理中突顯了人的因素;行為科學理論的創始人之一梅奧,將心理學的方法引入人本管理的範疇,深刻揭示了人際關係與社會環境對組織中人的影響,從而提出了社會人假說;而威廉·大內的《Z理論》、艾倫·肯尼迪和特倫斯·迪爾合著的《公司文化》的問世,則是人本管理理論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
對於科學管理是否包含人本管理這一問題,學者們有著不同的見解。李支蕃等指出泰勒的科學管理打破了傳統的經驗管理模式,但基於有缺陷的人性假設,而忽視人的社會、心理與感情因素,因此抑製人的能力的發揮,文獻認為是行為科學創立了人本管理的新時代。與此觀點相反,石磊認為人本管理是以科學主義的精確、嚴格為現實基礎的,企業管理無法逾越某種形式的科學管理而得到充分發展。胡北苑主張要客觀評價各流派的貢獻,他指出各種管理思想均對管理過程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從人的基本特征上進行了關懷,盡管這種關懷的程度不同,在實踐中體現為不同的管理行為,但他們對人的特性和基本需求的關注是不能被抹殺和否認的。這實質上是肯定了科學管理理論對人本管理的貢獻。謝水明等更進一步指出泰勒的科學管理實質上是人本管理的一個裏程碑,其中已隱伏著大量樸素的人本主義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論,體現著製度管理與文化管理的統一。實質上,管理理論“經濟人—社會人—複雜人—文化人”的演變,每一階段的理論均比前人的思想在人本管理的內容、方法以及對人性的分析等方麵有不同程度的深化,從而使人類一步步接近了人本管理的內核。
(3)傳統文化起源
所有的研究均認為人本管理的東方源頭來自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但在對其基礎認識以及傳統文化與現代人本思想的相容性上卻持不同看法。
袁闖認為中國儒家管理哲學既不同於西方個人至上的人本主義,也不同於完全抹殺個人的民本主義,而是“組織人本主義”認為儒家文化是一種綜合考慮組織與個人關係的特殊的管理哲學。他把組織的穩定性作為管理的基本目的,同時承認組織的基礎是人,組織要以人為本。組織除了保護個人的基本人權以外,又著重於對個人的控製和對人際關係的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