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的矛盾性
在一定條件下,因資源有限,如果用於公共需要的部分多了,相對來說,用於個人需要的部分就要減少;相反,如果用於個人需要的部分多了,則用於社會需要的部分就要相應減少。因此,要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必須正確處理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之間的關係。例如,在必要時,為國、為民獻身的需要,資助他人的需要等需要與個人生存的需要和物質的需要是衝突的,也很難使員工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設法把這類需要轉化為個人的核心需要,使它超過對生存和對物質的需要。隻有這樣,員工才有可能接受,並在行為上表現出來。
二、需要的層次
人的需要是怎樣發展的呢?現代西方行為科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人本心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論。雖然此後有不少新的需求理論出現,但基本上與馬斯洛的理論中的五個因素相差無幾。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受人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從這五個層次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價值體係中實際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係上升方向組建變成的本能或衝動,成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著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成為高級需要。生理需要是人類最原始的最基本的需要,它指饑有食品,渴有飲料,寒暑有衣服和庇護所,疾病有藥物治療。這些需要如果不能滿足,就會有生命的危險,所以是最強烈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最底層的需要。安全需要是要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於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要求勞動防護,社會保險,退休金等。假使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已基本上獲得滿足,接下來就會出現新的需要定勢,這就是上述這些內容的安全的需要,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愛與歸屬的需要是指人們希望和同事們保持友誼,希望得到信任和友愛(社交欲)。人們渴望有所歸屬,成為群體的一員,這也是人的本性之一。尊重需要就是社會中的人有著這樣一種願望和需要,即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兩種附屬的成分:①渴望實力、成就、適合性和麵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獨立與自由。②渴望名譽與聲望。聲望為來自別人的尊重,受人賞識、注意,滿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導致自我信任、價值、力量、能力、適合性等方麵的感覺,而阻撓這些需要將產生自卑感、虛弱感和無能感。顯然,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這種需要一旦成為推動力,就將會具有持久的幹勁。自我實現的需要指人們希望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使自己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有所成就的人物。
馬斯洛認為需要的各層次之間的相互關係表現為:①這幾種需要向階梯一樣從低到高,但這種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是可以變化的,也有種種例外情況。②一個層次的需要相對地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這幾種需要不可能完全滿足,愈到上層,滿足的百分比愈少。③同一時期內,可能同時存在幾種需要,因為人的行為是受多種需要支配的,但是,每一時期內總有一種需要是占支配地位的,任何一種需要並不因為下一個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與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依然存在,隻是對行為影響的比重減輕而已。④需要滿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勵力量。
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的哲學基礎是人本哲學,他的人本心理學不可避免地表現出很多的局限性,主要有:
1.他的人本主義思想的核心是要使人人都成為自我實現的人,而這種自我實現在他看來完全是一個自然成熟的過程,可以脫離社會生活條件,隻需靠個人改善其認知,認識到自我的內在價值就可以實現。他的自我實現是脫離社會實踐的自我實現,是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這是不符合社會實際的。人的生長,思想的形成等都離不開環境對他的影響。
2.需求層次理論未能涵蓋人的最高需求,事實上,在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大約六年後,馬斯洛本人開始感到這一層次架構不夠完整,人本心理學的最高理想——自我實現,並不能成為人的終極目標,他越來越意識到,一味強調自我實現的層次,會導向不健康的個人主義,甚至自我中心的傾向。他意識到人們需要超越自我實現,人們需要超越自我。馬斯洛親眼看到了人本思潮過度強調自我的個體性所帶來的危害,如,自戀症、自私心、神經質式的自我中心傾向;同時,他在人本心理學學科領域的進一步研究使他了解了人具有超越個體的需求,若這種需求無法滿足,個人與社會雙方都將極其空虛、不滿,缺乏意義感,莫名焦慮,漠不關心,浮躁不安,等等現象都會因此而產生。所以,馬斯洛認為人類需要比“我們”更大的東西去激發出敬畏之情,並奉獻自己。馬斯洛通過接觸,閱讀東方經典,發現曆史悠久的東方文化中的自我實現與西方文化十分不同。東方文化十分強調“大我”層次,然後,才會論及“小我”的問題。因此,在1969年,也就是馬斯洛去世的前一年,他發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闡述了他的新觀點。西方心理學界將此稱為“超人本心理學”。馬斯洛的新觀點就是在原有的五個需求層次上再加一層,構成第六層需求——超越性靈性需求。馬斯洛試圖用不同的字眼來描述新建的最高需求。例如,超個人,超越靈性,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秘的,超人本(不再以人類為中心,而以宇宙為中心),天人合一,等等。馬斯洛晚年熱衷的“超人本心理學”實質上與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觀非常相像。所以,其後的超人本心理學的研究更多是和中國的禪宗緊密結合。許多超人本心理學家都非常熱愛中國文化。在他們的學術論文中不乏“覺性”,“當下一刻”等禪宗詞彙。他們認為人本心理學是西方與東方心理學融彙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