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力資本及人力資本投資概述(2 / 3)

1988年,盧卡斯發表了著名論文《論經濟發展的機製》,提出了經濟增長模型。他把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和索洛的技術決定論的增長模型結合起來並加以發展,形成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模型。盧卡斯在模型中強調勞動者脫離生產、從正規或非正規的學校教育中所積累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在20世紀60年代的舒爾茨和貝克爾的人力資本投資理論中,盡管涉及經濟增長問題,但沒有建立起定量模型。羅默爾和盧卡斯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在人力資本理論研究方麵的主要貢獻表現在將人力資本納入了增長模型,從而使人力資本的研究更加具體化和數量化,極大地發展了人力資本理論,也使人們在實踐中正確認識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的作用。

二、人力資本的概念和特點

人力資本理論形成的近半個世紀中,學術界關於人力資本概念的界定至今仍沒有達成共識,國內外很多學者根據自己對其內涵的理解作出不同的定義。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1990)認為,“人力資本是凝結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加裏·S。貝克爾則提出“人力資本是對勞動力的教育費用、醫療保健費用、勞動力用於移民入境的費用或國內流動的費用等支出形成凝集在人身上的能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國外研究的影響,國內一些學者也開始進行人力資本的研究,但對人力資本的定義也有不同的認識。例如,李忠民(1999)作出如下定義:“人力資本是凝結在個體體內,能夠作用於服務或商品,增加其使用效果和效率,並可以借此獲取收益的價值。”周坤(1997)將人力資本分成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

綜上所述,很多學者從不同視角表述了人力資本的概念和內涵,但這些都隻概括出人力資本的某些特點,不夠準確、全麵。借鑒各位學者的觀點,結合自己的理解,筆者作出如下定義:人力資本是投資主體為了提高其生產能力和預期收益,通過學校正規教育、在職培訓、勞動力轉移、醫療保健等方式對具有能動性的個體投資,進而形成附屬於人本身的、具有增值性的、可用於社會生產活動的技能、經驗、知識、健康等各種因素的有效整合。

人力資本除了具有能創造價值的特性外,還有其自身的特點:

1.依附性

人力資本最本質的特點是它依附於人體,與其承載者密不可分。投資主體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一個人的健康、技能、經驗和知識隻要形成,就天然地歸屬於其個體,其使用方式隻受其個人意願的支配,個體對其占有的人力資本擁有排他性的所有權和絕對支配權。人力資本的天然載體是人的身體,其所有權不可轉讓,能夠讓渡的隻是使用權。一切智慧和才能都依附於有生命的個體,一旦個體死亡,他所擁有的人力資本便隨之消滅,後人不可能像物質資產一樣,繼承他的人力資本。

2.無形性

人力資本的無形性,使人們難以直接觀測到個體擁有人力資本的數量和質量,隻有在其利用過程中才能間接體現。目前,人才市場上一般假設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其工作能力正相關,認為受教育年限越長,其所蘊含的人力資本含量越高;受教育年限越長,越具有較強的毅力、較高的智商、較強競爭力等,因此經常用受教育程度衡量人力資本的價值含量。

3.動態性

人力資本的動態性主要體現在:一方麵,人力資本創造的價值受個體的年齡、身體狀況、工作崗位、工作環境、心理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麵,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力資本價值量可能會提高或降低。人力資本價值會隨著學習和實踐持續提高,也有可能由於知識技術更新趕不上時代步伐,造成因無法適應崗位要求而貶值。因此,人們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地投資,才能適應社會進步。

4.收益遞增性

傳統經濟學假定在其他因素不變時,生產活動中的某種要素投入到一定程度後,會呈現收益遞減趨勢,即“收益遞減規律”。而新增長理論的研究表明,人力資本具有收益遞增的特征,這也是目前其受到高度重視的根源。人力資本不僅可使自身收益遞增,還能使其他資本的收益遞增。人力資本會隨著技能的提高、經驗的積累、知識的更新及對物質資本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來提高物資資本的收益。

5.稀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