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氛圍下,領導者能力要求必將發生變化,從傳統的依靠專業技術能力和運用權力的能力來領導員工轉變為注重建立培養人才的能力,培養自己如何識別員工的才能,如何挖掘員工的潛能,如何按照科學管理、係統論的觀點將各種人才有效地組合在一起,優化結構,產生最佳業績和效果。
(2)以人為本企業文化的管理特征
實現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的管理特征將是柔性管理、愛心管理、知識管理。與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相適應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是建立在有利於人的全麵發展的基礎之上的。
首先,要采取服從人性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的本質是依據人性、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軟性管理,是運用說服教育、感情投入、形象影響、激勵、心理溝通等方式進行的非強製性的管理,它以潛在的、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人們的靈魂深處形成持久的影響,從而把組織的目標變成人們的自覺行動。柔性管理是一種人性化的管理,是一種閃爍著人類理性之光和智慧之光的管理方式。
其次,要實施愛心管理,把全麵關心員工的身心健康和才能的正常發展作為目標。愛心管理倡導在企業內部建立新的管理機製,將關心人、理解人、愛護人、激勵人、安慰人落到實處,把“高情感”輸入組織中,由此實現員工和企業的發展。
再次,現代企業要實施知識管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知識對於人的全麵發展起著核心的作用。企業員工個人價值的自我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員工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術。如何讓員工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從而使員工擁有實現全麵發展的能力,是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因此,知識管理便成為以人為本企業文化的重要管理方式。知識管理的關鍵是企業知識的傳播、轉化和共享,通過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充分共享,生產更多的知識,更有效地運用知識,充分釋放人腦的智能,來更好地實現人和企業的共同發展。同時,企業通過有效的知識管理可以幫助員工實現知識快速積累和更新,從而更好地實現自我全麵發展的目標。
(3)以人為本企業文化的組織特征
企業的組織結構和組織特征是實現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的基礎。以人為本的企業價值觀強調人在企業生產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將人置於企業管理的中心,使人成為一個充分發展的人,因此相應的組織特征應充分體現出人文性,學習創新型組織將是其根本特征。學習型組織強調人生的價值,營造一種人人自覺學習、主動創造的環境和氛圍,領導與員工互相尊重、相互學習,創新性的意見得到重視,人的勞動被賦予神聖的意義,是一種學習和創造的過程。學習型組織的特征是組織結構網絡化,組織交流信息化,組織係統開放化,知識共享協同化,領導與員工關係和諧人性化。企業領導通過組織學習來有效地開發組織的人力資源,實現人的充分發展,從而達到企業績效最佳。
以人為本企業文化的組織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知識經濟時代,人本化組織結構的本質特征應是將企業特征、工作任務特點和人的特質結合起來,並將人放在管理的中心位置來設置組織結構。組織結構的設計遵循有利於人的全麵發展的基本原則,通過企業員工素質的全麵提升來達到企業目標的更好實現。
以人為本的組織結構具體特征表現為:組織的分權化,組織結構網絡化,組織運作團隊化。
組織的分權使員工積極參與企業管理,有自己作出一些決策的權力。特別是將權力向有知識的人轉移,這樣有利於形成正確的決策,有利於提高員工對組織的責任,有利於員工經驗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員工自主性、創造性的發揮。組織結構網絡化,指企業的各組成部分之間不再是封閉獨立的關係,而是相互溝通、相互製約、彼此支撐、緊密相連的網絡結構關係。網絡化的實質是強調資源的有效集成和信息的充分共享,使得信息和知識在水平方向上更快地傳播。通過組織結構網絡化,企業每個員工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了解全局,關心全局,積極參與企業的管理與決策,提高員工的主動性、創造性。組織運作團隊化是指企業員工以正規的團隊組織的形式參與工作,企業則成為許多短期的、長期的團隊聯合體。團隊是為了實現企業某一目標而由相互協作的個體所組成的正式集體。團隊中每個員工有明確的共同目標,相互信任、良好的溝通、技能互補、相互協調支持。以團隊為核心的組織結構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2.塑造以人為本的企業形象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之間的競爭已不單純是產品的競爭,而是包含了企業文化等廣泛內容的競爭。作為企業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企業形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一些企業越來越重視自己形象的塑造,世界已進入靠形象贏得市場和客戶的時代。在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他們都把企業形象作為企業經營活動最為寶貴的資源,把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當作順利實現企業市場經營目標的手段。企業形象是企業一筆無形資產和無價之寶,它在企業發展中的地位是突出的,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良好的企業形象可以為新產品提供質量保證,成為開拓市場的動力;良好的企業形象容易吸引人、打動人心,招攬薈萃更多的人才;良好的企業形象能夠創造一個和諧、充滿信心的內部環境和有利的外部經營環境。
隨著我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開放的擴大,企業要想推銷自己,市場營銷成了一個重要課題,同時“CI”這個名詞也就提到重要的位置。“CI”為英文縮寫,英文原文是Corporate Identity,而我國往往把“CI”翻譯成“企業形象”。企業形象是社會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後提出的課題,其寓意是企業的表現與特征在公眾心中的反映。
企業的整體形象,是從各個構成要素中體現出來的,是一種集合的評價和印象,其中包括無形的形象,或者稱之為企業形象的軟件:如企業精神、企業方針政策、企業的管理水平、企業的經營作風、信譽等;有形的企業形象,或者稱之為企業形象的硬件:司容司貌、機器設備、技術力量、人才陣容、產品質量、資金實力、售後服務、經濟效益、福利待遇、廣告商標等。企業形象要素是一個有機的係統,主要靠內在的精神素質,但也不能離開企業的外在表現。每一個要素都會對樹立企業形象產生效應,因此,要塑造一個良好的企業形象,必須使每個形象要素成為企業形象係統的有機整體,並使其閃閃發光,為企業形象增添光彩,使之耀眼奪目。
企業形象的塑造,主要靠內在的精神素質,而要培養和建設起內在的精神素質,其主要途徑則在於加強企業形象的軟件建設,即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的建設。以人為本的文化是企業振興的底蘊和後勁,有先進的文化,才有高尚的企業精神,才能有高素質的人才,才能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企業才能有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塑造以人為本的企業形象,首先要培養自己的企業精神,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形象的精髓、靈魂,一個企業要保持長久的永不衰竭的生命力,穩定發展、富於進取的強大凝聚力,就要建設好自己的企業文化,培養科學、高尚的企業精神,企業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塑造出了自己的企業形象。其次,要想樹立和穩固地保持企業的良好形象,就要保持企業的基本信念、價值觀和政策方針的正確性、連續性和穩定性,保證它與管理製度方法之間的內在統一,而這正是建立牢固有效的企業文化的特征。再次,企業要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同步發展,要向國內外展示企業關心國家、關心民族、關心社會、關心人民的責任感的企業形象。最後,以人為本的企業形象塑造要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主導和核心,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通過先進的企業文化去培養員工朝氣蓬勃的創新進步的價值觀念,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素質,把企業的共同信念化為員工的積極行動,更好地完成企業的經營目標和經營方針。這就是通過企業中每個員工的素質、精神風貌展示企業的良好形象。
3.以人為本的人才管理創新機製
人是企業最活躍、最能動的因素,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和財富。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要重視企業人員的科學管理,發揮和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把人的思想真正統一到企業的發展目標上。特別要優化人才管理機製,把優秀人才集聚到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的旗幟之下。為了使企業創建積極向上的、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保證企業各項目標的實現,應著重從企業文化的核心——人的管理入手,創新人才管理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