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現代企業要想在國內乃至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除了必須了解本國與東道國的文化背景、金融政策、法律法規、醫療保健等問題及采納全球性運營理念外,還必須牢固樹立並實踐人本管理理念。具體地講,就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努力形成企業人本管理的輿論導向
企業管理能否做到以人為本,事關企業內部穩定、企業目標能否實現和企業能否持續發展。在當前大多數企業麵臨困境的情況下,企業員工能否同管理者同心同德共渡難關是我們麵臨的主要問題,如果企業不能貫徹和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確立以人為中心的管理觀念,其結果是難以想象的。為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發生的諸如此類問題,我們應該通過加大以人為本管理思想的宣傳力度,堅持這種科學管理的輿論導向,以此引起廣大企業管理者對以人為本管理思想的重視,實現管理觀念的現代化、科學化,在管理過程中自覺實施人本管理,從而理順廣大職工的情緒,正確處理改革過程中個人與集體、局部與全局、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動員廣大員工為企業的發展主動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可見,樹立人本管理思想是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的需要,也是企業自身發展、保持企業內部穩定乃至社會穩定的重要措施。
在宣傳過程中,一是要講清人本管理的重要作用和加強人本管理的經濟意義,及其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人本管理的必要性;二是講清人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論體係的主要內容,以加深管理者對人本管理理論體係的理解和把握,為管理者正確實施人本管理奠定基礎;三是應該宣傳實施人本管理而取得成功的典型企業,起到示範引導作用。在進行人本管理宣傳教育過程中,黨校、行政學院以及各類培訓學校帶有管理性質的專業應增加這方麵的內容,同時應增強其說服力,注意區別以人為本管理同“突出政治”、同“文化大革命”期間“左”的思想的界限,也要注意強調以人為本就是既要重視物質利益原則又要堅持“思想領先”的辯證關係,防止以偏概全,顧此失彼,從一個誤區走向新的誤區。
二、維護企業員工利益,加快保障製度的完善與落實
當前很多企業效益不好,加之正處於新舊體製交替變更時期,相應的法規不夠健全,已有的法規和政策落實不夠徹底,因此,部分企業職工工資占企業成本比例偏低,少數企業以種種理由拖欠職工工資,社會保險製度也沒有完善,不能給職工尤其是臨時工提供保障等,這些情況在客觀上形成了企業對人本管理的詆毀,實質上是對企業員工利益的剝奪。因此,應采取相應措施,維護企業員工的正當利益。
(1)政府應對職工工資占企業成本的比例進行必要的調整,使其更趨合理。對經營效益好的企業,應將其收益的一定比例用於提高職工工資水平,防止因企業人員工資偏低而被企業或改製後的企業老板無償占有其勞動剩餘。
(2)應讓企業為拖欠員工工資支付相應利息,防止職工應當獲得的工資現值與終值的差額被企業占有。
(3)對臨時工的工資水平應作出更合理的規定,同時,對其工傷、醫療等勞動保險方麵作出強製性的規定,改變臨時工待遇過低及其相應的社會保障得不到落實的情況。
(4)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製度,組織力量檢查企業對社會保險的落實情況,通過法律手段進一步規範企業的行為。
(5)應解決國有、集體企業家的待遇偏低的問題,把一些隱性的福利變為顯性收入。這樣做既可以激勵企業管理者的積極性,又可以防止腐敗行為的產生。
三、實行目標管理,促進人本管理的責任到位
企業現代化管理當然包括人本管理。以人為本的管理本身就是現代化管理的一部分。若把人本管理放在整個企業管理體係中來考查,它既是企業整個管理體係中的一個分係統,與整個企業管理緊密聯係,為其管理目標服務,又有自身的目標和特點。根據我國企業當前的情況來看,雖大多數企業仍保留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專門機構,也有一定數量的專職人員,但由於目標不明確具體,使得人本管理特別是思想政治工作成了名副其實的軟指標。因此,人本管理作為管理係統,應有自身的目標。這樣做,既可促進人本管理工作任務的完成,改變口號多、文件多而落實少的狀況,又可改變人本管理的工作因無明確標準難以判斷而造成行政業務容易出成績,政治工作是“單位出了成績不沾邊,出了問題跑不掉”的狀況,使企業管理者在這方麵的勞動成果得到社會承認。同時,實行人本管理工作目標化,也可以改變我們思想政治工作政出多門、內容重複、互相擠占,甚至各敲各的鼓、各打各的鑼的分散狀況。隻有實行目標管理,才能使人本管理工作走上規範化、科學化的道路。
四、企業文化建設必須納入企業管理的範疇並堅持不懈
企業文化的建設和管理,是管理層最重要的事,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任務,它是關係到整個組織的運行和發展的係統工程。企業應該努力培育以“以人為本”、創新、和諧為核心的企業文化。
首先,建設“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發揮職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企業是人類組織生產的一種形式,文化是人類生產的成果,企業文化建設是人類自身的建設。人既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又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客體,“以人為本”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人是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和中心,也是文化過程的主體和中心。人的積極作用的發揮既是企業管理的重要課題,也是企業文化的工作目標。隻有通過企業文化對人的引導,才可以使精神的力量通過企業生產體現出來,實現人的能力最大程度的發揮,從而推動企業利益最大化。“以人為本”要求我們,一應突出把員工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主體,通過文化方式使員工認同在企業中承擔的責任、實現的利益,把員工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激發出來。二應突出培訓員工群體的共同認知,形成企業價值觀和企業精神,並隨企業發展不斷實現思想觀念的適時轉變,使員工在內在動力推動下開展工作。三應突出提高員工思想、文化和專業技術考核,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發揮好企業文化資源的優勢,形成良好企業文化氛圍,使人奮進。四應突出企業員工行為和成果的物質體現、精神體現,使為企業實現效益的員工在企業中得到應有的尊重,得到物質利益上的認可,並建立起相對規範的物質利益機製、民主管理機製。
其次,培育以創新為靈魂的企業文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創新型企業文化是指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創新理念已得到員工的普遍認同,人們堅信隻有創新,企業才能生存,才能發展。它要求企業管理人員十分注重創新,並不斷倡導創新,企業管理人員和廣大員工都積極創新,敢於進取,敢冒風險,創新思想已滲透到企業上上下下人員的意識深處,並已內化為企業員工的行為習慣。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文化創新的基本思路是從各個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出發,在充分考慮知識經濟對企業生產經營、企業管理、企業文化的影響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製定本企業的文化創新戰略,並把它付諸實施。目前,企業應通過營造知識創新環境、樹立企業創新精神、塑造創新進取的企業形象等來創新企業文化。第一,要營造知識創新環境。企業知識創新環境是指企業在知識創新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現實處境。知識創新環境是創新人才、創新思維、創新方法的土壤。企業創新環境的不斷改善是企業文化創新成功和企業知識創新成功的關鍵。第二,要樹立企業文化創新精神。企業文化是企業職工團隊心理的外化,是企業基於自身的性質、任務、宗旨、時代要求和發展的方向,為使企業獲得持續發展,經過長期精心培育而形成的精神力量。企業文化的要旨在於讓企業上上下下都具有創新精神,企業文化創新精神包括職工所具有的經營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以及他們對企業的依賴意識、責任感等,企業文化創新精神滲透於企業創新的各個環節之中。第三,要創新企業形象。企業形象是顧客、社會公眾、職工對企業的總體評價和認定,是企業文化的綜合體現和外在反映。知識經濟時代的市場競爭與工業經濟時代的競爭有明顯的不同,知識經濟時代的市場競爭不僅是人才競爭、產品競爭、技術競爭,更是企業總體的競爭,即企業形象的競爭。因此,企業要想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必須適應知識經濟的要求,積極進行企業形象的創新。第四要製度創新。製度創新包括領導機製和組織工作機製創新,也包括管理模式和工作運行、保障、監督機製的創新,是使創新意識最終落到實處的保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