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到了挫折,肯定會有壓力。但壓力可以磨煉人的意誌,激發人的鬥誌;可以使人學會思考,以更佳的方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著名心理學家貝弗裏奇說得好:“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處於逆境的情況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很多傑出的偉人都曾遭受過心理上的打擊及形形色色的困難。”
格林尼亞出生於有錢人家,從小生活奢侈,不務正業,人們都說他是個沒有出息的花花公子。
在一次宴會上,格林尼亞有意接近一位年輕貌美的姑娘,並邀請她跳舞。可是這位姑娘毫不留情地對他說:“請站遠點,我最討厭你這樣的花花公子擋住視線。”
驕傲的格林尼亞有生以來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羞辱。這令他無地自容的羞辱,像重重的一拳,把渾渾噩噩的他擊醒。他從宴會上回來,給家人留下一封書信:“請不要探詢我的下落,容我去刻苦學習。我相信自己將來會做出一些成績的。”
果不其然,8年後,他成了著名的化學家,時隔不久,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後來格林尼亞收到一封信,信中隻有一句話:“我永遠敬愛那些敢於戰勝自己的人。”
寫信者正是那位美麗的姑娘。
格林尼亞當眾受辱有了壓力,他為了洗刷掉這些羞辱,促使自己去戰勝自我,終於實現了由紈絝子弟向偉大科學家的轉變。這就是物極必反,壓力變動力的結果。
在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女人,為了報複一個曾深深傷害過她的男人,劫走了他年幼的孩子。她把孩子交給一個巫師,要求巫師在這個孩子身上用最凶殘的方法施行報複。不久,巫師通知這個女人說,他已經用了最殘酷的方法,要她到指定地方看一看。女人不看則罷,一看大怒,那個“可惡”的孩子,居然被當地一位富翁收養了。她立即跑去責問巫師,巫師叫她不用急,等著瞧就是了。
後來,孩子在奢侈豪華的環境中成長,沒有強健的體魄,沒有堅韌的意誌,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家庭突然破產和貧困的沉重打擊下,軟弱無能的他在掙紮了一段時間後選擇了自殺。
為什麼處在順境和優越條件下的人往往要為此付出代價呢?他們缺少的是什麼?客觀地看,他們缺少的是適當的壓力。
壓力太小則刺激太弱,因而也就削弱了當事者努力進取的動力。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壓力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使是專門研究壓力危害作用的心理學家漢斯塞利也承認:“壓力是生活的刺激。壓力使我們振作,使我們生存。”
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誰若認為挫折是人生不可承受的打擊,必不能撐過難關,可能從此一蹶不振,頹廢一生。而認為挫折隻不過是人生路上的小水窪的人,則會想盡一切辦法跨過去。這種人在多跨過幾個小水窪之後,就根本不怕大水窪了,他怎能不成功呢?
德國著名哲學家費希特年輕時曾去拜訪大名鼎鼎的哲學權威康德,想向他討教,不料康德對他很冷漠,拒絕了他。碰了個大釘子的費希特並未因此而不平,他不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心想:我就這樣兩手空空前來拜訪,人家當然怕被打擾了,為什麼不先拿出自己的成果來呢?
於是他埋頭苦學,完成了一篇名為《天啟的批判》的論文,呈獻給康德,並附上一封信。信中說:“我是為了拜見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學家而來的,但仔細一想,對自己是否有這種資格都未審慎考慮,感到萬分抱歉。雖然我也可以請其他名人寫推薦函,但我決定毛遂自薦,這篇論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紹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