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虛是指百無聊賴、閑散寂寞的消極心態,是心理不充實的表現。空虛的人沒有追求,沒有寄托,沒有精神支柱,精神世界一片空白。
空虛心理實際是一種社會病,存在極為普遍,是一種危害健康的心理上的疾病。
你或許經常抱怨說“無聊”、“沒勁”,不管看電視、看書,都有種無法抑製的落寞;或者你決心做什麼事,但往往隻開了個頭,便以種種借口把它放棄了;你把很多時間花在睡覺上、網絡上,但是一覺醒來,或是從網絡上下來,你會覺得更加寂寞……這些跡象表明,你可能被空虛纏上了。
空虛與慵懶不同。慵懶是心理上的懶散,是惰性使然。慵懶雖然是誘發空虛的因素之一,是不思追求、無所事事或不願事事的溫床,但慵懶未必一定會導致空虛,因為慵懶的人心理上也可能很“充實”:喜歡懶散生活、滿足懶散現狀。盡管這種“充實”是消極的,對常人來講是難以理解的,但慵懶的人本身並不會感到心裏空虛,他其實也有追求。當然,慵懶的人如果逐漸感到無聊、寂寞、萬事不稱心,並向往通過消極的新鮮刺激之事來排遣此種心理,則另當別論。
空虛的人,無一例外是那些對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對生命的意義沒有正確認識的人。他們或是消極失望,以冷漠的態度對待生活,或是暮氣沉沉、毫無朝氣。為了擺脫空虛,他們或抽煙喝酒、打架鬥毆,或無目的地遊蕩、閑逛,耽於某種遊戲,之後卻仍是一片茫然,無謂地消磨了大好時光。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已步入一個多元化的時代,這也是最易讓人們感受生存挫折的時代。在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不少人反倒感到精神空虛,甚至覺得活著無意義,因而陷入心靈沼澤而無法擺脫。
空虛的心理,大概來自以下幾個方麵。
(1)對自我缺乏正確的認識,低估自己的能力,總覺得自身能力和實際處境不相適應,因而常常感到無奈、沮喪和空虛。
(2)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價值存在錯誤的認識,導致以偏概全地評價某一社會現象或事物。當社會責任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過分強調個人的得失,一旦個人要求得不到滿足,便萬念俱灰。
(3)外界環境突變。因退休、下崗、失戀、工作挫折、投資失誤、經濟拮據等導致失落、困惑。在重創之下,對人生的意義產生了懷疑。
(4)缺乏幸福感。有不少人擁有常人無法比擬的物質財富,卻不覺得有什麼幸福,也不感到它有什麼價值。於是便去尋找其他東西來彌補空虛的心靈,例如,去吸毒,讓毒品來麻醉自己,過那種“飄飄欲仙”的虛幻生活,明知會毀了自己也不在乎。
(5)覺得生命無常。很多人被死亡的恐懼所困擾,認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成也好,敗也罷,最終誰都難免化為一縷青煙。因此,他們消極至極,惶惶不可終日。
(6)心理素質太差。有些人遇到一點挫折,便意誌消沉、喪失信心,這是導致空虛的一個重要原因。
怎樣擺脫空虛呢?
首先,要充實自己。與空虛相對的是充實。充實是一種收獲,是一種內心的滿足,是一種幸福。人活在世上,就應該不斷充實、提高自己,創造美好人生。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雖然累了點,但隻要感覺自己有收獲,就不枉一天的忙碌。過得充實才會覺得人生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