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精神無寄托——空虛(2 / 2)

要充實自己,就要讓自己有事情可做。下麵的寓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神孜孜不倦地造人,一個一個地造出來又一個一個地被魔吃掉。有一天,魔終於忍不住了,暴怒地對神吼道:“你不要再造人了,再造人,我連你一起吃了!”

神的眼裏淌出了淚,說:“可我總得有事做呀!否則我會很寂寞的。”

魔沮喪地垂下了頭,低聲說:“我也是。”

空虛的人,也一定要讓自己忙起來。

第二,要確定人生目標。有目標的人生不會是空虛的人生,目標能讓你清楚地看到自己前進的方向,還你一個精神的“定海神針”。

隻要把目標當成一麵旗幟去指引自己前進的方向,並為之不懈奮鬥,就一定會有收獲,就一定會有一個充實的人生。

有一個寓言故事,說的是在貞觀年間,長安城西的一家磨坊裏,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子,它們是好朋友,馬在外麵拉東西,驢子在屋裏推磨。

貞觀三年,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隨大師前往印度取經。

17年後,這匹馬馱著佛經回到長安。它回到磨坊會見驢子朋友,老馬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曆時說:“浩瀚無邊的沙漠,高入雲霄的山嶺,淩峰的冰雪,熱海的波瀾,真是太美了……”那些神話般的境界,使驢子聽了大為驚異。驢子驚歎道:“你有多麼豐富的見聞呀!那麼遙遠的路途,我連想都不敢想。”

“其實,”老馬說,“我們走過的距離是大體相等的,當我向西域前進的時候,你一步也沒停止。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師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按照始終如一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打開了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圍著磨盤打轉,所以永遠也走不出這個狹隘的天地。”

芸芸眾生中,為什麼有的人感到生活空虛,有的人卻感到很充實?關鍵就在於有沒有確定人生目標。

空虛的人有一種常見的心態,就是混日子,得過且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實際上就是無遠大理想,把社會責任推給別人,自己則等“天上掉下餡餅”,坐享其成。這種心態必須克服。

第三,要培養對生活的熱情,我們常說,生活是美好的,就看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它。一樣的藍天白雲,一樣的高山大海,你可以積極地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或者認認真真地學點本領,幫他人做點好事,這樣也能從自己的點滴成功中,從他人的感激中得到歡愉。當你通過做有意義的事去培養對生活的熱情,去填補生活中的空白時,你哪還有心情和閑暇空虛呢?

心靈的呼救

空虛是一種消極情緒。空虛的人,無一例外是那些對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覺得生命沒有意義的人。空虛的人麵對的是一個失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他隻能看到一種顏色——灰色,隻能看到一種人的特性——無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