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精神日益緊張,心理負荷增加,憤怒成了很多人的習性。
憤怒的表現形式,有的是怒目而視、沉默不語,有的是勃然大怒、亂摔東西。起因往往是不切實際地期望大千世界要與自己的意願相吻合,當事與願違時,便會怒不可遏。
假設你有一個3歲的女兒,她正在街上玩耍,而且很可能會被車子撞上,你板起臉大聲叫她回來。如果你覺得這樣高聲說話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別在危險的地方玩耍,那麼這倒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然而,如果你因此而真的生氣,氣得臉發紅、心跳加快、亂摔東西,則說明你處於憤怒狀態了。
按一般的說法,憤怒是一種必須讓它自然宣泄的情緒。然而,發泄憤怒本身並不合乎自然的法則,憤怒不能使人過得更好,暴怒、發脾氣對任何人的生活都沒有正麵的意義。
憤怒對身心健康有嚴重的危害。憤怒會使人的神經係統出現紊亂,從而導致思想不集中,甚至失去理智的思維。同時,容易誘發胃潰瘍、高血壓、冠心病、肝病、腦溢血、神經衰弱等,盛怒之下還可能昏倒,甚至猝死。
憤怒會破壞人際關係。發怒雖然能發泄自己的心頭之恨,但卻引起別人對你的反感與敵視,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隔閡和關係緊張。同時,發怒還會破壞自己的聲譽,而一個人的聲譽一旦遭到破壞,想要再次建立就很難了。
憤怒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隻會將問題擴大化,甚至導致嚴重後果。
在法國曾發生這樣一件事情:
馬爾蒂是法國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一天晚上,他身著便裝來到市中心的一間煙草店門前,準備到店裏買包香煙。這時店門外一個叫埃裏克的流浪漢向他討煙抽。馬爾蒂說他正要去買煙。埃裏克認為馬爾蒂買了煙後會給他一支。
當馬爾蒂出來時,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漢纏著他索要煙。馬爾蒂不給,於是兩人發生了口角。隨著互相謾罵和嘲諷的升級,兩人情緒逐漸激動。馬爾蒂掏出了警官證和手銬,說:“如果你不放老實點,我就給你一點顏色看。”埃裏克反唇相譏:“你這個渾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麼樣?”在言語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團。旁邊的人趕緊將兩人分開,勸他們不要為一支香煙而發那麼大火。
被勸開後的流浪漢罵罵咧咧地向附近一條小路走去,他邊走邊喊:“臭警察,有本事你來抓我呀!”失去理智、憤怒不已的馬爾蒂拔出槍,衝過去,朝埃裏克連開四槍,埃裏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殺人罪”對馬爾蒂作出判決,他將服刑30年。
一個人死了,一個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煙,罪魁是失控的激動情緒。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當事人因不能克製自己而引發爭吵、打架,甚至流血衝突的事情。有時僅僅是因為你踩了我的腳、一句話說得不恰當、在排隊買東西時看到別人插隊、乘地鐵時爭搶座位、在公交車上挨了一下擠,就能成為引爆一場口舌大戰或拳腳相加的導火索。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時,難免情緒激動、發火、憤怒,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和心理反應。但這種激動的情緒不可放縱,因為它可能使我們喪失冷靜和理智,使我們不計後果地行事。因此,我們在遇到事情時,在麵對人際矛盾時,要學會克製,學會忍耐,而不要像炮撚子,一點就著。
憤怒是成就大事的巨大障礙,大凡成功者是決不讓憤怒情緒所左右的。在某種情況下,如果能克服憤怒,就會成功;而憑著一時怒氣行事,則會失敗。
公元前203年,正當劉邦與項羽在戰場上相持未決的時候,韓信派人送來信件,說他已經攻占齊地,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看到信後,立即動怒,大聲地說道:“大膽狂徒,我已經被圍困在此,他不但不來援救,反倒要自立為王,我絕不會同意的。”士兵們齊聲讚同劉邦的意見。
這時,張良用手拉了拉劉邦的袖子,悄聲對他說:“在戰場上,我們處於劣勢,急需韓信的援助,所以,我們不能阻止他稱王,不如答應他的要求,以穩住他的心,否則他會倒戈叛亂的。”劉邦聽了張良的話後,茅塞頓開,他對使者說:“韓信的功勞很大,不能封為假王,封真王才合適。”
此舉穩住了韓信的心。從此以後,韓信更加忠心耿耿地為劉邦效命,為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由此可見,在關鍵時刻,絕不能讓憤怒的情緒左右自己,失去理智。無論遇到什麼令你憤怒的事情,都要做好長久的打算,控製好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什麼會使你感到憤怒呢?
(1)刺激。很小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導致心理天平失去平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