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人民幣彙率下行對大宗商品是雙刃劍(2 / 2)

我在2015年曾經發表文章,題目是:不要再計較中國實際的GDP是多少了--有人說是7%,但更多的人說,可能隻有4%--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矛盾並不是GDP,而是企業利潤,是國家財政收入,若絕大多數企業虧損,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度下降,即使GDP是10%,也沒有用。而中國財政收入的大頭,來自三桶油,來自商業銀行。

2015年,中國最大的上市公司“三桶油”以及商業銀行,利潤率是大幅度下滑的,如果不是國家保護,“三桶油”很可能嚴重虧損。目前,“三桶油”在海外原油的開采成本大約是40美元一桶,在國內可能更高--頁岩氣平均70美元一噸。當國際油價低於這個價格之後,“三桶油”將陷入虧損,很多油井會停產。當“三桶油”的現金流耗盡之後,就會喪失原油的進口和開采能力,因此,國家隻能硬性規定:低於四十美元一桶時,國內油價不調整。實際上,油價即使維持現在的“高價”(四十美元一桶),“三桶油”也已經不賺錢了!“三桶油”不賺錢,國家財政收入就少了一大截。三桶油目前還沒有聽說已經陷入“產能過剩”困境,因為它們可以關閉油井,但其他國有企業大都產能過剩,比如鋼鐵冶煉水泥焦炭,這些企業每年向國家貢獻的財政收入,大約占中央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強,如果它們都出現問題,出現經營難以為繼的現象,商業銀行將被拖垮,也意味著中央財政將爆發嚴重的問題。

“三桶油”重要嗎?不是重要,而是非常重要,對於中國經濟運行來說,簡直是不容有失。目前,國家已經明確拒絕成品油價格按既定方式隨國際油價而調整,美名其曰是環保,網上罵聲一片,但我們必須想到,如果國內成品油價格太低,“三桶油”將嚴重虧損且現金流逐漸枯竭,它們將喪失對國家原油供給的保證能力,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導致國際油價暴漲。因此,國家隻能“兩害相權取其輕”,給予“三桶油”以財政補貼,以價格關照,維持其低效運轉。“三桶油”的現狀告訴我們,國家已經沒有錢了,財政赤字還要擴大,這也是人民幣彙率連續暴跌的根源所在。因此,油價持續下跌不僅是雙刃劍,很可能是極大的利空--繼續擴大對“三桶油”的補貼,財政赤字會繼續加大,彙率問題會繼續惡化。

大宗商品市場太貴,當然不利於中國,但太便宜,同樣不利於中國。尤其是,當國際市場價格已經很低時,我們企業使用的能源品以及大宗商品,是不是也很便宜呢?從能源角度看,肯定是相反的,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企業很難享受到能源品價格暴跌的好處。包括大宗商品!因為我們的企業還在去庫存(吃庫存),它們實際消耗的大宗商品是以前高價買入的(庫存),能源品呢?恐怕很多是上百美元買入的--跟俄羅斯的合同價。不要去看俄羅斯的笑話,應該被笑話的是我們自己!中國企業的能源成本要占到社會商品總成本的一半左右,大宗商品更是全球最大的買家,我們可以不調整成品油價格(也包括不同步調整電力價格),少買大宗商品,但澳大利亞等國就在與中國賭博,就是不按照市場供需調整大宗商品價格(主要是鐵礦石)--即使沒有人買,它也不大幅度降價。結果是,絕大多數國家都在使用比中國低廉的能源品,包括大宗商品,中國企業如何在國際市場上與它們競爭!

怎麼辦?一定要深化改革,讓三桶油變成幾萬桶油,讓所有企業公平競爭,讓油價包括大宗商品價格能夠真實全球企業的平均成本,反映供需趨勢。

§§第五章 新時代的彙率理論與貨幣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