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人民幣國際化推進思想創新(2 / 2)

今天,不是爭奪資源,而是爭奪人才,是爭奪能夠孕育創新勞動的市場,雖然這樣的爭奪仍然激烈,但它已經屬於人類文明的博弈。文明博弈就是創新勞動之間的博弈,它拒絕戰爭?為什麼?人類的科技創新已經使文明博弈上升到極高水平,科技創新一方麵噴湧著巨大的財富,另一方麵也在消滅財富,包括不斷地威脅到能夠創造財富的創新勞動,因此,創新勞動就要時時創新,在求新創新中避免被毀滅。創新勞動為了什麼?不僅是為了創造財富,更重要的是維護創新機製,市場可能比創新勞動更重要。爭奪市場尤其是創新市場需要時時地進行國際比較,相互學習,因此,這種比較導致的結局不是相互毀滅,而是共存、共享、共榮!市場博弈是可以分勝負的,未來任何大國間的戰爭卻沒有勝負,追求創新勞動的新世界通過文明競爭而共同富裕,不必通過戰爭!人民幣走向世界,就是為了這一天早一點到來!

中國是一個追求創新的國家,而不是一個追求地盤的國家,當中國的創新勞動可以極大地提升中國資產價值的時代來臨以後,中國勞動者的勞動力價值將引領全球勞動力價值的交換,中國所創造的勞動力價值不僅是我們祖先勞動力價值的上萬倍,也可能是全球勞動力價值平均值的幾倍。那時候,我們還會通過戰爭去索取嗎,還會有人天天喊中國威脅嗎?恐怕連悄悄說一聲都不敢。預期靠戰爭恐嚇,不如讓創新勞動騰飛。一個比爾蓋茨富可敵國,一個蘋果加上穀歌的資產相對於好幾個國家(的資產),隻要市場是相互開放的,博弈是文明的,中國的勞動者一定能勝出,憑什麼打仗!

在未來的時代,從事創造價值的勞動時間相對勞動者的自然生命(占比)已經極大地縮短--勞動已經不是為了活命,也不是為了賺錢,它很大程度是為了享受--為了滿足別人享受的勞動也是勞動。勞動越來越成為一種自然需要,不僅勞動本身是快樂的(創新勞動充滿樂趣),而且所有不快樂的勞動都會被淘汰--奴役將成為曆史,重體力勞動也將成為曆史(全部由機器人完成);人類勞動由創新勞動引領,雖然也會加大“貧富差距”,但在這種差距一方麵源於一般勞動與創新勞動在價值量上無法比較,另一方麵也是一種社會激勵--想致富,要創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推導出的結論:“貧富差距由占有生產資料並通過剝削勞動者而產生”的理論需要改寫,貧富差距更多的將由於勞動差異而產生,傳統農業,包括傳統工業,都不可能實現財富積累,這樣的勞動再多,也無法擺脫貧困,創新社會就要淘汰這種勞動。富裕要靠創新勞動,要靠市場,尤其是虛擬金融市場;人類勞動價值需要進行跨時空的價值交換--以促進創新勞動的國際化。勞動價值比較國際化了,貨幣也要國際化,勞動價值交換演繹為資產交換,金融市場虛擬化成為新的經濟學理論的重中之重。勞動異化了,貨幣隨之異化,貨幣異化理論應運而生,符合金融市場全球化的理論體係必須產生。

我的貨幣異化理論描述了人類社會(經濟和政治)超高速發展的曆史必然性,同時也引出主權貨幣成為世界貨幣的必然性。貨幣異化理論承認主權貨幣之間的矛盾衝突與競爭關係,但反對陰謀論和戰爭論,因為這“兩論”違反了我們這個時代和平發展的最主要特征,而且有損於新的(有人民幣參與的)世界貨幣體係的形成。說白了,如果貨幣戰爭理論成立,陰謀論滿天飛,那就沒有勞動力價值的國際交換,也就不需要國際貨幣,未來的世界貨幣體係,新的世界經濟學思想,也就沒有了邏輯終點。

對於創新勞動的出現,人類社會的改良與人類的融合是大趨勢,不僅資本主義國家在改良,社會主義國家也在改良,而且出現了長期和平共處,經濟一體化,市場一體化等一係列積極跡象。人類痛定思痛的結果不是走向世界大戰,不是走向人類毀滅,而是走向和平發展,民族融合,共存、共享、共榮,這是一個巨大的“同心圓”,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應該是現代經濟學的邏輯起點。雖然貨幣戰爭的基因還存在,但貨幣製衡的思維卻更廣泛地存在--平衡可以製止戰爭。全球經濟大都是混合經濟,各國經濟為什麼不能混合,不能和平相處呢?混合經濟正在改變著世界,現代世界貨幣體係則促成了這種改變。貨幣戰爭過去是不是真的存在過,我有疑問,今天各國為了爭奪世界貨幣體係中的壟斷地位和話語權仍然將充滿博弈,我也必須承認。但博弈不是戰爭。人民幣走向世界,就是要改變世界,讓在這個世界永遠不會發生世界大戰,人民幣參與國際市場博弈隻會讓這個世界發展更快、更和平。舊的理論,舊的思想體係,應該與新時代告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