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不僅是一種智慧,一種心態,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內心淡定的人,能夠時刻保持內心的寧靜,不會過於計較生活中的得與失,不會與生活中的小事較真兒,能夠融洽人際關係,使自己處於和諧的狀態之中,同時也能夠延年益壽,享受一生的平安與幸福。
1. 享受清福,就能如神仙般自在
人生洪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最難享。何謂清福?即為清閑快樂的生活。紅塵中人,有功名且富貴的人,都可以享受到洪福,但是因為缺乏智慧,所以享不到清福。有些人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受到清福了,反而會覺得痛苦十足,因為一旦無事可做,也就活不下去了。有許多老人到了享清福的時候,但是卻害怕寂寞,害怕無聊,什麼事都做不了,感覺自己是個無用的人,那還怎麼活下去呢!
所以,要享受清福,一定要先學會寂寞,能享受寂寞,那就可以徹底地了解人生,能夠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才能體味清福帶給你的快樂和自在。
明朝時期有一個人,因為有求於福,於是天天半夜就會跪求在庭院中燒香拜天,而且態度還極為誠懇。
就這樣,他堅持了整整三十年。天上的神看他如此虔誠,便十分感動。有天夜裏就出現在他的麵前,就問他說:“你天天在這裏拜天,如此虔誠,有什麼事情求我呢?”
看到天神降臨,這人很是驚奇,便說道:“我什麼都不求,隻想一輩子都有飯吃,有衣服穿,不受窮,多幾個錢,可以一輩子遊山玩水,沒有病痛,無疾而終。神聽到了這個要求,就說道:“哎呀,你的這個要求,是上界的神仙之福,你求世間的功名富貴,要做大官、發大財的願望,我都可以滿足你。但你所求的是是神仙之清福,也是我所求的,我無法滿足你……”
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清閑之福的難得,難到隻有神仙才能夠消受。常人之所以難以享受清福,在於“清福”是樸素之福,閑適之福,淡雅之福。
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難免要被外在的物欲牽著鼻子走,忙碌的腳步無法停下來,被填不滿的欲望不斷地折磨,享受不到片刻的寧靜,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將忙碌和煩惱深深地同化到我們的心靈深處了,再也無法承受寂寞和孤獨,如何能夠享受到“清福”呢!
享受清福是人生更高境界的一種極為逍遙的生活方式,那些真正懂得享受清福的人,對塵世中的鴻福是不屑一顧的,是厭煩的,他們不會為了物欲而忙碌,讓自己的心被外物所擾亂,能夠在平靜的生活中愉快地享受快樂和充實,猶似神仙般自在,就是享清福。
2. 靜心是養心第一法
恬靜淡泊,享受生命的清靜,淡泊物欲,這是養心修心的第一法則。也就是要將我們的心靈時常安置於一個安靜的狀態中,波瀾不驚,不因繁雜的外物喧囂而迷亂,不受塵世的任何束縛和約束,就像小鳥自在地飛翔,像白雲自由地飄蕩……
佛陀在晚年的時候,已經有很多僧眾拜在他的門下,跟他修學佛法。
有一次,有兩千五百個僧人都跟著佛陀一同住在摩揭陀國首府王舍城,名醫耆婆的庵婆羅園中。
就在一個月圓的夜晚,摩揭陀國王與宮中的大臣與女眷們喝酒尋歡。一會兒,國王看膩了歌舞,也不想聽大臣們討論如何發兵征討鄰國,覺得異常的煩悶。他想到佛陀與兩千五百位僧人在庵婆羅園中修行,就想讓耆婆帶路前去拜見。
國王領著大隊的人馬,浩浩蕩蕩地接近了耆婆的庵婆羅園中。突然,國王驚恐萬分地停了下來,環顧四周,質問耆婆說:“我忠誠的耆婆啊!你莫非是要陷害我?莫非是要欺騙我?莫非是要引我入敵營的圈套中?否則,哪有一個兩千五百人的僧眾住處,沒有任何聲響,就連打噴嚏和咳嗽的聲音都沒有呢?這是絕對讓人難以置信的!”
“大王!我沒有欺騙您,也不敢陷害您,這種寧靜的狀態是修行沙門的常態。他們常樂嫻靜,心無掛礙,所以沒有任何聲音。請國王放心前進,到前麵看看就是了。”
於是,國王就來到了庵婆羅園外,下車步行園中,洗腳後,再進入講堂,默默地環顧四周,鬱悶的情緒一掃而光,滿心歡喜,說道:“這麼多沙門寂然靜默,止觀具足,但願我也能達到這樣的成就!”
於是,就主動放下國王的身段,主動向佛陀學習佛法。原來,國王對自己弑父奪取王位的行為,始終心存疑慮,每天都忐忑不安,害怕以後的業報。
經過佛陀詳細地解說,國王清楚了,對於自己的罪行,再三地在佛前懺悔,也得到了佛陀的安慰。此時,國王的內心是徹底安靜的,他開始向佛陀行禮,然後安靜地坐在一邊,聽聞佛陀的教導。他的內心獲得了無比的平靜,也就是在平靜的瞬間,他似乎感受到了生命的氣息,頓時覺得塵世的功名利祿是一切痛苦和煩惱的根源。於是,從此就徹底歸依佛法,歸依僧門,終於遵守五戒,最終活到了106歲才安然地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