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淡定是成功人生的至高境界(1)(2 / 3)

國王正是在寧靜中才體悟到了生命的真正意義,才讓自己歸依佛法,活出了真我。現實中的我們,總是莫名地被功名利祿牽著鼻子走,最終迷失了心性,迷失了自己,煩悶、痛苦、憂愁、焦慮……所有的負麵情緒無時無刻不在擾亂著我們的內心,讓生命承受了不該承受的苦難。為此,讓心靈回歸恬淡寧靜的狀態才能真正地體悟到無比的愜意和自在。

恬淡是一種對生活坦然的態度,是一種快樂的情緒,是心靈獲得安息的第一法則。在物欲繁雜的現代社會中,它體現的是一種心境,一種精神,一種對生活的態度,一種至高無上的生存追求。人生中,隨時保持恬淡的心態,才能使我們放寬心思,才能欣賞到生命真正精彩的部分,才能活出真正的色彩。

“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原因不是因為風太大,而是因為心不靜。隻有心靜,才能徹底擺脫世俗的困擾,才能活出真滋味。上天既然給了我們生命,我們就應該活出它的價值來,而保持一顆恬淡的心,就是順著自己的心意去探尋生命的軌跡,不必去計較一時的得與失,不必去在意那些身外之物,這樣才能夠讓自己切實地活出真正的自我,才能體現出自我的真正價值來。

3. 功成身退,見好就收

古往今來,有諸多的功臣都死於非命,也有諸多的功高之人安然地度過自己的餘生。兩者命運的差別,主要在於境界不同。前者隻是一味地追求成功,卻忘了功高震主,鋒芒畢露,隻會受人所害;而後者卻深諳此理,適時地急流勇退,所以能夠促使自身功成身退,見好就收。

“功成身退”事實上是一種退守策略,是指一個人能把握住機會,獲得一定成功後名利已有,見好就收。這乃是明智之舉。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寶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它的含義就是,過分自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畢露,勢難保長久;金玉滿堂,往往無法永遠擁有;寶貴而驕奢,必定自取滅亡。而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將一切名利都拋開,這樣才合乎自然法則。因為無論名還是利,在達到頂峰之後,都會走向其反麵,這也是自然的法則。所以,有大智慧的人,都懂得在自己還沒有成為眾矢之的的時候鳴金收兵,提前退出舞台,這才是一種高明的辦法和深刻的智慧。

孫武是春秋時期吳國的重臣,他在戰場上奔波了幾十年,為吳國的興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在吳楚戰爭之中,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吳國興盛之時,正是論功行賞、加官晉爵的時候,而他卻選擇了隱退。

吳國政權鞏固之後,吳王就征求眾臣的意見,問他們誰的功勞最大,眾臣一致認為首功非孫武莫屬。眾臣們的推舉正合吳王心願,因此在所有受賞的大將中,孫武是賞賜最豐厚的。功成名就的孫武,得到了厚祿高官,還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但是,出乎眾人所料的是,孫武對於吳王給自己的封賞卻堅辭不受,而且提出辭呈,要解甲歸田,告老還鄉,對此,眾人都大惑不解。後來吳王實在不願孫武此時離開,就派伍子胥前去勸說挽留。怎奈孫武去意堅決,任憑伍子胥勸言說盡,終不能使孫武回心轉意。

孫武一生將許多人畢生追求的榮華富貴看得很是淡泊,另外,他在官場拚殺了幾十年,看清楚了官場的爾虞我詐,明爭暗鬥。人與人之間,為了爭奪權位,無所不用其極。如今,他已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功臣,其他人的妒忌和攻擊都會指向他一人,這時候選擇功成身退是再及時不過了。

孫武的隱退幾乎是把自己的鋒芒收了起來,他放棄了高官厚祿,為的是保全性命,這種急流勇退的做法需要很大的勇氣,更需要過人的智慧。尤其在當時的情況下,表麵上沒有任何不好的征兆,危機還沒有顯現,做出這種決定需要一定的預見性。此舉不也是實踐著“功成身退,見好就收”這句話嗎?

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中達到無限的欲望。所以,我們要善始善終,就要學會適可而止,見好就收,這是一種聰明的處世之道,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