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淡定是成功人生的至高境界(2)(1 / 2)

你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追求財富,追求物欲,不外乎是想獲得幸福和快樂。但是如果此刻的你是幸福和快樂的,何必再去苦苦奢求那些勞累人心的妄想和欲望。要知道,幸福並非像故事中的商人所說,擁有多麼豐富的物質,幸福是一種無欲無求、健康平和、順其自然的和諧的心態。朱元璋在晚年,雖然錦衣玉食,享盡人間富貴,卻遠沒有少年時每餐隻吃一種食物來得幸福。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就應該懂得知足,少一些欲望,無論在何時何地便可以享受到當下的幸福。

當然,這裏所說的無欲無求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說人要做到不刻意追求自己的欲望,本本分分地活著,每天保持一顆平常心,並且微笑地麵對每一天。

5. 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被“八風”所困

凡事保持一顆平常心,便是人間自在人!何謂“平常心”?即一種虛無自然、清靜無為的心態。凡事保持一顆平常心,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是極為困難的。大文豪蘇東坡就說過,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是極不容易的。

蘇東坡當年在江南的時候,與佛教弟子佛印交往甚密。兩人隔江而望,經常來往交流學問。

有一次,蘇東坡到佛印的廟中拜訪他,當時佛印剛好不在,蘇東坡就獨自一個人去參觀佛堂。當他看到堂上威嚴端坐的佛爺,便詩性大發,跟廟中的小和尚要來筆墨,當場一揮而就:“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台。”寫完之後,內心十分得意,就請小和尚務必要把這首詩轉交給佛印,讓他看看自己是否真正領悟了佛家的真理。

佛印回來之後,立即看到了蘇東坡的詩句,二話不說,便在他的詩旁邊寫下了兩個字:放屁!隨即就讓小和尚將詩送給蘇東坡。蘇東坡看到了兩個字後,立即火冒三丈,隨口罵道:“你不誇我詩寫得好便罷了,如何要罵我呢!”於是,就氣衝衝地帶著詩去找佛印理論。

佛印一見蘇東坡,便哈哈大笑起來,說:“你不是八風都吹不動嗎,怎麼被我的‘一屁’吹過江來了呢?由此可見,你還沒能領悟佛家的真理啊!”蘇東坡一聽,隨即也哈哈大笑起來,才深刻領會了老朋友的用意。

其實,這裏的“八風”主要是指保持一顆平常心的八項標準,也是佛家所講的不被利、衰、稱、譏、譽、毀、苦、樂(順利、衰敗、稱讚、譏諷、名譽、詆毀、困苦、快樂)所困擾的一種淡然的心態。

在如今的社會中,很少人能夠不被這“八風”所困,所以,保持一顆平常心,是極困難的事情。就以“名利”為例,我們對他人的評價或者對物品的評估,大都是以金錢為標準,認為愈有錢就愈成功,越昂貴的東西就愈有價值,這其實是拜金主義的泛濫。要知道,世間的大富大貴為數不多,我們隻有把握好天時、地利、人和,還必須要擁有超人的智慧和勇氣,才能獲得。而我們平常人則很難抓住,當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內心就會滋生諸多的煩惱和不甘,最終置自己於苦海之中不能自拔。

不可否認,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會流於世俗,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八風”所困,但是,我們要時時自省,並在自省中練出一種“順其自然”的平常心態。無論遇到什麼,都不去計較得失,無論事態如何演變,都能夠平靜麵對。具體來說,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你便能安然自在。

其一,為善不執。就是說,在自己布施行善之後,不能過於執著地想要得到回報。要知道,內心有執著,就必定會有掛礙,有了執著,心中就會有所期待,當所有的期待落空,就會感到失望,甚至還會惱怒和不安,內心就自然無法平靜。布施行善之後,不求回饋,不執於心,心中無施者、受者以及無施物的清淨,就是平常心。

其二,老死不懼。要知道,生死輪回是自然常理,人難免會生病,衰老,死亡,麵對此,如果我們能夠心無懼怕,意不顛倒,安然自在,能有“死是生的開始,生是死的準備;生也未嚐生,死也未嚐死”的觀念,便擁有了一顆平常心。

其三,逆境不煩。所謂“月無日日圓,人無日日順”。在我們處於逆境中時,要看清楚憂慮,隨著憂慮而起舞,能夠泰然處之,不為雜念所困,不為順逆所動,忘掉對手,忘掉勝負,以自然的心態去對待它,就是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