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唱和編。所謂唱和,即是此唱彼和。以作詩而相互贈答酬對,曆代以來已成為詩人們的一種傳統。它既是一種詩歌創作的方法,也是詩友之間表達友誼感情的方式。許多唱和詩還具有思想交流的意義,有讚賞、有批評、有議論、有商榷,甚至有爭辯,有如陶淵明所說的“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從任鐸夫的唱和詩中,得知他與作家王東滿交往頗多,和詩《笑對人生》表達了對生活的達觀態度。另有一首贈詩,步姚奠中先生《贈王東滿學友》原韻而作,詩曰:“作家畫家書法家,詩文書畫皆可誇。紙上能描千樣彩,筆底可繪萬種花。”以曉暢的詩句對友人給予評讚,友情躍然可見。
六、歌謠編。歌謠屬於民間文學,其特點是形式短小,風格樸實,語句明快,押韻上口,易於流傳。本書中的歌謠,包括《吃虧歌》《益壽歌》《幸福歌》等等,足可以顯示任鐸夫其人的活躍、開朗、幽默的性格和生活情趣。《紅樓夢》中的《好了歌》人所皆知,任鐸夫仿其形式,寫了多首《好了新歌》,如:“世人都曉實話好,唯有空話忘不了。官話套話一大串,百姓早就煩死了。”幾句歌謠十分風趣,又十分貼近現實,這是對官場上一種庸俗風氣的絕妙嘲諷。
以上將此書的六個部分作了一個粗略的概括,可以看出任鐸夫的詩歌寫作,其形式是多樣的,他能夠自由地運用各種體裁,在創作上是非常放得開的。在他寫作詩歌之前,先於書法上取得成就,我國的書法向來崇尚任情恣性、我有我法,看來他是把書法的經驗運用到寫詩上了,這是很值得稱道的。
從思想內容上來看,本書中的詩歌主題主要有這幾個方麵:一是時政美刺,二是曆史述評,三是旅遊見聞,四是自身感懷。關注時事,係念家國,體察民情,是我國詩人自古以來的優秀傳統。“善者言美,惡者言刺”,曆代詩歌中不乏美刺諷誡之作。任鐸夫讚頌時代的作品,如頌國慶:“六十春秋彈指間,百廢俱興史無前。”又如頌長治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文明市民文明城,三晉第一人人羨。”對於醜惡現象進行嘲諷抨擊的作品,如《當代衙內》等篇,都顯示了他愛憎分明的詩人情懷。以詩述史,以詩詠懷古跡、憑吊古人,也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一個悠久傳統。本書中幾首寫讀史感想的詩,有對曆史人物的品評,也有撫今追昔的感悟。《登廬山懷彭總》也屬於這一類作品,從“無端身陷囹圄中”,到“名垂青史大英雄”,詩句中充滿了凜然正氣。在我們當代詩詞中,寫旅遊、寫名勝是又多又濫的,任鐸夫這方麵的作品卻很少。有幾首記寫長治當地遊蹤的小詩,讀來讓人感覺真實而清新。看來其為數較多的詩作,還是在抒寫自身感懷方麵。如《自詠》:“歲暮已無年少狂,淡泊名利壽方長。獨癡夏荷冬梅韻,偏愛春蘭秋菊香。枕上讀書聽夜雨,窗前潑墨伴晨霜。黃昏不悔夕陽晚,山自青青花自芳。”這首七律,格律工整,造句雋永,意境高遠,堪稱佳作。古人說:“詩言誌,歌永言。”又說:“言以足誌,文以足言。”寫作就是要充分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意思,把真實的思想感情歌詠出來,這就是詩歌的基本要求。任鐸夫寫詩似乎不受任何束縛,該喜就喜,該憂就憂,想歌頌就歌頌,想批判就批判,想感慨就感慨,不刻意雕琢,不故弄玄虛,不堆砌辭藻,隨心寫來,自由發揮,因而形成了自己的一種樸實自然的風格。這是我讀《非牛非馬集》的感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