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舍滔滔不絕地訴說著,他指著一張老漢的照片說:“這是我父親,已有九十多歲;”又指著一張老婦人的照片說,“這是我的老祖母。”看來,菲舍家族祖祖輩輩都在這裏繁衍生息,是小鎮的老戶,口氣裏帶有幾分自豪的味道。
不過,菲舍還說,這個小鎮曾經幾次遭到戰火的洗劫,幾次又重新修複起來。當我們穿過一片樹林爬上一個高坡時,看到一座古城的廢墟。據說古城堡原來建築得很雄偉,由於爵爺們激烈的爭奪地盤動槍動炮,一四六〇年被毀掉了。如今,廢墟上已有新生的幾棵大楓樹,長得枝葉蓬勃而又美觀,在不規整的斜坡上,有賣古城堡圖片和飲料的小店,已成為小鎮一個思古撫今的遊樂場所了。經過戰火洗劫的公民,特別珍視安靜的生活,這從小鎮那種靜謐氣氛中可以感覺出來,似乎一點吵鬧之聲也會引起人們的不快。
這天中午,小鎮有五對夫婦和我們一塊用餐,飯菜都是各家湊份子拿來,在藝術中心的閣樓裏現做的,幾個年輕的妻子樂樂嗬嗬,親自操作,不一陣就一盤盤端了上來,湯鮮菜美,味道好極了。我想這五對夫婦都是民間藝術活動的中堅分子,因為飯後不久,他們從各家再走出來時,已是改頭換麵,煥然一新。男的穿著白襯衫黑背心,高統白襪子,褲腳綰在半腿上;女的則頭戴黑色銀邊的蓋頭帽,繡花的黑坎肩,穿著白色長裙裾,一個個顯得很瀟灑,仿佛要去串親戚似的。不,他們是要去跳舞的!
在相鄰的一個叫拉登堡的集市上,人群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小廣場上,搭有似我國農村的露天舞台,人們站在台下,台上正在演奏著一種禮儀性的進行曲,一夥打著黃色旗號的演員揮舞著,兩個裝扮成老漢老婆的人,牽引著四五個提花籃的小女孩,在向觀眾揮手致意,台上台下一片歡呼聲。接著,大約有十幾對夫婦,其中有矮胖的美容師阿爾曼夫婦、我們的房東盧蘭特夫婦等等,踢踢踏踏地跳起了德國的民間舞。看來舞蹈動作很簡練,卻跳得有規範,不論雙人舞或群舞,都有熱烈的節奏,不時發出歡快的吆喝聲。這種民間集會每隔一段時間舉行一次,是一種傳統的聯歡節日。
多森海姆鎮居民能歌善舞,有自己的民間藝術團,據說明年將參加我國的民間藝術節,可見是一個有悠久傳統的歌舞之鄉了。
臨別時,美容師阿爾曼特意代表小鎮給我們贈送了鎮徽,圖案呈長方形,上麵綴有四串金色的葡萄,由幾片綠葉串起來,富態而又厚重,是多森海姆鎮的標誌。我們也給他們贈送了中國戶縣農民畫等紀念品,以表示友好的情誼。
民俗學者菲舍從嘴邊取下煙鬥,動情地握著我們的手說:“人類本來就是友好的,都願意互相往來。你們看,在你們和我們之間有一條盛開著鮮花的路!”
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五日,多森海姆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