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那座陵園那片情(2 / 2)

就在這時,一聲雷鳴,人悲撼宇,老天嗚咽了。

埋葬了丈夫,陳春宋看到兒子文鏡果然輟學從商,毅然支撐起了林洪寬留下的店鋪,女兒瑞英、華英和幼子運輝也像一夜之間長大了,淌血的心靈便得到一些撫慰。但是,以後的日子畢竟不像洪寬在世時那樣有依靠,那樣有著落,所以她仍不時悲從中來,神誌變得恍惚不清。這時,本鎮基督教教堂中的華人牧師夫婦不但從生活上周濟她,而且一次次帶她到教堂聽祈禱,聽牧師講聖經,使她從中具體而又朦朧地感受到了“主”的愛。漸漸,她依稀覺得生活有了情趣,有了寄托,也有了希望。

不知是生活教科書的磨礪還是精神上被信仰填補了空虛,陳春宋慢慢鼓起了生活的勇氣,性格變得堅強了。她像千百年的廣大中華婦女一樣,忍辱負重,含辛茹苦,垂教子女,積善積德。為了協助兒子文鏡挑家立業,她終日給人家做農服。每當瑞英半夜醒來,總看到媽媽神色憔悴地仍在燈下飛針走線。陳春宋一生沒有文化,卻不能讓兒女們沒有文化。盡管林洪寬去世以後那些年生活分外拮據,可陳春宋謹記“地貧栽鬆柏,家窮子讀書”的古訓,苦撐著也要讓瑞英、華英和運輝讀完高中,有的還讀完大學。

“我們是中國人。中國人的美德是不忘祖宗。”這是陳春宋經常垂教兒女們的一句箴言。在家裏講話議事,必須以華語鄉音。兒女們進的學校,大都是華人辦的和設有華文課程的。母親嘔心瀝血的諄諄教誨,使“祖係炎黃,根在中國”這擲地有聲的八個大字在林氏兄妹中鏤心銘懷。

當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著福清這塊古老而尚未擺脫貧窮的故土時,身為世界福清同鄉聯誼會副主席的林文鏡先生回來了。此刻的溪頭村居住著二三百戶世代鄉裏,舊舍土路,村民們依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犁田插秧,養豬喂鴨,年人均收入隻有55元。此情此景,烈焰般熾烤著牢記庭訓的林文鏡先生難以平靜的心。他決心聯僑招商以建“洪寬工業村”,“傾愛心以助鄉親脫貧致富”。如今,四年過去了,原來的彈丸小村;經拓展成10平方公裏的洪寬工業村,8條20米寬的水泥通衢大道使工業村的交通四通八達,現;有了32家外資和合資企業拔地而起,一座座氣宇軒昂的樓宇和廠房將溪頭村妝扮成一座工業新城,程控電話可以通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村裏;經裝置了衛星天線,配套了遊樂活動場所,除了幾年前建立的醫院、中小學校和敬老院以外,還為工業村的人才培養創辦了“培訓中心”。去年,洪寬工業村的工業產值達到了3億元人民幣,現在村民的年人均收入;逾3680元。從今年開始的三年內,韓國、日本的企業家決定在洪寬工業村建立一座占地2平方公裏的“鞋城”,台灣企業家也決定在洪寬工業村建立“家具城”和“紡織城”,如今林文鏡先生與一些華人企業家聯袂建造一座占地500公頃並且容納5000戶人家居住的功能齊全的“洪寬山莊”,又著手建造一座供為發展洪寬工業村做出貢獻的人員休養的多功能的“洪功園”。接照21世紀的發展需要,洪寬工業村會很快成為工業發達、無汙染、生活方便,有高級娛樂設施,綠化、美化並且擁有2至3萬人,產值逾100億元的中國新型的模範工業村鎮。

啊,這座建造在溪頭村村頭並且倚天山主峰的洪春陵園,陵園內那位於中心位置並且納清源甘泉的墓地,像頗具匠心地鑲嵌在洪寬工業村前額的一顆價值連城的祖母綠,閃爍著聖潔的熠熠嵐光,氤氳著濃濃的脈脈溫情,愛撫著溪頭村鄉親們發燙的心扉。

功在當代,德在千秋。這是曆史撞擊現代奏響的“黃鍾”!

這是現代折射曆史鳴徹的“大呂”!

1994.7.6寫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