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原始火器——兩響炮(1 / 2)

徐雅、嘉瑤等人雖然都覺得太子自醒來後就像換了個人,就連東宮的下人們都覺得現在的太子比以前親切了許多,根本不是動不動就一腳把人踹飛、要不就是“掌嘴”“拖下去杖斃”的那個太子。

特別是安然安康,若不是親眼看著太子從靈堂醒來,絕對會認為是冒牌頂替的。二人自八九歲開始陪伴弘冀讀書習武,熟知他心機頗深甚至可以說是陰險狡詐,近年來他在閉目沉思時也是冷酷嚴峻、偶爾還麵目猙獰。

可昨天到今天,太子沒有了往日在人前故作的溫文爾雅,一切都親曆而為,而且麵目和煦語言和善,沒有一絲的做作都是真情流露。難道說太子真的是失心瘋、而且失去的僅僅是惡的那部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可真是一大幸事。

指點秦木匠製作的刻度精細並帶有諸多機關的尺子在測量木棍、圓孔時的確方便了許多;讓銀匠按米粒重量澆鑄大小不等的銀錠做“秤砣”也確實比小秤精確,可這些也不是太子該做的事情啊!就算有需要可以讓工部的章仁輔、李若虛他們找人去做,哪用得著太子您親自動手啊?而且更不知道太子從哪兒學來的奇技淫巧。

盡管謎團重重,但安然安康還是盡心盡力恪盡職守的跟著太子東奔西走,這不,太子又讓他們分別去城東軍營取些硝石、硫磺回來,而且要碾碎的那種;並讓小太監李貴、李福到右府庫取些木炭、以及最細的篩子回來。

這又要幹嘛?怎麼太子醒來後盡做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

東西取回來後李弘冀讓太監及下人用幾個石臼分別將硝石、硫磺、木炭再度研碎並用細篩過濾,並囑咐大家絕對保密嚴禁外傳,卻沒用以往的“滿門抄斬”“殺無赦”等。

進入書房避開眾人,按照記憶中的兩種比例秤取研磨好的硝石、硫磺、木炭,用木棍小心混合均勻配置成ab兩種火龘藥。

a藥就是普通鞭炮用的火龘藥,一般的小鞭炮作坊也同時用它製作鞭炮引線;b藥的硝石含量略低,爆龘炸力弱,一般的兩響炮(二踢腳)用來做初級推進使用以確保安全。

李弘冀用小竹片取b火藥均勻撒在15mm寬的棉紙上、搓成繩狀做炮撚、引線,室外試燃,效果挺好。

回想電視裏看到的小鞭炮作坊操作過程、以及小時候跟夥伴們一起拆開未炸的鞭炮看到的內部構造:

刮削直徑約5mm竹簽,草紙裁成十五公分寬二十五公分長紙條,用打過蠟的竹簽利用兩塊木板搓成筒狀。用繩子把做好的幾十個紙筒紮成梱,在攤平的濕潤黏土上墩幾下,使黏土進入紙筒兩公分左右,然後在每個紙筒裏塞入一個小紙團(等不及黏土晾幹,防止火龘藥受潮),放入引線、填入*克a藥,輕輕墩實,填入幹燥黏土約三公分,再填入b藥*克,填裝幹燥黏土封口,留十公分左右引線。

李弘冀從未涉及過此類工作,網上看到的鞭炮製作的工藝流程也大都是小說中描寫的,對製作兩響炮隻能起參考作用。由此製作出來的兩響炮根本無法預知射程及威力,盡管原料沒有經過提純加工,李弘冀還是隻填裝了八成的藥量,安全起見不能在地上平放,也不敢像後世那樣用手拿著燃放,更不敢用細竹固定簽插在地上豎直向上燃放——萬一飛上去沒爆,落下來在頭頂或腳下爆龘炸豈不冤死?

帶著安然安康等人到後花園,在一處寬闊而且沒有易燃物的花園空地上,李弘冀把兩響炮用小石塊支起約30度,點燃、跑開。

“嘭”,兩響炮帶著硝煙飛向前方,……“啪”

“嘭”……“啪”

接連燃放五個都很成功,步距測量,三十五步約六十米。

他克製著自己激動興奮的心情再次囑咐已經被驚呆了的眾下人嚴禁外傳,安然安康非常及時的補充了一句“違者滅滿門、誅九族”。

經太監通傳李弘冀見到了父皇李璟,他請父皇到後花園觀看了他的“炮仗”試放。

別無他法,自叔叔李景遂暴亡事件後李弘冀在李璟心在的印象差了很多,趁現在他還在兒子起死回生的悲喜交加之際好好表現一下很有必要。

李璟剛開始對弘冀剛醒來時說的那番話差點兒就信了,畢竟兒子已“死去”一個多時辰後又死而複生。後來想想以前坐擁幾十萬大軍、國庫豐盈時都被周朝廷打得割地賠款,現在的實力頂多隻是那時的三四成,還想恢複到大唐時期的盛況,這不是癡人說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