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鐵場(1 / 2)

土法煉鐵煤耗高汙染大,對環境破壞嚴重,所以後世後來對土法煉鐵、土法煉焦給予取締。

但現階段的木炭煉鐵對環境的破壞更大——燒製一噸木炭至少需要木材三四噸,而冶煉一噸生鐵需要木炭三四噸,也就是說生產一噸生鐵需要木材十五噸左右,即四十年樹齡的大樹六十棵,若是十年二十年乃至三五年的樹木則需要二百棵左右。

史書記載唐宣宗元和初年(806年)鐵產量207萬斤,即1003噸;宋英宗年間(1064-1067)鐵產量824萬斤,即4120噸,到明初產量增至一萬噸。這僅僅官府征收的鐵課量,民間私自煉鐵還未計算在內。僅此一項,每年因煉鐵就需要砍伐大樹幾百上千萬棵。

加上民間私自煉鐵以及改朝換代時期各朝代的宮殿燒了再建、建了再燒。而做飯取暖所砍伐的樹木更是數倍於此。於是大片的森林消失,幾千年一路走來,“文明”的發源地便變成了光禿禿的荒漠山嶺,以至於水土流失,黃河真的成了名副其實的黃河。

李弘冀現在能做到的也隻能是土法煉鐵的小高爐,也就是後世北方很普遍的那種,至於除塵排汙…等以後有條件再慢慢改造,最起碼還能保護一部分森林資源。而且他現在不需要考慮成本、盡量把破壞和汙染降到最低程度。

他綜合記憶庫內的資料整理出一套相對可行的方案,從易到難、由簡到繁,先仿造改造了一座一噸左右的小煉鐵爐進行試驗(每小時出一噸鐵水)。

填裝鐵礦石、焦炭、石灰石,點火、送風。等鐵水流出再源源不斷的向爐膛內繼續送入鐵礦石、焦炭以及結渣用的石灰石。

跟預想的一樣,點火後一次成功。

鐵水從出鐵口緩緩流出,眾工匠按照李弘冀的安排拖動砂模澆鑄成一個個生鐵錠。

跟傳統煉鐵不一樣的是礦石和焦炭等原料可以從煉鐵爐上端的送料口不斷填入,操作人員隻是定時從廢料口捅出爐渣等廢棄物、定時用砂模從出鐵口接盛鐵水鑄成鐵錠。

小高爐建造在山坡旁邊,半山坡處修築一平台與爐頂齊,以便填裝爐料。目前條件無法采用自動上料機,隻能由木匠按照他的設計製作料鬥,由杠杆推動填裝爐料。

點火前他曾經讓各班組工人進行過多次模擬演練,從記憶中的操作守則、以及一次次的投放原料中總結出最實用、最科學、最簡練的一係列步驟,讓當場記錄下來作為操作規範以備執行,並吩咐各班組長在以後實際操作中遇到新的問題也一定要記錄在案,以便以後技術改進中用作參考。

從幾處鐵礦抽調過來煉鐵的眾匠師從未見過這種煉鐵爐和這種煉鐵方式,僅僅半天功夫就澆鑄出百餘個百斤左右的鐵錠。

工部尚書章仁輔從第一爐鐵水流出就驚訝的瞪大了雙眼,他沒想到太子竟還有如此能耐,要知道全唐(南唐)七八個大小鐵場一年出鐵才一百多萬斤。(古代煉鐵主要是用木炭,木炭生產周期長產量低也是影響鐵產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史書記載古時候煉鐵就是在一窯爐內堆放鐵礦石和木炭,依靠木炭燃燒使礦石中的鐵水流出、至最後凝結成鐵疙瘩,接著就是千錘百煉,然後才能加工成各種用品。古代沒有煉焦工藝,原煤直接煉鐵含硫量高、鐵質生脆受工藝限製無法根除故而使用不多)

難怪聖上下旨讓所有鐵礦暫停生產,僅這一個煉鐵爐就足以取代全唐的鐵場。從太子給他看的規劃圖上可以知道,此處還有四座煉鐵爐和兩座煉鋼爐。

什麼是煉鋼爐?能把礦石煉成鋼的爐子?真要是能直接練出精鋼不就顛龘覆了“百煉成鋼”嗎?

太子說生鐵硬而脆,除鑄造犁頭、機器底座等無法直接利用,須繼續冶煉才能廣泛使用。

這個大家都知道,要不怎麼會有千錘百煉這個詞呢?

精鐵已經需要靠鐵匠無數次將鐵回爐燒紅、再經過無數次鍛打才能成為精鐵,要想鍛製精鋼則需要更多次回爐和鍛打。

煉鋼爐的圖紙章仁輔已經看過,但是真沒看明白。太子在給工匠們講解煉鋼爐構造時他也聽了,卻還是一知半解。他可是“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工部尚書”,也算是太子的名譽老師之一,卻不知道太子是從哪兒學來的這門絕技,這可是會踢翻全唐乃至全天下鐵匠及燒炭百姓的飯碗的獨門絕技。

還好,當今皇上和太子宅心仁厚,在下聖旨命鐵廠停工的同時還“雇傭”所有鐵匠、燒炭的百姓自願來新鐵場、煤礦做工,在可是從未有過的事情,沒有無償征用勞役已經是皇恩浩蕩了,還有償雇傭、還自願。這還是自己那個冷血無情的“學生”嗎?